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对束缚应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初步探讨应激影响牙周疾病的机制。方法:采用束缚应激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组,于应激结束时处死动物,常规收集腹腔液。巨噬细胞于贴壁纯化后分别用RPMI-1640培养液,RPMI-1640培养液+0.01μg/ml Pg-LPS,RPMI-1640培养液+1μg/ml Pg-LPS继续培养。于24h后收集细胞爬片,采用荧光染色法、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巨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μg/ml Pg-LPS刺激后,正常对照组及应激组巨噬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应激组巨噬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一定浓度的即LPS刺激后,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发生凋亡;束缚应激能加重这种异常。  相似文献   

2.
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rgpB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rgpB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个,设计引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rgpB催化域基因进行扩增,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分为4个基因型。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rgpB-cdⅣ型检出率最高为52.78%,与Ⅰ、Ⅲ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病变轻部位rgpB-cdⅡ型检出率为75.86%,显著高于其他型(P〈0.01)。结论rgpB-cdⅣ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最密切,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rgpB-cdⅡ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无关,为健康人群或牙周健康部位的定居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正畸患者的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是否产生变化。方法挑选30例正畸治疗六个月以上患者为实验组,30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菌斑指数实验组为1.60±0.58,对照组为1.09±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实验组为(2.72±0.64)mm,对照组为(2.13±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龈沟出血指数实验组为1.4±0.47,对照组为1.32±0.5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实验组0.45%±0.07%和对照组0.05%±0.01%比较,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含量增加,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可监测其变化,提示正畸期间保持牙周清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黄洁  孙正 《北京口腔医学》2009,17(4):203-206
目的分析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初诊患者20名,采集龈下菌斑,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同时用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测量同一取样位点的硫化物水平,并记录临床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92%)明显高于硫化物的检出率(34%)(P〈0.05);在深牙周袋、出血的位点,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均明显高于浅牙周袋、不出血的位点(P〈0.05);而在深牙周袋、出血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浓度无显著性增高;在硫化物检测阳性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高于硫化物检测阴性的位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水平不是反映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的敏感指征,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和炎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王丽娜  李静  刘健  桑晓红  张静 《口腔医学研究》2013,(11):995-998,1001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牙周炎与IgA肾病(IgAN)复合模型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水平,探讨慢性牙周炎与IgAN之间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慢性牙周炎组、IgAN组和慢性牙周炎+IgAN复合组。第12周末处死动物分别检测血清中MMP-3、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大鼠牙龈附着丧失(AL)及出血指数(SBI)结果,观察牙周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慢性牙周炎+IgAN复合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慢性牙周炎组、IgAN组相比,血清MMP-3、Scr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血清MMP-3与24h尿蛋白定量、AL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24h尿蛋白-1.822+0.206×MMP-3,R2—0.691(P〈0.05)AL-26.316+1.577×MMP-3,R2—0.549(P〈0.05)。结论:血清MMP-3的水平在慢性牙周炎与IgAN复合组中明显增加,可能与两种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为研究二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评估妊娠期间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妊娠对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无牙周炎症的妊娠早期妇女和20例无牙周炎症非妊娠妇女。其中妊娠组分别在妊娠早、中、后期进行3次临床牙周指数检查,包括牙周袋探诊深度(PPD)、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D、牙龈指数(GI)及菌斑指数(PLI);非妊娠组连续2个月检查牙周指数2次。结果:在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情况下,妊娠组孕早期的GI和BI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5)。同时,妊娠组GI和BI随妊娠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P〈0.05,P〈0.001),但牙周附着水平无改变(P〉0.05)。结论:妊娠可对牙龈炎症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影响牙周附着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伴发冠心病的牙周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来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科就诊的伴发冠心痛(稳定期)的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40例。对其进行内科维持治疗及牙周基础治疗。分别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行牙周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IL-8以及血脂水平。结果牙周基础治疗2个月后,患者各牙周检查指标(PD、CAL和Sin)均有好转(P〈0.01);血清IL-8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脂指标中总胆固醇(TC—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降低(P〈0.01、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甘油三脂(TG—C)水平虽也下降,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牙周的炎症状态,并对血清IL-8及血脂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中对氧磷酶-1(PON1)活性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PON1和IL-6与牙周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在牙周病病情变化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牙周健康人群30名(牙周健康组)及口腔科就诊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39例(牙周炎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基础治疗,检查治疗前后PON1、IL-6以及临床牙周检查指标。结果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炎组在基础治疗前比较:牙周炎症指标[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及血清IL-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PON1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健康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比较:牙周炎症指标BI、PD、血清PON1及IL-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牙周健康人群和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PON1活性无差异;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中重度牙周病患者牙周健康状况,提高血清中PON1活性,降低IL-6水平;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血清中PON1活性和IL-6水平的变化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TL-17mRNA基因在慢性牙刷炎和健康牙龈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TL-17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巾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15例,记录才周临床指标,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定量检测TL-17mRNA在牙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慢性牙周炎组TL-17mRNA相对表达晕(0.00147+0.00055)显著高于正常牙龈组(O.00047±0.00019)(P〈0.01),并且慢性牙周炎组TL-17mRNA表达水平与牙龈指数(r=0.58,P〈0.01)、牙周袋探诊深度(r=0.57,P〈0.01)、附着丧失水平(r=0.49,P〈0.05)呈正相关。结论:Th17相关细胞凶子IL—17呵能住慢性牙周炎发病机制中发挥致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排龈术用于楔状缺损修复后牙周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排龈术用于楔状缺损修复后患牙的牙周状况。方法选择楔状缺损下颌双尖牙138颗,分成A、B两组,A组排龈后再用单组分光固化复合体(Dyract)充填,B组直接Dyract充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以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为指标,评估楔状缺损修复后的牙周状况。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A、B两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A、B两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龈沟液量、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排龈术用于楔状缺损修复能减少牙周损伤,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活性形式的维生素D——骨化三醇(1,25D)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诱导的人牙周膜细胞(hPDLCs)白细胞介素(IL)-8、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3例患者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前磨牙牙周膜,组织块法原代培养hPDLCs,分别用0.1%无水乙醇(对照组)、10 μg/mL Pg-LPS(单纯Pg-LPS组)、10-10 mol/L 1,25D(低浓度1,25D组)、10-8 mol/L 1,25D(高浓度1,25D组)、10-10mol/L 1,25D+ 10 μg/mL Pg-LPS(低浓度1,25D联合Pg-LPS组)、10-8mol/L 1,25D+ 10 μg/mL Pg-LPS(高浓度1,25D联合Pg-LPS组)处理第5代细胞。24和48 h后收集培养基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PDLCs IL-8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1)10 μg/mL Pg-LPS处理hPDLCs 48 h时,其IL-8表达水平最高,为对照组的38.86倍(P<0.001);处理hPDLCs 24 h时,其IL-6表达水平最高,为对照组的 6.19倍(P<0.001)。(2)1,25D 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hPDLCs IL-8的内源性表达。10-8 mol/L 1,25D 处理hPDLCs 48 h时,其IL-8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49.94%(P<0.001)。(3)1,25D 显著抑制Pg-LPS诱导的hPDLCs IL-8和IL-6的表达。处理48 h时,高浓度1,25D联合Pg-LPS组hPDLCs IL-8的表达水平为单纯Pg-LPS组的71.98%(P<0.001);处理24 h时,高浓度1,25D联合Pg-LPS组hPDLCs IL-6的表达水平为单纯Pg-LPS组的84.51%(P = 0.003)。结论    1,25D可以抑制hPDLCs IL-8的内源性表达,并抑制Pg-LPS诱导的hPDLCs IL-8和IL-6的表达,从而可能抑制牙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L-10)对伴放线放线杆菌内毒素(Aa—LPS)体外诱导兔肺巨噬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经兔气管肺泡灌洗获得肺泡巨噬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a—LPS组、Aa—LPS+IL-10组。按实验分组加入Aa—LPS(1汕g/mL)、IL-lo(o.1p.g/mL),24h后裂解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促凋亡基因bax、p53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Aa—LPS组bax、caspase-3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53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LPS+IL-10组bax、p53、caspase.3的表达较Aa—LPS组降低(P〈0.05)。结论:Aa—LPS体外对肺巨噬细胞有促凋亡作用,IL-10可抑制Aa—LPS的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了糖尿病牙周病大鼠模型龈沟液中TNF-α,IL-1β和LPS水平的改变。方法:15只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建成糖尿病模型并使用丝线诱导成牙周病模型(组1),15只大鼠丝线诱导成牙周病模型(组2),15只大鼠链脲佐菌素注射建成糖尿病模型(组3),15只系统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组4)。用ELISA方法检测龈沟液中TNF-α,IL-1β和LPS水平。结果:组1与组2、3、4相比TNF-α,IL-1β和LPS水平较高(P〈0.05),组2中的水平比组3、4高(P〈0.05),组3的比组4的水平高(P〈0.05)。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据表明糖尿病可以提高牙周龈沟液中TNF-α,IL-1β和LPS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大鼠颞下颌关节囊神经中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的表达变化。方法: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面粘接正畸方丝,使咬合抬高约0.5mm,形成右侧磨牙早接触的创伤性咬合。分别于建模后1,3,7,14,28d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测定各组大鼠颞下颌关节囊神经PGP9.5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1d组关节囊神经PGP9.5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3d组明显升高(P<0.05),7d达到峰值(P<0.05),14d、28d逐渐降低。1d组关节囊神经PGP9.5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3d达到峰值(P<0.05),7d、14d、28d逐渐降低。结论:咬合创伤早期关节囊神经PGP9.5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形成的缓释体对脂肪移植体前脂细胞再生和早期血运重建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制备浓度为2μg/mL人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A)和同浓度bFGF溶液,以葡聚糖颗粒为载体,分别加入上述2种细胞因子和生理盐水溶液.制成相应的缓释制剂。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切取腹股沟脂肪行背部皮下自体脂肪移植术。A组植入脂肪珠加入葡聚糖-生理盐水缓释颗粒。B组同法加入葡聚糖VEGF—A缓释颗粒,C组同法植入加葡聚糖-bFGF缓释颗粒。在第7、14、30天,随机处死动物各1只,作常规组织切片,观察移植体脂肪细胞和前脂细胞的组织学表现.用墨汁灌注微血管显像法观察移植体血管早期生成密度。术后90天,将剩余9只大鼠处死.取移植体.测量残留质量。采用SPSSl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植入术后7、14、30d,移植体A、B2组为经典的脂肪移植吸收.未见前脂肪细胞再生.而C组表现为新脂肪细胞激活再生。血管计数表明:7、14d时移植体B、C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2组无显著差异(P〉0.05),30d时,3组无显著差异。90d后,C组移植体的终质量显著大于A、B组(P〈0.05),A、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A缓释体和bFGF缓释体均能促进早期血运重建.但bFGF缓释体还可有效激活移植体中的前脂细胞,因而保存了最大残留体积,为整形外科的自体脂肪植吸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磨牙缺失数对幼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健康幼年大鼠60只随机分成3、6、9、12颗磨牙缺失组、麻醉对照、正常对照6组。在造模后1周,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每周1次,连续6周。结果:9颗、12颗磨牙缺失组间大鼠游泳平均逃逸潜伏期(the swimming average escape latency,SAEL)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它4组(P〈0.001);6颗磨牙缺失组大鼠与3颗磨牙缺失组、麻醉组及正常对照组间SAEL比较有差异(P〈0.05);3颗磨牙缺失组、麻醉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SAEL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磨牙缺失组大鼠随着磨牙缺失数目的增多tP/tT值有逐渐下降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颗磨牙缺失组与正常组及麻醉组间tP/tT值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磨牙缺失组与正常组及麻醉组间tP/tT值均有差异(P〈0.05)。结论:较多数目磨牙缺失会对幼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个别磨牙缺失对幼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牙周炎(CP)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中牙周组织、As斑块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方法60只成年Wistar雄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CP组(B组)、As组(C组)、CP加As组(D组),每组15只,各组接受相应的建模处理。观察牙周组织及动脉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分析牙周组织及As斑块中IL-6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牙周病理学观察:B、D组实验牙牙周炎症表现明显,附着丧失(AL)水平较A、C组有明显增加(P〈0.05)。动脉病理学观察:C、D组主动脉形成粥样硬化病变。免疫组化染色:B、D组IL-6在牙周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均高于其他组(P〈0.05),D组As斑块中IL-6表达高于其他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组IL-6在牙周组织与As斑块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P与As的发生发展可能与IL-6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牙周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骨钙素(O steocalcin/OC)水平的变化,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牙周组织的形态改变,探讨补肾坚骨汤对牙周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12月龄SD大鼠24只,8只为正常对照组(N),其余成功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之后,分为牙周炎模型对照组(D)、补肾坚骨汤治疗组16g/(kg·d)(H),给予补肾坚骨汤灌胃4周,每日一次,每次5m L,各组大鼠末次给药后24 h处死,摘取上颌骨制作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H 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周的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6和OC的水平。结果:牙周炎模型对照组牙周组织表现为明显的炎症破坏,牙槽骨吸收明显,而补肾坚骨汤治疗组牙周组织炎症明显减轻,牙槽骨吸收减少且骨修复反应明显;牙周炎模型对照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补肾坚骨汤治疗组(P〈0.05);牙周炎模型对照组血清O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补肾坚骨汤治疗组(P〈0.05)。结论:补肾坚骨汤可能通过降低牙周炎大鼠血清中IL-6水平,升高OC水平,减轻牙周组织炎症,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唾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以进一步了解OLP患者唾液代替血液作为生物学样本来研究OLP中IL-10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3组:OLP糜烂组15例,OLP非糜烂组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3组对象血清和唾液中IL-10的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LP糜烂组血清中IL-10水平为(30.11±3.02) pg/mL,明显高于非糜烂组(19.03±3.33) pg/mL和正常对照组(16.43±2.1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LP糜烂组唾液中IL-10平均水平为(10.05 ±3.12) pg/mL明显高于非糜烂组(5.50±1.1) pg/mL和正常对照组(4.47±1.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实验组血清和唾液中IL-10水平成正相关,(r=0.731,P<0.01).结论:实验组血清和唾液中IL-10水平高度相关,可以通过检查唾液替代检查血液来研究OLP中IL-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舌侧骨板切除术和舌侧骨板劈开术拔除低位近中或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效果。方法:对78例低位近中或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手术拔牙。其中38例采取经舌侧骨板切除术式拔牙(切除组),40例采取舌侧骨板劈开术式拔牙(劈开组),同期标准对照。比较两组手术的时间、张口度和吞咽痛等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达一期愈合。劈开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切除组(P<0.05)。术后第2天张口度劈开组显著大于切除组(P<0.05);术后第7天张口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天吞咽疼痛的发生率劈开组显著低于切除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吞咽疼痛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舌侧骨板劈开术拔除低位前倾及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较经舌侧骨板切除术式节省手术时间,术后组织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