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判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以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ACS患者和94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CRP水平,随访ACS患者住院期间、30天以及3个月死亡事件以及MACE发生率。结果(1)120例ACS患者中AMI组35例,UAP组85例,血浆CRP水平分别为17.81±10.4 mg/L和10.64±6.58 mg/L,与对照组CRP水平4.52±1.20 mg/L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而且AMI组和UAP组之间的CRP水平也有差异,AMI组高于UAP组,P<0.05。(2)根据血浆CRP水平将120例ACS患者分为三组:CRP≤8.0 mg/L组,8.1-24.0 mg/L组,>24.0 mg/L组。随着血浆CRP水平的升高,各组的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也呈现增高趋势。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CPR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预测30天死亡率OR=3.33,95%CI 1.71-12.46,3个月死亡率OR=3.08,95%CI 1.57-10.89,P<0.05;预测30天MACE发生率,OR=1.29,95%CI 1.11-6.01,3个月MACE发生率,OR=1.14,95%CI 1.09-5.27,P<0.05。结论血浆CRP水平与ACS密切相关,ACS病情越严重CRP水平越高。而且CRP水平和ACS患者的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可预测短期的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对判断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缺血性脑卒中(IS)遗传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548例急性IS患者为病例组,993例社区人群为对照组.收集年龄、性别等流行病学信息,测量血压,并检测血糖(GLU)、三酰甘油(TC)、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血浆hs-CRP浓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IS组中血浆hs-CRP水平(3.534±3.484) mg/L及hs-CRP升高(≥3.0 mg/L)比例(43.1%)都显著高于对照组[(1.957±2.344) mg/L,16.6%](t=9.475,P<0.01;x2=128.326,P <0.01).CRP基因rs3093059和rs3091244与IS呈负相关,在校正混杂因素后,rs3093059位点相加模型和显性模型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697 (0.528~0.921)、0.671 (0.487~0.923).rs3091244的显性模型的OR值(95% CI)为0.728(0.536~0.988).在IS组和对照组,CRP基因rs876537、rs3093059、rs3091244都与血浆hs-CRP浓度升高(≥3.0 mg/L)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P基因变异与IS呈负相关而与血浆hs-CR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而hs-CRP水平升高与IS呈正相关,表明血浆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伴随IS而发生.  相似文献   

3.
首次Q型急性心肌梗死血浆C-反应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首次Q型急性心肌梗死(Q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测定78例QAMI患者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及CRP水平,并评价院内并发症与血浆CRP峰值水平的关系.结果 (1)老年患者(≥70)、无或缺乏梗死前心绞痛及溶栓治疗失败的患者血浆CRP峰值明显增高(P<0.01,P<0.05);(2)AMI后发生泵衰竭、左室室壁瘤和住院期间48h后死亡的患者,其血浆CRP峰值水平与CK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泵衰竭和左室室壁瘤形成及出院存活的患者(P<0.1,P<0.05);(3)心脏破裂的患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破裂的患者(P<0.01);而血浆CK峰值水平在二组间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4)血浆CRP峰值水平≥20mg/dl是AMI后发生心脏破裂、左室室壁瘤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浆CRP峰值水平≥20mg/dl对AMI后发生心脏破裂、左室室壁瘤具有高度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宣武医院心脏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3例;全面收集患者住院资料,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根据LDL-C、hs-CRP水平分组,分析LDL-C及hs-CRP与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1)AMI患者住院死亡率为6.3%(16/253);(2)平均随访(7.5±3.7)个月,心脏性死亡占2.5%(6/23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占0.4%(1/237),心绞痛住院占3.4%(8/237),心力衰竭住院占1.3%(3/237),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占3.0%(7/237),总终点事件占10.5%(25/237);(3)经Cox回归分析与远期死亡相关的因素是hs-CRP水平(r=0.177,P=0.006,OR=1.219,95% CI:1.061~1.400);hs-CRP、LDL-C值均高的组随访心脏性死亡事件(9.0%)明显高于其他组(0),P=0.001.结论 hs-CRP是AMI患者远期死亡预测指标,LDL-C和hs-CRP的联合检测可为AMI患者长期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7例,分别检测血浆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2年,观察不同血浆MPO水平患者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5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247例患者按血浆MPO水平行二分位数法分组分为MPO> 320 mg/L组84例和MPO≤320 mg/L组163例,血浆MPO> 320 mg/L者MACES发生风险明显增加(HR=1.67,95% CI:1.32~2.57,P<0.05).血浆MPO与hs-CRP浓度成正相关(r=0.132,P<0.05).结论 血浆MPO浓度能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独立预测长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子中,hs-CRP与血浆MPO浓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CCU病房2004-07~2008-10收治的27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血清APN水平最高值分为三组,即A组(APN水平≥8.5 mg/L)、B组(APN水平5.5~8.5 mg/L)和C组(APN水平≤5.5 mg/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住院病死率:A组8%(5/66),B组8%(13/161),C组21%(9/43),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梗死面积: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7例,存活24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6.1±1.2)mg/L和(3.6±1.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MI后30 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PN水平与AMI后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而升高.结论 血清APN水平可能与AMI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并发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CHD患者186例(Ⅰ组)、单纯2-DM患者83例(Ⅱ组)、2-DM合并CHD患者241例(Ⅲ组)及正常对照者300名(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结果:Ⅲ组血清hs-CRP水平[25.77mg/L,95%可信区间(CI)21.73~29.80mg/L]较对照组(3.69mg/L,CI3.12~4.25mg/L,P<0.01)均显著升高。结论:2-DM合并CHD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是反映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PAB)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AMI,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作为并发HF的依据,将120例分为HF组70例和非HF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AMI并发HF的影响因素;观察HF组中不同Killip心功能分级患者hs-CRP及PAB水平,并分析其与Killip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hs-CRP/PAB对AMI并HF的诊断效能。结果年龄、NT-pro BNP、hs-CRP、PAB、hs-CRP/PAB是AMI并发HF的影响因素。HF组随着Killip心功能分级的升高hs-CRP水平逐渐上升,PAB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hs-CRP水平和Killi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67,P=0.012),PAB水平和Killip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66,P=0.025)。hs-CRP/PAB诊断AMI并发HF的灵敏度为96.98%,特异度为95.6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与其他影响因素诊断效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并发HF时hs-CRP、PAB水平升高,hs-CRP/PAB与AMI合并HF密切相关,hs-CRP/PAB比值越高提示发生HF的风险越大,可作为AMI并发HF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D-D)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确诊老年COVID-19 15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127例)和病死组(27例)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胸部CT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COVID-19患者死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D-D对老年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病死组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病所占比例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死组血淋巴细胞、血小板及白蛋白均低于存活组,而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原时间、D-D及脑利钠肽均高于或长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D-D≥0.55 mg/L和CRP≥4 mg/L是导致老年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D-D对老年COVID-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脓毒症患者D-二聚体(D-dimer)、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评估两者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根据脓毒症-3标准定义)患者103例,根据出院时的预后分为存活组(78例)和死亡组(25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D-dimer和ALB的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D-dimer、ALB、及以D-dimer和ALB联合预测因子(D-dimer/ALB)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死亡组D-dimer水平[(9.39±7.74) mg/L比(2.08±1.71) mg/L]显著高于存活组(P <0.01),死亡组ALB水平[(29.84±4.24) g/L比(32.54±4.89) g/L]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imer(O...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ability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 to predict long-term outcomes in a chest pain population. DESIGN AND METHODS: CRP was measured at presentation in 446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ll-cause mortality and hospital discharge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were obtained for up to 8 years following the event. RESULTS: Kaplan-Meie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with CRP concentrations above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cut-off had a higher rate for death and CHF admissions. After adjusting for troponin concentrations, in a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only CRP concentrations indicative of an acute phase response (i.e., >7.44 mg/L)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risk for death after 5 years and CHF readmission after 2 years. CONCLUSIONS: Patients presenting early with chest pain with elevated CRP concentrations have a greater long-term risk for death and heart failur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反应蛋白(CR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1例,其中82例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在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后,50例患者因心功能无好转而行CRRT治疗。CRRT治疗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CRRT后12h、24h、48h血清及超滤液BNP、C反应蛋白,CRRT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于1周后再次测量LVEF的变化。结果 50例行CRRT患者中,2例因血小板进行性减少而中止CRRT,1例因收缩压低于90mmHg且有脏器灌注不足临床表现,末梢循环差,肢端皮肤湿冷,少尿,终止透析。47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减轻。CRRT治疗后血电解质较治疗前显著改善,BNP、CRP明显降低(P〈0.05),LVEF有所改善(P〈0.05),超滤液BNP水平极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于住院1~2月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余44例,均在住院20~59天后出院,随访1年,心功能无恶化,无需长期透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CRRT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稳定内环境、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并可显著降低患者BNP、CRP水平,改善LVEF,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50%)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心内科连续住院资料完整、有心力衰竭症状或者体征、LVEF正常、有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证据的患者133例[男76例,女57例,年龄(71.7±11.5)岁],并且与同期LVEF下降(〈50%)的心力衰竭患者78例[男54例,女24例,年龄(65.1±16.2)岁]进行比较,以NYHA分级方法评估心脏功能,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Simpson法测定LVEF;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中位数为240d(60~420d)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失代偿再入院和心源性死亡)再发情况。结果(1)与LVEF下降的心力衰竭相比,HFPEF组年龄大[(71.7±11.5)岁vs.(65.1±16.2)岁]、高血压比例高(78.20%vs.53.85%)、NYHA分级轻、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不大[(4.69±0.72)cmvs.(5.68±0.80)cm]、NT-proBNP中位数升高程度轻(2016.0pg/mlvs.4787.0pg/ml),P均〈0.01;冠心病(66.92%vs.51.28%)、2型糖尿病(24.81%vs.12.82%)比例也较高,P均〈0.05;但心血管事件再发情况无统计学意义(26/78vs.30/133,P〉0.05)。(2)Cox模型回归分析显示lg(NT-proBNP)是HFPEF患者独立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的预后因素,OR=4.865(95%CI:1.607~14.726,P=0.005)。(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NT-proBNP〉2016.0pg/ml组的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是NT-proBNP≤2016.0pg/ml组的3.688倍(95%CI:1.502~9.056,P=0.003)。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对HFPEF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NT-proBNP〉2016.0pg/ml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入院时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因AMI收住的35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死组(45例)与存活组(31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心血管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脑卒中病史、肾功能不全、贫血、首发症状呼吸困难、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血清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红蛋白减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峰值水平与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及陈旧性MI病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室重构及心功能不全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因其自身生理特点上述情况发生可能性更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其对于老年患者长期效果尚未明确。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长期影响。 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共入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60岁)30例,分为2组,移植组在常规治疗(药物与介入)基础上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经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60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两组左室容量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24,60个月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24,60个月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较,各个时间点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高。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移植相关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结果可见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显著、长期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情况,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AMI后心衰患者血清Cys C的水平变化情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AMI患者61例,AMI后心衰患者72例,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ys C,同时检测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肌钙蛋白(cTnI)和脑钠肽(BNP)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ys C,BUN和Cr在对照组、AMI组和AMI后心衰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0-19.68,P<0.05);AMI组cTnI水平低于AMI后心衰组(t=2.53,P<0.05);AMI组Cys C与BUN,Cr,血管病变支数有相关性(r=0.29-0.72,P<0.05);AMI后心衰组Cys C与BUN,Cr,病变支数,cTnI有相关性(r=0.49-0.88,P<0.05).AMI组Cys C的ROC曲线下面积0.753(P<0.05),AMI后心衰组曲线下面积为0.786(P<0.05).结论 Cys C在AMI及AMI后心衰患者中都有所升高,且Cys C增高程度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Cys C在AMI疾病诊断及预后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CI的3 806例冠心病患者中36例ACS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9±23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其中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7例、PCI治疗史者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者1例、脑卒中史者4例,合并有高血压病者20例、脂代谢紊乱者11例、糖尿病者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者4例。结果:36例ACS患者中,因AMI行急诊PCI者24例,ACS行择期PCI者12例(包括AMI5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6例有2支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10例为单支血管病变。36例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或(和)心源性休克16例(44.4%),室颤和(或)心脏骤停8例(22.2%),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11.1%),心脏破裂4例(11.1%),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8.3%),消化道大出血1例(2.8%)。急诊PCI因泵衰竭死亡的12例患者中,广泛前壁AMI7例、下壁+后壁AMI3例,下壁+右室AMI2例。结论: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室颤和(或)心脏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尹黎波  ;王春梅 《华西医学》2009,(8):2003-2005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个月时心功能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572例AMI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CRP水平分为CRP升高组及CRP正常组,随访6个月,记录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死亡例数。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与入院时CRP正常组比较,CRP升高组患者6个月时LVEDD、LVESD,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病死率显著增加,而6个月时LVEF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CRP升高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及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RP升高是AMI患者心功能及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关注AMI患者血清CRP水平,尽早开始控制,有利于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血清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MHD患者48例,记录这些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史、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质量,透析前采血查血清UA、CRP、白蛋白、血红蛋白、尿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p(α)等。随诊1年,评价血清uA及CRP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关系。结果:48例患者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9例,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9例,心脑血管疾病组的UA及CRP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疾病组(P<0.01)。48例患者入组时血清UA水平为(504.4±156.4)μmol·L,其中高尿酸血症26例(54.17%);CRP升高者27例(56.25%)。高尿酸血症伴CRP升高者16例(33.33%)。高尿酸血症伴CRP升高组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死因多为心力衰竭及脑出血。结论:高尿酸血症与CRP共同作用可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对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病房3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0~95岁,平均(81.3±6.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至少服用1个月以上,采用以二磷酸腺苷作为底物的光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 d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按照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进行试验分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程度〈10%为氯吡格雷抵抗组,≥10%为氯吡格雷非抵抗组。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血栓形成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中位时间为2年。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氯吡咯雷抵抗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4.0%。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体质量指数增高患者易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37.5%、22.8%,P=0.032),Cox风险回归方程提示氯吡格雷抵抗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4,95%CI(1.07,4.57),P=0.016]。结论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体质量指数增高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