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生物显微镜技术(UBM)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编入急性组与慢性组。采用UBM检查并对比2组房角及解剖结构。结果 UBM定量检测结果显示,2组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组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500、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巩膜-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及巩膜-睫状突夹角均明显低于慢性组(P均0.05);UBM半定量分析显示,急性组周边虹膜主要为偏薄型及中间型,而慢性组主要为中间型及肥厚型;在急性组虹膜膨隆型占98%,而慢性组中虹膜平坦型占80%;急性组睫状体位置主要为靠前型及居中型,而慢性组主要为居中型及靠后型。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虹膜膨隆、睫状体位置靠前的特点,其房角关闭机制主要由瞳孔阻滞引起,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则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引起。采用UBM可有助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慢性区分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田骋  王洪亮 《国医论坛》2002,17(5):43-44
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青光眼术后前房出血 38眼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 ,通过病史、裂隙灯、眼压、眼压描记、房角、视野检查确认为各类青光眼。其中男 1 3眼 ,女 2 5眼 ;年龄 1 9岁~ 76岁 ,平均5 6.7岁 ;术前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 2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7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6眼 ,继发性青光眼 3眼 ;采用小梁切除术 33眼 ,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2眼 ,虹膜根部切除术 3眼。前房出血分级 :根据 Oksala的分类法[1] ,前房积血量不到前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源性散瞳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方法:对临床各科所见12例(13眼)医源性散瞳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散瞳检查眼底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最常见9例。做气管镜检查、胃肠手术及全麻插管后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3例(4眼),发作时均有典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结论:患者本人存在浅前房、房角窄、眼球短等青光眼的潜在解剖因素及曾有过青光眼的相关症状和体征,散瞳后易诱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6例(49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对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视野等变化。结果 46例(49眼)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降低,前房深度增加,前房角关闭部分开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其前房深度、眼压及前房角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住我院的18例(20只眼)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15例(18只眼)伴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42例(67只眼)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前后的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眼压、前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央前房深度均有所增加,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狭窄甚至关闭的前房角术后可增宽,部分患者可完全开放。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术后中央前房明显加深,房角开放。结论对房角功能尚可的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部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视力、加深前房、降低眼压。对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提高视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其青光眼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全周虹膜周边成形术联合YAG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86例110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半导体激光全周虹膜周边成形术联合YAG虹膜周边切除术。结果激光孔通畅100%,治愈96眼,好转11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97.3%。术前术后平均视力无明显变化。术后1周眼压0.93~2.67 kPa,平均1.87 kPa。110例前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宽。结论半导体激光全周虹膜周边成形术联合YAG虹膜周边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氪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高眼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27例(27眼)采用氪黄激光进行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及术后30 min、1 h、2 h眼压;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评价患眼房角开放的情况。结果术前患者平均眼压为(66.57±8.85)mmHg,术后30 min、1 h、2 h的眼压分别为(40.41±7.42)mmHg、(30.45±5.24)mmHg和(25.53±8.99)mmHg,均较术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所有27眼各象限房角均呈关闭状态,术后平均房角开放象限数≥2个象限。结论氪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经局部及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有明显降眼压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河南科技大学博爱眼科教学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00例经手术治疗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将患者分为恶性青光眼组10例(14只眼)以及非恶性青光眼组290例(424只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眼压、青光眼类型、相对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以及房角结构等方面分析恶性青光眼发生危险因素。结果:恶性青光眼组术前眼压、晶体厚度均显著高于非恶性青光眼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影响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术前眼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房角结构、青光眼类型。结论:年龄较小、术前出现持续高眼压的情况、房角完全关闭、晶状体较薄、眼轴较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治疗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有关,因此在临床上遇到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重视及治疗,降低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宗全 《环球中医药》2013,(Z2):123-124
目的探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分析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粘连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脉络膜脱落、7例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治疗组3例角膜水肿和前房炎症、1例眼压>30mm Hg,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3,P=0.1203)。结论临床上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和房角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应用前节分析系统对患眼激光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前房角度数进行测量,定量观察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下房角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合井白内陴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nla,PACG)的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影响。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PACG患者30例(30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房角结构测量。结果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角(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虹膜厚度1(I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由于视力较好,施行手术有一定的风险,病人与医生都有顾虑,常造成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自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开展以来,已经成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一种安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为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我院自2004年8月引进德国ZeissVISULAS YAGⅡplus激光仪对190眼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施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2004年8月~2005年12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48例患者190眼,其中112眼为患者另一眼有典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史或正在发作中的病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78…  相似文献   

13.
晶状体作为眼内屈光介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赤道部周围附着悬韧带,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共同完成晶状体厚度的调节。晶状体悬韧带的异常可继发多种眼部疾病,其中以继发青光眼居多,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晶状体悬韧带松弛使得晶体位置稳定性降低,通过前倾身躯、低头或处于俯卧状态时等机制使晶状体前移可阻滞瞳孔,由于晶状体虹膜隔前移,继而前房变浅、房角关闭,从而导致急性青光眼的发作。对于此类患者,若给予缩瞳等常规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处理方法,不仅不能起到降低眼压的作用,反而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对于悬韧带松弛继发青光眼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摘除晶状体并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手术治疗。研究表明,对于本病的治疗在手术前以中西结合为宜,术后以中医治疗为主。我科收治一例悬韧带松弛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抗青光眼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激光虹膜切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应用Nd:YAG激光于上方或下方作周边虹膜切除。结果:107例122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经过2—106月随访观察,成功115眼,失败7眼。结论: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的34例(37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前房深度、视野、电生理、眼压及视力变化.术后随诊10~29个月,平均16.5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手术眼眼压平均下降(11.25±2.50)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9.5±10.26)mmHg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M检测中央前房深度,术前为(1.47±0.32)mm,术后为(2.35±0.34)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角宽度均增加,房角开放.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均增宽,睫状体带易于看见;视野明显好转,视敏度均增加,电生理:P-VEP幅值升高,潜伏期较术前缩短;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16.
对21例2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半导体激光或膜周边切除术,随访观察2-12个月,术前与术后视力相同17眼,提高7眼,眼压正常24眼,无并发症,认为半导体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可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以眼内压增高 ,对视神经产生压力性损伤为基本特征的一种严重的眼病 ,是目前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前 ,多数患者有情绪波动及精神创伤等病史 ,因此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 ,才能较好地完成治疗和护理任务 ,提高治愈率 ,现就这方面浅谈如下。1 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与精神因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前房浅、虹膜根部前移等解剖特点 ,其发作时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从笔者收治的患者统计结果表明 ,患者亲人意外死亡等过度悲伤所致的情绪波动 ,这些都是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2 闭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设计。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34例(36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房角(Goldma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科A/B超声诊断仪检查)及术后角膜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20/333,术后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4,P=0.000)。2.眼压:术前初始眼压(34.10±7.7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眼压7~20 mmHg,平均(14.85±3.89)mmHg,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84,P=0.000)。3.中央前房深度:术前(2.35±0.41)mm,术后3个月(3.80±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0,P=0.000)。4.房角:术前各象限窄Ⅱ~窄Ⅲ者32只眼,窄Ⅳ1~2个象限者4只眼,术后房角明显增宽,各象限宽角者24只眼,窄Ⅰ~窄Ⅱ者9只眼,窄Ⅳ1个象限者1只眼。结论对于白内障促发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的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临床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临床前期31眼设为A组、缓解期30眼设为B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早期31眼设为C组、进展期32眼设为D组,另取同期普通门诊眼部健康检查者30眼设为对照组。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测量各组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并作比较,同时利用ROC曲线评价OCT各诊断指标的准确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PACG和CPACG的晶状体矢高(CLR)和虹膜厚度(IT)明显较高,前房宽度(ACW)、对房角开放距离(AOD)及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AOD、TISA均显著小于D组(P均0.05),而CLR、IT均显著大于D组(P均0.05);B组AOD、TISA、IT均显著小于A组(P均0.05);B组CLR显著大于A组(P0.05),但2组间AC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AOD、TISA、IT均显著大于D组(P均0.05),而CLR小于D组(P0.05),2组间ACW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OCT诊断APACG的灵敏度为95.16%,特异度为96.77%,诊断CPACG的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5.16%,OCT诊断闭角型青光眼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 OCT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中可准确测量各组眼前节生物学参数,诊断闭角型青光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具有非接触、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临床中检查眼前节值得推广的优选方案,可为研究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及临床分型提供有效辅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手术联合治疗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术前使用抗眼压药物,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12个月,记录42例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得到明显提高(P<0.01),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和眼压等指标有显著改善(P<0.01)。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可以有效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