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白血病(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检测输注冰冻血小板的AL患者(A组79例)、输注新鲜血小板的AL患者(B组51例),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率(P LCR)等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4.51±4.50)×109/L、(4.47±4.45)×109/L,输注后为(35.12±9.75)×109/L、(33.74±10.10)×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PDW、P LCR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46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观察组),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7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1例、急性白血病(AL)37例,对照组为102例体检健康者.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及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结果.结果 ITP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P<0.05);AA及AL组PLT、PCT、MPV均低于对照组(P<0.05),AA组PDW高于对照组(P<0.05);ITP、AA及AL组间PLT、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MPV、PDW高于AL和AA组(P<0.05).与治疗后未缓解组比较,ITP、AA、AL缓解组PLT、PCT均增高(P<0.05),ITP组MPV、PDW下降(P<0.05),AA、AL组MPV升高(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检测作为判断病情转归的指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浩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3):416-4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抽取75例AMI患者(AMI组)和81例健康人(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用拜尔ADVIA 212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其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AMI患者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L-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血小板压积(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数量(a-PL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观察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监测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及黄芪注射液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分别采用单纯化疗和化疗加黄芪注射液治疗的肺癌患者,2组患者均采用日本Sysmex XT-1800i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化疗前后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观察并比较血小板参数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单纯化疗组与化疗加黄芪注射液组间的差异。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肺癌患者PLT、MPV、PCT较正常人高(P<0.01),而PDW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单纯化疗后肺癌患者PLT、MPV、PCT明显下降,其最低值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DW无明显变化(P>0.05);化疗第21天,PLT、MPV、PCT、PDW值升高,与化疗最低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加黄芪组血小板下降最低值、MPV及PCT值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化疗第21天恢复期PLT、PCT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而PDW、MPV变化不如单纯化疗组明显(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参数对于了解肺癌化疗患者骨髓造血情况有一定意义。应用黄芪注射液能保护骨髓造血功能,防止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稳定型心绞痛(AP)患者80例,及健康体检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并用GEN-S System2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心肌梗死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变化,PLT和PCT降低,而MPV、PDW升高;在AMI组中随着MPV的升高,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血栓形成有关,临床可监测血小板参数指导冠心病诊治。  相似文献   

6.
彭碧  陈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2):910-911,913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与血小板(PLT)参数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组进行巨核细胞数及血小板4项参数[PLT、血小板体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检测,并做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LT值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组最低(P<0.01),脾亢组次之(P<0.01),PCT与PLT变化一致,各组PDW均增高(P<0.01),MPV以ITP组与免疫组显著增高(P<0.05);其他各组与ITP组相比,巨核细胞数、PLT值、PC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组与ITP组相比MPV、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组病例骨髓均表现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ITP组巨核细胞总数及颗粒巨明显增多,巨幼细胞性贫血(MgA)组巨核细胞呈病态改变。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及巨核细胞的形态特征,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拜耳ADVIAl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5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诊期、骨髓象缓解期及4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初诊AL患者PLT、MPV、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PDW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诊AL患者PLT、PDW、PCT均显著低于骨髓象缓解组(分别为P<0.001、P<0.05、P<0.001),但MPV与骨髓象缓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髓象缓解组PLT、P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M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测定对预示急性白血病病程进展以及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尹玲 《临床医学》2010,30(2):52-5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和60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对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比较并做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PLT、PCT明显减少(P0.05),MPV、PDW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及血小板功能亢进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确诊的患儿65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同时测定50例健康儿童以上的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及与治疗后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ITP患儿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2)ITP轻、中、重度患儿随病情加重PLT进行性下降,而PDW、MPV、P-LCR进行性增大,但极重度患儿MPV反而变小.(3)PLT与MPV呈负相关(P<0.001).MPV与PDW、MPV与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世巧  冯文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2073-2074,2076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取三类血小板减少患者102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9例,急性白血病(AL)26例,采用SysmexXS-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健康对照及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初诊时ITP的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A、AL组患者的PLT、PCT、MPV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A组PDW高于对照组。AL、AA与ITP比较,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LCR明显低于ITP组(P0.05)。治疗后缓解组ITP、AA、AL的PLT、PCT明显升高(P0.05),ITP组MPV、PDW、P-LCR明显下降。AA、AL组MPV、P-LCR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立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8):1530-1530,1532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中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率(P-LCR)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T-1800i及Sysmex KX-21N检测134例AMI患者的MPV和P-LCR。结果AMI患者MPV和P-LCR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和P-LCR是AMI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AMI后心衰患者血清Cys C的水平变化情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AMI患者61例,AMI后心衰患者72例,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ys C,同时检测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肌钙蛋白(cTnI)和脑钠肽(BNP)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ys C,BUN和Cr在对照组、AMI组和AMI后心衰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0-19.68,P<0.05);AMI组cTnI水平低于AMI后心衰组(t=2.53,P<0.05);AMI组Cys C与BUN,Cr,血管病变支数有相关性(r=0.29-0.72,P<0.05);AMI后心衰组Cys C与BUN,Cr,病变支数,cTnI有相关性(r=0.49-0.88,P<0.05).AMI组Cys C的ROC曲线下面积0.753(P<0.05),AMI后心衰组曲线下面积为0.786(P<0.05).结论 Cys C在AMI及AMI后心衰患者中都有所升高,且Cys C增高程度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Cys C在AMI疾病诊断及预后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为AMI胸痛患者126例,进行H-FABP、cTnT及CK-MB检测.结果 34例AMI患者发病3h内血液H-FABP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显著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AMI患者发病3-6 h血液HFABP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显著高于cT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MI患者H-FABP在以上两个时间段均为正常值.结论 H-FABP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9例心绞痛(AP)]及5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四项参数: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及血小板活化(CD62p)进行测定,分析其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结果】三组间PCT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PLT明显要低于对照组(P〈0.01),而PDW、MPV、PAG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的PDW、MPV、PAGM相对AP组明显偏高(P〈0.05),PLT明显降低(P〈0.05)。CD62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的CD62p阳性表达明显高于AP组(P〈0.05),Pearson,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CD62p与PAGM、MPV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r=0.602、0.487,P〈0.05)。【结论】临床上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冠心痛患者的诊治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70例AMI患者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态度,坦然面对疾病,从而有效改善AMI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短期内红细胞参数变化规律,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分别检测心肌梗死后1~4d、5~8d、9—12d的血常规,以了解梗死后红细胞参数的变化趋势;入院依据MACE是否发生分为两组,其中阳性组(43例)和阴性组(57例),并比较两组RDW的不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第5~8d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逐渐下降(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的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P〈0.05);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为降低的趋势(P〉0.05);RDW于1~4d起升高,5~8d达峰值,9~12d天缓慢下降(P〈0.05);MACE阳性组RDW与阴性组RDW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急性心肌梗死后,RDW显著增高,提示其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②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情况的不断进展,RBC、HB等计量参数下降,其他形态学参数亦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在冠心病(CHD)患者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达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CHD患者293例(CHD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其中CHD组又分成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9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86例。所有患者均在禁食12h后采集静脉血,检测UA、CRP、FIB和MPV。结果 (1)CH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SUA、CRP、FIB和MPV水平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MI组、UAP组和SAP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AP组与UAP组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MI组与SAP组和UAP组分别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分析测定UA、CRP、FIB和MPV,对全面了解CHD的进程有重要意义,高UA、高CRP、高FIB和MPV增大可能是CHD患者的危险因子,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4种水平的增高更是与AMI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刚  贾旭鹏  叶明  杨喜民 《临床荟萃》2013,28(10):1093-1094,109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并且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AMI溶栓患者48例,以门诊体检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溶栓前、溶栓后48小时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①AMI组溶栓前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1.01±0.35)nmol/L vs(1.71±0.37)nmol/L;②溶栓后48小时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溶栓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1.01±0.35)nmol/L vs(1.72±0.43)nmol/L。结论 AMI早期即出现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溶栓治疗后随着血管再通、各种有效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因此,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作为AMI患者心肌功能恢复临床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邱锡荣  彭冬迪  唐荣  许志坚 《检验医学》2011,26(12):814-817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力衰竭(HF)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3种标志物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和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标志物。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检测55例AMI患者治疗前、后以及105例HF患者、30名健康正常者的NT-proBNP、Myo、cTnT水平。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HF患者分为Ⅰ~Ⅳ级。比较各组的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3种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cTnT、Myo在AMI患者胸痛时间6 h内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6.2%和93.9%,胸痛时间〉6 h时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0.5%和55.6%,AMI患者治疗后NT-proBNP、Myo、cTn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YHAⅠ~Ⅳ级的HF患者间NT-proBNP、Myo、cTn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患者NT-proBNP水平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rs=0.884)高于Myo(rs=0.652)和cTnT(rs=0.726)。结论在心功能分级以及AMI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方面,NT-proBNP的灵敏度及相关性要明显优于Myo和cTnT,还常用于在呼吸困难人群中鉴别HF患者。Myo常作为急诊中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早期诊断时要结合患者胸痛时间,观察有无再梗死或梗死再扩展。cTnT诊断AMI的特异性优于其他标志物,但要等到心肌梗死后才能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