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要严格无菌管理,防止感染及并发症;术后要积极观察患者病情,给予内漏、出血、感染、下肢血运的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术前行CTA或MRA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手术在DSA监视下进行,对9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结果:8例手术成功,术后均无内漏、无截瘫,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例均健康生存,无内漏及支架移位、扭曲。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其近期—中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效果有待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内膜撕裂后循环中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急症。急性主动脉夹层动瘤患者约50%的在48h内死亡,70%死于1周内[1],传统的经胸腹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后主动脉夹层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于发病后3-7天内手术,7例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均治愈.结果:28例腔内隔绝术后病例中,2例术后l周死亡,均为早期1-2周手术后病例,其余病例随访存活.结论:腔内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3-7天内手术及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腔内修复术在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干预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中,腔内修复术治疗方法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围术手期的血清炎症因子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过程中护理对其的影响。方法:针对8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3个不同阶段的特异性,对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8例患者除1例术前死亡,其余7例在手术与护理结合治疗下顺利出院。结论:护理在微创介入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康复起着不可或缺的确切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在中南五省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79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目前市县各级医疗机构的术前CTA或MRA均能明确诊断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表现为单一夹层裂口,16例表现为多裂口。手术方法为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手术成功率98.7%,16例多夹层裂口者,10例使用2个覆膜支架,1例使用3个覆膜支架同时封闭不同部位夹层裂口,5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手术结束时残存血流量极小的I型内漏4例;1例术后近期死亡,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36个月,1例术后26个月因交通事故死亡,1例于术后2个月再发StanfordA型胸主夹层瘤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人未出现与支架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已成为更多医生认知并掌握的方法,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不断提高操作技巧和选用适合的覆膜支架可以减少内漏及其它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月共4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48例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全面细心的护理。结果:48例患者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全面的护理对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远期效果。方法将腹主动脉瘤患者207例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109例及腔内修复(EVAR)组98例,采取相应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对2组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生存率及免于再次手术率。结果 EVAR组院内病死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2组院后随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心肺疾病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随访期间,开腹组患者免于再次手术率显著低于EVAR组(P0.05),开腹组再次手术以伤口原因、局部或全身原因为主,EVAR组再次手术以移植物原因及局部或全身原因为主。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EVAR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可有效降低院内病死率,却增加了远期的再次手术率,并不能有效提升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炎症反应是组织受到损务或感染后的正常反应。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病人行开腹手术或腔内修复术后可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白细胞聚集和粘附、血小板牯附、补体系统活化、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一a、  相似文献   

11.
腔镜大隐静脉隔绝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为外科常见病,传统手术创伤大、切口多、并发症多。近年来有很多对传统手术改进的报道。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对16例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了腔镜大隐静脉隔绝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上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例行经皮桡动脉穿刺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主动脉造影见主动脉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假腔消失,无瘤体破裂及支架移位,无发生截瘫,无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48个月,术后7个月1例死亡。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经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腹主动脉瘤经EVAR术后随访3个月且发生髂支闭塞的60例患者,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时期60例情况相同但未发生髂支闭塞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查阅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可能影响髂支闭塞的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腹主动脉瘤患者经EVAR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患者在术前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术前髂动脉狭窄≥50%、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 15%方面与未发生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大、术前髂动脉狭窄≥50%、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 15%是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危险因素(OR> 1,P <0.05)。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经EVAR术后发生髂支闭塞受术前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度...  相似文献   

14.
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我国人群中约25%的女性和15%的男性罹患此病。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疗效肯定,但创伤大、恢复慢且遗留明显手术瘢痕。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进步,各种微创术式应运而生。激光静脉腔内闭合术(EVL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发展迅速。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激光光纤,在静脉腔内输送810nm波长的红外线激光产生“热剥离作用”,导致内皮细胞和静脉壁损伤,形成纤维化而使血管产生收缩和永久闭锁作用,但对血管周围正常组织无损伤。然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7例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覆膜支架释放均成功,封闭左锁骨下动脉4例,接受治疗者无围术期死亡。随访过程中,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方法,近、中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大样本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腔内心造血管内支撑术在治疗血管外科疾病中早期临床疗效。方法9例病人接受腔内人造血管内的支撵术治疗。其中腹主动脉瘤6例,在锁骨下动脉瘤1例,左髂股动脉瘘1例,左髋股动脉重度硬化性狭窄1例。术前均行DupIex彩超、四肢节段性测压和X线DsA造影,6例动脉瘤病人术前行三维重建螺旋CT。结果术后即刻x线DsA造影显示,7例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造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渗漏;1例左髂动静脉瘘及瘤体消失;1例左髂股动脉重度狭窄消失,人造血管通畅;1例腹主动脉瘤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手术后第3天死亡。临床成功率88.88%,术后1年螺旋CT或Duplex彩超随访显示;5例腹主动脉瘤和l例髂总动静脉瘘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无渗漏,动脉瘤腔无增大;l例左髂股动脉重度狭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1例锁骨下动脉瘤术后存在少量渗漏,2个月后自闭合。结论近期随访表明,腔内人造血管内支撑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及新进展,但近期疗效还有待进行继续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是脊柱矫形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需要唤醒患者按指令完成规定动作来判断手术操作是否损伤脊髓功能.因手术方式的需要行单肺通气而须全麻下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又须让患者能清醒而不躁动地按指令完成动作,同时不能给患者留下不愉快的记忆,因而增加了麻醉管理的难度.我院自2005年2月以来在全麻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下实施术中唤醒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本文选择2007年7月~2009年9月我院住院的840例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人施行硬膜外腔吗啡PCEA和术毕硬膜外腔单次给予负荷量用于术后镇痛治疗。结果:本文104例采用镇痛泵持续镇痛,效果佳者98例(94.23%),一般者4例(占3.84%),欠佳者2例(占1.92%),无效者0例。本文316例采用硬膜外腔一次注入负荷量O.375%布比卡因8ml内含吗啡2mg镇痛,一次注药的镇痛时间最短12h,最长72h。结论:采用硬膜外腔镇痛技术,镇痛效果良好,吗啡用药量小,可显著减轻病人的精神和体力负担,早日恢复功能锻炼,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羟基喜树碱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水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常因大量的胸、腹水压迫,导致胸闷、气急、心慌、心累、不能平卧、尿量减少,生存质量严重下降,从而加速了患者的死亡。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胸、腹水的形成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甚为重要。近年我们采用羟基喜树碱胸、腹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水30例,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病例为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均经X线、CT、B超、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晚期肿瘤,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65岁;其中肺癌20例,肝癌9例,卵巢癌术后复发1例,均为胸、腹腔内存在中…  相似文献   

20.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快效静脉全麻药,并且诱导平稳,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或呃逆等副作用,但其有剂量依赖性呼吸、循环抑制。老年人代偿功能均有所下降,用于老年人自发性脑内血肿的立体定向排空术的麻醉,其安全性及适宜的麻醉剂量有待探讨。本实验观察了异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