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建平  沈佩明 《口腔医学》2011,31(11):692-693
目的 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的有效性。 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12例,在上颌使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对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12例患者共计植入27颗微螺钉种植钉,其中3例患者因单侧种植钉在使用过程中松动,另行选择位置再植入后稳固。 结果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后,SNA、ANB减小,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U6-Ptm增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1-L1、MP-FH角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I-SN、L1-MP、覆盖、覆牙合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上前牙整体内收,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明显减小, 患者颜面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操作简便灵活、可靠性好。  相似文献   

2.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微螺钉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作为支抗内收前牙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颌前突的患者共19例,应用上、下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SN为基准重叠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描记图,观察第一磨牙的位置改变。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果19例患者中16例患者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关系,成功纠正了Ⅱ类磨牙关系,面型凸度明显改善,第一磨牙位置稳定。结论国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传统的强支抗方式相比,确保磨牙支抗不丧失的能力更强,几乎达到绝对支抗的能力,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3.
陈中坚  宋志芸 《口腔医学》2013,(11):772-775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临床内收上颌前牙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10例正畸患者,患者分为女性8例,男性2例,根据治疗需要在上颌磨牙颊侧的部位应用微种植钛钉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完成正畸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内收前牙,使磨牙尖牙达到Ⅰ类关系,头影测量A点、B点有明显变化,侧貌有明显改善。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正畸临床所需的强支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口腔医学》2017,(5):470-473
微型种植体支抗(micro-implant anchorage,MIA)作为改善凸面型正畸治疗增强支抗的措施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应用广泛。微型种植体由于可以取得传统支抗无法获得的支抗效果,深受临床医生的喜爱。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微型种植体的临床应用、特性以及局限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结果。该文对微型种植体支抗的适应证、稳定性因素、与传统支抗内收压低前牙的对比、内收压低前牙的效果以及微型种植体的进展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微种植体支抗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种植体用作正畸支抗,植入部位广泛,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优势明显,但缺点也不容忽视.目前不同型号的微种植体相继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生物力学研究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以微种植体作支抗及以Nanee弓作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实验组40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照组40例采用Nance弓支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两组病例在上颌前突矫治中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上前牙后移4.93mm,磨牙近中移动0.48mm,上前牙后移的平均速度1.38mm/月,矫治疗程平均16.6个月,对照组上前牙后移3.69mm,磨牙近中移动1.02mm,上前牙后移速度平均1.05mm/月,矫治疗程平均20.5个月。结论:微种植体和Nance弓支抗均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但微种植体支抗可使上前牙更多内收,且可有效地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片段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矫治前突患者时对上前牙垂直向和转矩方面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12例双牙槽前突患者,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颌前牙矢状向与垂直向的变化值,以及模型上的转矩变化值,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上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U1E-PP增加0.78 mm,上切牙根尖点至腭平面距离U1AP-PP减小0.29 mm,上切牙阻抗中心至腭平面距离U1CR-P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切牙阻抗中心的位置基本不变;治疗后的上前牙转矩值减少,尖牙出现直立趋势。结论片段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前突患者对其上前牙的垂直向和转矩控制较好,总体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治疗期间充分发挥了隐形、美观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o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支抗控制是正畸矫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装置的一种,因具有可实现“绝对支抗”控制、植入操作过程简单、易于取出、成本低、依从性小等优点,而得到了广大正畸医生的青睐。然而在临床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微种植体折断、松动、脱落,微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皮下气肿及牙根损伤等情况。如何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提高微种植体临床应用的成功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种植体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微种植体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开唇露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开唇露齿正畸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A(前后3枚种植支抗)9例和对照组B(传统Nance托支抗)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相关软硬组织指标,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牙齿位置:A组前牙切端内收量及切牙显露程度的减少显著大于B组(P〈0.01),切牙根尖(P〈0.05)及磨牙前移量(P〈0.01)显著小于B组。垂直向A组前牙被明显压低,B组升长,P〈0.01;后牙A组保持,B组升高,P〈0.05。2)骨组织:A组上齿槽缘点处骨吸收改建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使用前后牙区3枚微种植体支抗,对上前牙内收、压低及控根作用均强于传统强支抗,能有效改善开唇露齿。  相似文献   

12.
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全牙列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种植体支抗内收全牙列的过程中,不同的牵引钩高度对上颌全牙列的生物力学效应和影响。方法:运用螺旋CT,MIMICS、CADTIA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微种植体支抗内收全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在3 N正畸力负载下上颌全牙列在牵引钩高度为1、4、7、10 mm时的受力大小和初始位移。结果: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加,矢状向力逐渐增加而垂直向力逐渐减小,上牙列逐渐由顺时针变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结论:通过改变牵引钩的高度,可以有效地改变上牙列的移动方式;上牙列的阻抗中心的高度位于平面上方9~12 mm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步分别内收前牙加速拔牙间隙关闭的效果与机制.方法:23 例需强支抗的拔牙病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自身随机对照设计,实验侧采用尖牙与切牙同步分别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法(即除在后牙区的微螺钉种植体与前牙区的方丝牵引钩间用镍钛拉簧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外,还在微螺钉与尖牙间用橡皮链单独行尖牙远中移动);对照侧则只通过常规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与前牙区的方丝牵引钩间用镍钛拉簧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分别记录两侧拔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并观察前牙移动的位置和方式,SPSS 11.0统计软件对实验侧与对照侧拔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侧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6.69±1.07)个月;对照侧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9.56±1.19) 个月;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尖牙移动到位后具有更好的生理位置,而对照侧尖牙移动到位后较多发生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结论:微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步分别关闭拔牙间隙,在缩短拔牙间隙关闭时间的同时,使尖牙能始终在松质骨中移动,因而前牙内收快,矫治效果相对更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因双颌前突畸形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根据所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组(A组,27例)以及口外支抗组(B组,35例),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的治疗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下唇?E线以及唇间隙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上切牙突度、下切牙突度、上中切牙角、下中切牙角、上牙槽突度以及下牙槽突度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可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的矫治提供满意的支抗作用,其临床效果较口外支抗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片段弓技术结合上颌微螺钉支抗配合III类颌间牵引非拔牙矫治单纯前牙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单纯前牙拥挤病例,应用片段弓技术,上颌颧下嵴微螺钉支抗配合III类牵引拉后牙段向远中,待间隙足够时排齐前牙,对矫治前后的模型及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U1/SN、U1/NA、L1/NB和IMPA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后牙片段弓结合上颌微螺钉支抗可以在保持前牙唇倾度不变甚至轻度内收的情况下排齐拥挤的牙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自攻型微螺钉正畸支抗的并发症.方法 选择36例应用微螺钉的正畸患者,共植入82枚微螺钉,观察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并发症的表现,计算微螺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0枚微螺钉完成正畸支抗, 10枚松动, 3枚发生周围炎, 1枚植入后出血.结论 微螺钉种植体是正畸的有效支抗,同时应重视并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压低前牙和磨牙的有效性.方法:选取9例由于前牙过长,唇齿关系不协调露龈笑的病例及5例由于对颌牙缺失导致磨牙伸长,义齿修复困难的病例,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前牙或磨牙.比较压低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测量上下颌中切牙切缘和磨牙边缘嵴相对于腭平面、下颌平面的压低量.结果:压低前牙的9例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达到正常,切缘平均压低4.2 mm,露龈笑明显改善.5例压低磨牙病例,4例实现了磨牙的绝对压低,平均压低4.1 mm,缺牙区成功进行义齿修复.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垂直方向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摇椅弓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效应和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时选择合适的摇椅弓角度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摇椅弓角度为5°、10°、15°时上牙列各牙的移动趋势.结果 当摇椅弓角度从5°增大至15°时,对前牙施加的唇向转矩力逐渐增加,对后牙施加的颊向转矩力逐渐增加,前牙的压低效果和后牙的升高效果逐渐明显.结论 通过改变摇椅弓角度可较好地控制各牙转矩以及明显改善深覆(牙合).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时应根据前后牙情况选择适度的摇椅弓.  相似文献   

20.
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支抗控制是口腔正畸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矫治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均与支抗控制有关。传统方法大多难以提供最强支抗,舒适性差,依赖性差、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种植体支抗将矫治力的反作用力施于颌骨,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体积较大、种植部位受限、手术复杂、损伤较大、费用偏高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