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倪燕青  杜敏  张德明 《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73-173,175
目的 讨论开展院前分类急救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分析2012年1月起开展院前分类急救后的回车率、急救迟缓派车率、第一时间出车率情况,讨论其可行性.结果 急救业务在年递增长持续超过10%情况下,急救回车率和迟缓派车率明显下降,由2011年1月的8.8%和16.1%,降至2013年1月的2.0%和3.4%,市民拨打120电话后第一时间出车率上升至94.6%.市民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满意率上升,院前急救的供需矛盾明显得到缓解.结论 将大量的非急救从急救呼叫中剥离出来,实行院前急救与非急救分离的这一新型院前急救模式,是当前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缓解急救资源紧缺现状,提升市民满意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9,(12):1787-179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救护车5 min出车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针对救护车5 min出车率低的现状进行查检、分析原因、确定真因,拟定对策,分阶段实施并检讨,统计并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救护车5 min出车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救护车平均出车时间由3. 69 min下降至2. 88 min,下降幅度为21. 95%,出车速度加快; 5 min出车率由78. 26%提升至100. 00%,2017年底全地级市5 min出车率考核为全市第一;患者满意度由92%提升至100%,上升幅度为8. 7%,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8年8月荣获广东省首届医院品管圈大赛三级医院护理组三等奖。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救护车5 min出车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预见护理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应用效果加以探究。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随机的将其分为观察者、对照组,每20例,观察组接受的是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反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者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患者,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院前护理可以有效的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上海市龙华急救站院前急救病例疾病谱构成及其特点,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上海市龙华急救站某急救翻班车全年出车救治所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病例年龄组最多为60岁以上年龄组(589例)。发病最多的病种为神经系统疾病(155例)、骨科疾病(145例)、心血管系统疾病(96例)。全年救护车平均空返率为12.15%。 结论 院前急救呼叫人群构成与上海人口结构有关。人民群众应加强安全生产与健康教育,各医疗机构也应提高急救水平,政府可适当增加急救车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韦笑云 《现代保健》2013,(23):60-62
目的:比较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AMI患者更好的院前急救方法。方法: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以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比较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预见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外转运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6月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院前转运的资料,以外院司机转运送达本院急诊的患者为对照组(n=84);由本院救护车出车转运至急诊就诊的患者为研究组(n=90);比较两组的急救响应时间、医院响应时间、致残率、病死率、治愈率。结果两组在急救响应时间及现场的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的前提下,制定规范的院前急救管理系统,实施安全管理措施的患者降低了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结论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前实施安全管理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一套基于3G/4G无线网络的区域性急救系统的设计过程。该系统以医院急诊科为救治中心,依托专网专线和3G/4G通信网络建立,集成了数字化智能救护车系统、急救现场手提箱系统和区域性急救医疗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提升应急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处置能力,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在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前、后不同时间段内的院前急救效果.结果: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后相对于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前,院前急救成功率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急救反应时间以及途中时间也进一步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院前急救管理,能够明显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以及途中时间,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苏良宝 《工企医刊》2014,27(5):988-989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实施专业有效的急救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资料,建立一条急救流程:包括接急救电话后指导现场自救、快速出车、现场急救、护送入院治疗等.结果 院前接诊16例病人,一例在接诊时已死亡,其余15例救治成功.结论 实施安全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功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挽救病人的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汉台区院前急救无效出车的情况及其原因,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以汉中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的所有院前急救案例,共1280例,采用现况研究。结果院前急救出车原因前六位的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61例,20.39%)、非交通事故创伤(243例,18.98%)、急救现场无人(173例,13.52%)、交通事故创伤(126例,9.84%)、急救现场患者已死亡(115例,8.98%)、患者拒绝就医(96例,7.50%)。无效出车共384例次(占30.00%)。结论汉台区院前急救有较高的无效出车率,其原因在于没有建设急救网络和民众缺乏院前急救常识。本调查为汉台区的院前急救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将有助于提高其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何芳  何慧 《医疗保健器具》2013,(12):1565-156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中心急救组分布据点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送院方式分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观察组,我中心急救车送入医院)40例和对照组(家属直接送入医院)40例,通过对我中心院前急救组分布据点院前急救后预后情况跟踪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溶栓时间和抢救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B组),两组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病死率和生存时间。结果院前急救组病死率低[院前急救组(18.42%),非院前急救组(31.50%)]、生存时间长[院前急救组(5.14±1.7)h,非院前急救组(2.5±0.8)h],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延缓死亡时间,加强"黄金1小时"的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院前和院内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由120送来的196例病人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情况。结果经急诊抢救后52例送ICU进一步治疗,68例病情稳定后送手术室实施必要的手术,74例抢救稳定后送普外科进一步保守治疗,2例院前死亡,8例因重度休克时间过长,ICU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Are accident flying squads also worthwhile for medical emergenci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8 flying squad attendance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care by the team on outcome in emergency medical conditions, and in the trauma victim. Sixty-two (26%) of these cases were medical, but only 24 (11.5%) required immediat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ly one out of the four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s finally left hospital alive. In traum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survival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team by comparing the expected against observed mortality and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age-matched groups. The value of flying squads as a training aid, perception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emergency services are discussed.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improving pre-hospital care include advanced trained ambulance and bystander resuscitation schemes. Although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authors feel that flying squads are of benefit.  相似文献   

15.
加强急诊"三环理论"的实践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三环理论"在急危重症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自2005以来的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ICU等环节的临床资料及急诊医生培养情况.结果 急诊科布局合理,急诊绿色通道通畅快捷.120出诊平均在接诊后5~10分钟内到达现场,抢救成功率87.34%,抢救后的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无死亡;院内急诊抢救成功率95.25%,急诊ICU救治成功率95.69%,无手术死亡.结论 按照急诊三环理论建设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实现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危重病抢救成功率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队伍.有针对性的人员排班和与其他科室的良好协调能进一步保障危重病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16.
院前急救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了院前急救模式与标准多样、急救信息难以实现实时共享等问题,分析了将5G技术应用于智慧医疗院前急救的优势,包括实现区域急救资源调配合理化、生命体征信息传输实时化、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同步化、远程急救远程会诊精细化和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无缝化,并结合5G智慧急救系统的实践演练,认为该急救模式的创建可提高严重创伤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国内院前急救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无线3G网络的120院前急救系统的解决方法.方法:利用无线3G网络通信技术,建立救护车、接诊医院与远端专家之间的信息通路,实现实时音视频和生命体征信息的传输.结果:该系统实现了远程救护指导、抢救方案的提前制订及接诊的准备,从而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延,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减少了医疗纠纷.结论:基于无线3G网络的120院前急救系统是可行的,并将在提高院前急救和转运水平、提高患者的救治率、节约急救资源、减少医疗纠纷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加强急救管理,建立并完善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为患者服务。方法总结120急救中心园区急救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对策。结果主要安全隐患为急救人员急救意识不强、信息提取不清晰、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建立并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加强教育与培训,完善紧急救援机制和规范救治工作。结论做好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和管理,对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以提高其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45例多发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出处理对策及护理体会。结果:45例病人均成功转送入院,无1例院前死亡。结论:快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多发性创伤的院前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郑州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郑州市"120"指挥中心派急救车出诊情况和25家急救站的急诊救治情况.结果急诊出车逐渐增多,市内出车半径在5Km以内,平均8min到达现场.各种创伤是急诊出车的第一位原因.25家急救站中自主型模式一个,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7个,通道型模式17个.严重多发伤可在自主型模式急救站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明显缩短了受伤到确定性手术的时间.结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布局合理的急救站为急诊病人提供了快捷的院前急救,迅速转运危重病人到自主型模式急救站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