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正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也是对输血安全性的最大挑战。对献血者做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的筛查是不仅是预防和控制其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且在保障输血安全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全球不少国家都根据各自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国情制定了不同的血液病原体筛查策略。我国目前对献血者筛查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共有HBV、HCV、HIV和梅毒螺旋体(TP)4种。在血液筛查过程中,检测效率及对病原体残余风险的控制与所应用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输血相关病原体经输血传播风险逐渐减低,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新发再发病原体越来越多被认识到其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其中一些已知的,如疟原虫、人细小病毒B19、戊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已经被证实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登革病毒曾经在中国爆发或流行过,将来或可再次爆发流行,其对血液安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常规血液筛查的病原体筛查项目只有4种,由于新发再发病原体层出不穷,采供血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筛查制度,我国的血液筛查系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讨论了几种新发再发病原体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以及采供血机构个性化病原体筛查策略制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通过选择低危献血者及严格的血液筛查策略,尤其是血液核酸筛查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也无可否认,现行献血者选择和输血传染病筛查模式尚不能完全剔除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输血  相似文献   

4.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安全应用一直以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虽然近年来通过实施无偿献血和严格筛查血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输血导致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率,但是对于受血者来说,由于存在“窗口期”漏检以及检测病原体种类受限等局限性,由输血引起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5.
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可能导致输血发生感染性风险。血液筛查技术和血液管理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残余性风险,因此血液及血制品的病原体灭活/去除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防线。病原体灭活/去除技术是否可行,须从1)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目标病原体、2)对被处理血液成分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影响、3)对人体安全、4)技术可行性和法规的符合性等4个方面来考量,同时做必要的卫生经济学分析。仅仅由于成本原因而未能采用或不考虑采用诸如病原体灭活/去除等适宜的血液安全技术,无异于本末倒置,无论对输血安全的整体形势还是对接受输血的病患者个人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6.
献血者的遴选及血液的病原体筛查等措施虽十分有效地降低了输血感染经血传播病毒的风险[1,2],但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消除由于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及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等因素造成的病毒漏检[3],且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等未列入血液筛检范围的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可能性客观存在[4].  相似文献   

7.
黄石地区抗-HIV筛查后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黄石地区献血者中抗-HIV筛查阴性血液传播HIV的危险度。方法 收集了1995年至2000年每一单位血液的资料,用数学模型进行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研究。结果 在有偿重复献血者中HIV流行率为0.0028%(1/36274),新无偿献血者中为0(0/20698),无偿重复献血者中为0(0/6015)。经评估“窗口期”输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1:118231。结论 虽然输血传播HIV的危险是非常低,但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筛查水平。  相似文献   

8.
免疫学血液筛查试剂对于提高我国的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极低水平的由于免疫学筛查试剂的"窗口期"所致的漏检。核酸血源筛查试剂可以显著缩短"窗口期",进一步提高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酸血液筛查试剂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检测灵敏度、可检测的病原体种类、自动化程度、检测效率、操作方便程度等。据此,作者将核酸血液筛查试剂分为一~五代。不同的地区在开展核酸血液筛查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检测模式、方式及检测的病原体种类等。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核酸筛查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核酸扩增技术(NAT)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能大大缩短病毒“窗口期”,极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血液常规筛查。1 NAT在血液HBV DNA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自1971年开始HBsAg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引入到血液筛查中,使得输血后感染乙肝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临床上血液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已知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有20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用于这些疾病病原体检测的酶联免疫试剂(ELISA)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近十来年,开始应用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做血液筛查,使血液的安全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就NAT在国内外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巨细胞病毒(CMV)是感染全球很大一部分人的DNA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输血也是传播途径之一。CMV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免疫功能受损或低下的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病与死亡率。献血人群CMV血清学反应阳性比例较高,采供血机构应采取措施,如筛查CMV阴性献血者血液和/或白细胞减少,以及病原体灭活技术,防止CMV传播给有风险的患者。本文综述目前献血人群CMV检测方法,流行率,以及预防策略在输血传播CMV(TT-CMV)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名蜱虫病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传播的新发血液传播病毒,由病毒引起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献血者的病原体筛查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采供血机构只筛查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4种血液传播病原体,SFTSV等新发血液传播病原体可能威胁我国血液安全。我们将对SFTSV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和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SFTSV对我国血液安全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3.
黄石地区抗—HIV筛查后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黄石地区献血者中抗-HIV筛查阴性血液传播HIV的危险度。方法 收集了1995年至2000年每一单位血液的资料,用数学模型进行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研究。结果 在有偿重复献血者中HIV流行率为0.0028%(1/36274),新无偿献血者中为0(0/20698),无偿重复献血者中为0(0/6015)。经评估“窗口期”输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1:118231。结论 虽然输血传播HIV的危险是非常低,但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筛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 HEV输血传播的潜在风险需要我们有较好的血液筛查策略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我们对浙江温州地区的无偿献血者的HE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对今后的血液筛查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HIV感染流行形势日益严重,流行态势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给输血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向学校传播这一情况不容忽视[1,2].由于“HIV窗口期”的存在,继深圳血液中心从2005年开始探索应用病原体核酸检测(NAT)技术进行血液筛查,以缩短窗口期之后[3],国内许多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相继开展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血液战略,特别是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严格的血液筛查等措施,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残余风险度已降至百万分之一以下。现在血液安全的风险主要来自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人们对这些疾病经输血传播的风险还缺乏认识,且尚未被列入常规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17.
核酸扩增技术在血液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3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载量病毒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太原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状况,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及血液安全现状。方法 通过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太原地区2016~2021年无偿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分析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数学模型评估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分析不同血液筛查模式下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结果 太原地区2016~2021年共检测献血者标本662 705份,其中初次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1.83‰(595/325 009),输血残余风险为14.91/10万;重复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0.04‰(13/337 696),输血残余风险为0.31/10万;输血传播HCV的总残余风险为7.47/10万。共检测重复献血者标本337 696份,采用2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31/10万;采用2次ELISA检测抗-HCV联合1次HCV核酸检测试验(NAT)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06/10万,增加NAT后,重...  相似文献   

20.
核酸检测技术在采供血机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国内血站采用ELISA试剂筛查血液传染病指标,由于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使临床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依旧存在。随着自动化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的建立,已逐步应用于血液的病毒筛查,对降低因输血感染病毒而引起经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