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技术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过程中的必要性。方法采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罗氏血筛核酸检测系统,对2010年12月15日至2013年6月20日唐山市中心血站常规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190175份标本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3项联合筛查,并对N A T筛查阳性的标本做确证试验。结果190175份血清学全部合格的血液标本中,经过核酸检测为阳性的血液共77份,阳性检出率为0.40‰(77/190175)。其中,57例 HBV-DNA阳性标本,15例 HBV-DNA阴性标本,检出1例 HIV-RNA阳性标本,未检出 HCV-RNA阳性标本,确证试验中阳性检出率为79.45%(58/73)。结论 NAT系统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核酸扩增技术在血液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3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载量病毒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4.
日本进行HCV、HBV和HIV病毒核酸筛查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红十字会输血部对自愿献血者血液的细胞成份以及做血浆蛋白分离的血浆,在预筛后与发出前。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用核酸扩增检测(NAT)方法检测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使用多重NAT试剂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包括存活时间短的血小板检测,可节省检测时间,费用和人力,在2000年2月1日-2001年4月30日期间,采用50份血样品混合筛查。从血液和血液成分中查出112份HBV阳性,25份HCV阳性和4份HIV-1阳性。  相似文献   

5.
最近30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输血传染病(或输血传播的疾病)筛检方法与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保障输血安全、预防控制输血传染病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输血传染病的筛检方法与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病毒血清学(抗体、抗原)检测方法与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表现在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AT)的引入和不断改进.现就血液筛检中病毒血清学技术与NAT的应用现状及及今后的发展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输血前血液相关传染病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的3 787名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TP)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382人,占 10.09 %;抗-HCV阳性43人,占 1.14%;抗-HIV阳性7人,占0.18 %;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9人,占0.50%.其中抗-HIV与抗-HCV同时阳性3例;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1例;抗-HCV与RPR同时阳性1例;HBsAg与RPR同时阳性1例.结论 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检测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保护患者、医院及医学工作者、采供血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澳门地区献血者标本中,HIV、HBV和HCV血清学检测为阴性,核酸检测为阳性的发生频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6月已经过病毒血清学检测(包括HBsAg、抗-HCV及抗-HIVⅠ/Ⅱ)、排除了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后余下的40149个阴性献血者标本,做HIV、HBV及HCV的核酸筛检。结果共筛检测29个标本呈阳性反应,将它们做病毒区分检测:没有发现HIV及HCV阳性个案,确认为HBV阳性24例,其余5例为未能区分病毒种类。进一步追踪调查:在初筛确定为HBV核酸阳性的24例中,13例追踪标本HBV核酸检测呈阴性,2例(2例2次,1例3次)持续呈阳性。结论 1)澳门地区属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实施病毒NAT筛检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水平;2)追踪隐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变化和血清学检测,除了是关注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外,亦为制定献血者筛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病毒核酸是HBV和HCV感染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标志物,病毒核酸标准物质是不同实验室间检测结果可比性、试剂溯源性、测量程序的评价和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无生物传染危险性且稳定的标准物质的研究是HBV和HC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研究病毒血清学检测以及核酸检测技术用于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进行无偿献血的1400名社会人群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人群均采用病毒血清学以及核酸检测技术,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以及对比。结果:结果显示,病毒血清学检测出乙型肝炎、艾滋病都为1例,核酸技术检测出乙型肝炎、艾滋病各1例,当两种技术合用之后检测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各1例。两种技术合用之后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病毒血清以及核酸检测方法。结论: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两者合用之后能够提高传染病的阳性检测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了解HBsAg不同状态下核酸检测(NAT)反应性献血者HBV血清学标志物特征。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2年5月核酸检测反应性标本,且ELISA检测HBsAg-/初筛HBsAg+复检阴性/单试剂HBsAg+标本,TMA鉴别非反应性标本加做罗氏PCR单人份复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66份标本,HBsAg-/NAT+标本55份,抗-HBc阳性率为87.3%(48/55),抗-HBs、抗-HBc 2项阳性率为43.6%(24/55),抗-HBe、抗-HBc 2项阳性率为45.5%(25/55),单项抗-HBs阳性率为10.9%(6/55)和全阴性占比1.8%(1/55);酶免初筛HBsAg+复检阴性/NAT+标本7份,抗-HBc阳性率为100%(7/7),抗-HBe、抗-HBc 2项阳性率为71.4%(5/7);单试剂HBsAg+/NAT+标本4份,HBsAg、抗-HBs、抗-HBe、抗-HBc 4项阳性率为50%(2/4),抗-HBe、抗-HBc 2项阳性率为100%(4/4)。TMA鉴别非反应性且抗-HBc-标本PCR单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LAMP)对HBV、HCV和H IV核酸检测的方法并对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作初步考核。方法通过引物设计和筛选、内质控的设计与时间分辨浊度检测方法的运用,建立LAMP HBVDNA、HCV RNA和H IV RNA扩增体系;用连续稀释的阳性样本和不含任何病毒核酸的正常人血浆考核所建立的LAMP扩增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建立了LAMP HBV DNA扩增体系及HCV/H IV RNA双联检体系,该体系对5 CP/m l的HBV DNA样本的检出率为51.85%,对100 CP/m l的HCV RNA阳性样本的检出率为61.90%,对100 CP/m l的H IV RNA阳性样本的检出率为45%。对考核样本检测的相对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LAMP HBV、HCV和H IV检测灵敏度较高,在进一步优化以后能用于HBV、HCV和H IV的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于了解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感染及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人群的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将2010.6.10-2013.6.9三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199777人次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对三项阴性标本再采用NAT联合检测HBV-DNA、HCV-RNA和HIV-RNA,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抗-HIV初筛反应性标本送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表明,3年中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感染率分别为0.45%,0.28%,0.11%;NAT呈反应性为0.07%;确证抗-HIV阳性32例,其中男性30例(6例为再次献血者),女性2例;不确定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经统计学处理证实,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6.10-2013.6.9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抗-HI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NAT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增加;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降低,重复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远远低于初次献血者,抗-HIV检测女性酶免检测阳性率高于男性,但确认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应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重视献血者的招募环节,重点加强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的征询和评估,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巩固和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大力普及NAT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将有效地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6.
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的检测和输血残余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状况,评估血液经EIA筛查抗-HCV后经血传播HCV感染的残余风险。方法采用两种EI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抗-HCV筛查,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EIA检测"合格"标本中HCV RNA,对HCVRNA阳性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载量,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病毒基因亚型分析。结果共筛查1997~2009年期间的献血者254 570人份,发现抗-HCV阳性1401人份,阳性率为0.55%;对2002~2007年期间EIA检测"合格"的113639份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NAT检测,检测出1份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的血清转换窗口期感染的献血者血液,HCV残余风险高达1/113 639。结论 EIA筛查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由于HCV感染窗口期存在,经血传播HCV残余风险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NAT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CV残余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状况,评估血液经EIA筛查抗-HCV后经血传播HCV感染的残余风险。方法采用两种EI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抗-HCV筛查,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EIA检测"合格"标本中HCV RNA,对HCVRNA阳性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载量,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病毒基因亚型分析。结果共筛查1997~2009年期间的献血者254 570人份,发现抗-HCV阳性1401人份,阳性率为0.55%;对2002~2007年期间EIA检测"合格"的113639份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NAT检测,检测出1份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的血清转换窗口期感染的献血者血液,HCV残余风险高达1/113 639。结论 EIA筛查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由于HCV感染窗口期存在,经血传播HCV残余风险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NAT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CV残余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献血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并为今后开展常规核酸检测技术(NAT)检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ELISA和NAT检测法筛选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1334份,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样本的HBV DNA含量。结果在11334份血液样本中发现HBsAg EIA和NAT同时阳性的样本237份,HBsAg EIA阴性但NAT阳性的样本7份和HBsAg EIA阳性但NAT阴性的样本23份。结论核酸检测能够提高HBV的检测灵敏度,荧光定量PCR仪可以应用于献血者的大规模筛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对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筛查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8 0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c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并对HCVcAg或HCV-Ab阳性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CV-RNA进行确诊。结果以HCV-cAg或HCV-Ab阳性为标准,从8 000例血清样本中初步筛查出阳性样本82例,经HCV-RNA确证,其中HCV-RNA阳性73例,阴性9例,HCV-cAg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45.83%和99.98%,HCV-Ab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44%和99.90%,联合检测HCV-cAg与HCV-Ab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99.86%。结论在丙肝筛检工作中,HCV-cAg与HCV-Ab二者有互补性,联合检测HCV-cAg与HCV-Ab有助于提高HCV筛查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常规筛查血液,对免疫指标合格的血液采用美国Roche Cobas Amplicor全自动PCR诊断系统检测HBV DNA、HCV RNA和HIV-1 RNA,样本混合采用48人份×50μL汇集,采用汇集池阳性的再分拆检测。结果 70 953份无偿献血标本中,HBV DNA阳性10份(1.4/10 000),未发现HCV RNA和HIV-1 RNA阳性样本。结论血站系统采用微量标本混合方式使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筛查血液是可行的,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