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痹证病因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所致.自此以后,很多医家大多遵循痹证病因为感受外邪之说直至现代,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或感受热邪所致.这种痹证病因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的传统理论制约着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影响痹证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病因并非单独由感受外邪所致,痹证也可单独由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现将痹证的一些常见病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3.
"痹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且论述颇详.究其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嗣后,历代医家多宗经旨,以寒立论者多.然论痹之属热者亦复不少,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以肢体肿胀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变形、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脏腑。痹证之名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对痹证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除了风寒湿痹,还提出了“热痹”、“五体痹”、“五脏痹”等,奠定了中医痹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的理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本文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邢国献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已20余年,系保定市首届名中医,急诊科主任,学验俱丰,师古不泥古,经方时方,择善而从,对风湿痹证治疗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随诊,受益匪浅,现择其精髓归纳总结于下。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痹证一词源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传统认为其病因有二:1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外邪留滞于关节筋骨,致气血阻痹而发为风寒湿痹,若素体阳气  相似文献   

6.
论肝郁致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病因非独感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肝郁也可致痹。古今不少医家对肝郁致痹都有论述,现代研究情绪因素能导致疼痛及与之相关的疾病。以舒肝解郁治疗,用丹栀消遥散加香附治疗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临证常以风、寒湿邪之偏盛、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 ,疼痛着重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并对关节红肿疼痛的称之为热痹。《内经》为痹证提供了正确的病机  相似文献   

8.
痹证有痰说     
笔者认为:百病多兼痰,痹证尤如此。历代医家论治痹证,多遵《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旨,采用疏风活血,祛寒除湿,舒筋活络之法为治。但明末清初已有医家认识到痰在痹证中的病理作用,如明·陈士铎《辨证录》:“然而风寒湿之邪每籍痰为奥援,故治痹者必治痰,……痰消而风寒湿无所藏之”。并提到用白芥子之类药物治之,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有停痰(遍身走痛,二陈汤加羌活、白芥子、风化硝、姜汁泛丸)”。  相似文献   

9.
王爱华  李向军  金芳梅 《新中医》2016,48(11):205-208
正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关于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其后,历代医家又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了不同的病名,如历节、鹤膝风等。《名医类案》[1]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医案类专书,由明代医家江瓘及其子江应宿编集,收录了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0余首。《续名医类案》[2]为清代魏之琇所编著,是对《名  相似文献   

10.
情志痹初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  相似文献   

11.
“病在阳者曰风,病在阴者曰痹”及“邪入阴则痹”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后世对此认识不一,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对痹证难愈,痹易入脏,痹的治疗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一、从病因病机看痹病于阴内经《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然风邪不能独伤人,只不过“风者,有病之长也”。风往往夹杂他邪为恙,如夹寒,夹湿、夹热等。风为阳邪,而寒湿属阴,这就导致了病因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痹证最早见于《内经》,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根据病邪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还根据病邪伤人的部位,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和五脏痹。痹证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痹阻所致,并专门设立了方药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已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鮲白汤等临床常用治痹方剂。经历代医家运用上述方剂加减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13.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14.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5.
痹痛之名,首见于《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是痹证的定义。中医对痹证的认识,到现在仍以此论为基础,并用它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昊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85-108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医家普遍认为外感风寒湿邪与肾虚是痹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在治疗上多从祛风除湿、补肝肾祛寒、健脾祛湿等方面入手。笔者有幸作为阎小萍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相似文献   

17.
<内经>痹证证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痛、酸楚、重看、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临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都有详尽的描述。纵观历代医家之说.终不离《内经》痹证证型。撰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而《素问·瘦论》首揭其纲要,对其病机病症,病因辨证等方面论述颇详。并以病因辨证等方面进行了分型。1痹证的命名1.1病因命名:如风痹、寒搏、湿痹。1.2证候特征命名:如行痹、痛痹、著痹、周痹。1.3机体部位命名:如皮痹、肌痹、筋痹、脉痹、骨痹。1.4脏腑命名:如脏痹(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素问·痹论》篇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受此影响,后世多从风、寒、湿等论治类风湿。然《素问·痹论》亦提出"痹热"说,清代医者注解为"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初因风寒湿邪郁痹化热,久则化热攻痛"。即使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引发痹证,时间久了,也可能转化成热痹。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痹证的理解也更为深入,逐步认识到湿浊、热毒、瘀血等致病因素在痹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  相似文献   

19.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研究证明,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大优势。今笔者不揣愚陋,浅述于此。痹证的发生涉及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与外感风、寒、湿等邪气有关。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  相似文献   

20.
温补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河北中医》1998,20(3):161-16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疗法,多使用解热镇痛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副作用严重,且病情容易复发.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古代医籍对其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条至,合而为痹也.”《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痹也.”《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之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缓慢、容易反复、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等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外袭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之本为肾阳不足,其病之标为风、寒、湿邪.因此,治疗上应使用温经通络,补肾壮阳之法.如《金匮·中风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