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造瘘术后家庭护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收集20例膀胱造瘘术的患者并进行评估后,住院期间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在出院后电话随访,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护理指导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患者出院后家属能正确掌握造瘘管的护理方法。本组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经治疗治愈,其余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膀胱造瘘患者家庭护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是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膀胱造瘘有其护理特殊性,透析治疗方式的不同,膀胱造瘘的维护都会影响整个疾病的发展.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反复加强透析及膀胱造瘘知识宣教显得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血液透析效果,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乔志娥 《药物与人》2014,(10):279-279
膀胱癌发病率在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中占第一位,手术切除膀胱是治疗膀胱癌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仝膀胱切除加输尿管腹壁皮肤造口,围手术期应用合理有效的护理和准确实用的健康教育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永久性膀胱造瘘术后健康指导和社区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久性膀胱造瘘术 ,主要适用于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神经性膀胱炎、尿道肿瘤行尿道切除后等疾病需引流尿液者 ,一般采取耻骨上膀胱高位造瘘术。由于需要终生带集尿袋 ,给病人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同时也会出现膀胱挛缩、泌尿系结石、感染等并发症。为此 ,加强和重视病人术后的健康指导 ,提高病人和家属的家庭护理能力 ,是社区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临床资料1 999年 1 2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嘉兴医学院治疗的 3 6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在 43~ 82岁 ,平均年龄 6 2 5岁。其中前列腺增生 2 7例 ,尿道狭窄 6例 ,神经性膀胱炎 2例 ,尿…  相似文献   

5.
陈英 《健康研究》2014,(3):351-352
文章对永久性膀胱造瘘术后带管出院的山区病人实施延续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探讨延续护理对山区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贾丽娟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630-2630
肾及膀胱造瘘术是尿流改道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需要长期带造瘘管,笔者通过对48例患者1~6个月的随访观察,对出现的一系列家庭护理问题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双腔气囊引流管在预防膀胱造瘘患者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龄患者行膀胱造瘘术后,由于腹部皮肤肌肉松弛,易使尿液沿着瘘道外溢,导致瘘口肉芽增生,炎性渗出,使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细菌沿着引流管外腔进入膀胱引起上行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老年病人永久性膀胱造瘘术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间于我院进行疾病治疗的永久性膀胱造瘘术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永久性膀胱造瘘术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8.87±1.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为(6.54±1.21)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永久性膀胱造瘘术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回肠代膀胱术是膀胱肿瘤患者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常见的手术方式,手术后病人的尿液自造瘘口不断流出,需要在造口处黏贴造口袋,若造瘘口护理不当,无疑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良好的护理可以避免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感染、溃烂,电解质紊乱以及预防和控制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对避免患者的焦虑、恐惧,增强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现对我院十余例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造瘘口的护理和并发症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膀胱造瘘患者预防术后尿路感染措施,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膀胱造瘘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冲洗组患者采用膀胱冲洗、生理组患者每天增加饮水量,记录两组患者不时间段的的临床表现,并对最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结果第1周内生理组患者感染4例,感染率8.0%,冲洗组患者感染9例,感染率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周内生理组患者感染率18.0%,显著低于冲洗组患者的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整体分析,两周内生理组患者感染率34.0%,显著低于冲洗组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造瘘术后患者尿路感染预防,生理冲洗和膀胱冲洗应按具体情况选用,但生理冲洗具有实施简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与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造成的相关症状的治疗及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57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插管导尿及TDP理疗仪等.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Barthel指数小便功能项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小便功能项评分为(8.93±6.27)分、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3.7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16±6.82)分、67.86%(19/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小儿泌尿系统感染(UTI)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儿科住院的295例UTI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畸形组(n=85,有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和无畸形组(n=210,无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比较两组UTI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发病年龄、有无发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感染次数、肾功能异常及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UTI严重程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两组UTI患儿在性别、发病年龄≤30 d、感染次数≥2次、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8、4.466、6.745、3.466,P<0.05)。畸形组患儿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类型以膀胱输尿管返流为主(18.8%),其次为先天性肾积水(15.3%)和输尿管狭窄(11.8%)等。随访53例患儿中,10例(18.9%)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仅1例(1.89%)输尿管狭窄患儿于术后6个月复发UTI。 结论小儿UTI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密切相关,反复UTI、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发病年龄≤30 d的男性UTI患儿罹患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及病原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ICU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32所医院ICU泌尿道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ICU住院患者23 680例,发生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157例,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率为0.66%;导尿管使用率为80.83%,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1.25‰。共检出菌株162株,其中真菌66株,占40.74%;革兰阴性(G-)菌51株,占31.48%;革兰阳性(G+)菌45株,占27.78%。结论 ICU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医院应尽早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ICU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  相似文献   

15.
留置导尿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索留置导尿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机制。方法从患者小便、脓液、痰液和患者相关环境公用拖帕和洗涤池中共分离出Pa51株,应用血清学、细菌素、质粒图谱、质粒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外膜蛋白图谱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51株Pa的血清学分型率为80.4%,细菌素分型率为77.1%,质粒携带率为68.6%,呈4种流行模式;来源不同的A、B、C三型质粒代表株经用EcoRⅠ和HindⅢ酶切,呈现相同限制性内切酶图谱。9株不同质粒图谱模式菌株,得到两种不同类型外膜蛋白图谱。结论患者与患者之间通过床头柜、床单、导尿管等为媒介,相互交叉感染是导致Pa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一种血清型的细菌可能被分成几种菌素型,同种菌素型也不一定对应于一种血清型;同种血清型的菌株可用质粒图谱分成几种亚型;Pa的外膜蛋白图谱呈高度相似性,图谱模式同血清型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的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体分布。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某院综合ICU收治的留置导尿管患者,调查患者基本情况、导尿管使用情况及CAUTI发病情况,分析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布。结果共调查留置导尿管患者778例,52例患者发生CAUTI,发病率为6.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入住ICU时间≥7 d、留置导尿管时间≥3 d、有慢性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两种及以上是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时间≥7 d和留置导尿管时间≥3 d是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及95%CI分别为30.64(19.71~64.97)、38.69(21.38~74.03)。CAUTI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59.04 %),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6.51%。结论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CAUTI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结合患者病情尽量减少患者入住ICU时间及其留置导尿管时间,结合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因素,为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高校医学院2005级新生为研究对象,按文献方法对其尿液进行支原体培养。同时制订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98名大一新生中,阳性65例,其中女性54例,男性11例,总阳性率为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父母健在情况和家庭居住地与泌尿道支原体的感染有关。结论大学生人群存在泌尿道支原体感染,并且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父母健在情况、家庭居住地是影响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观察固体碘伏溶液治疗复杂性泌尿系感染的效果。 [方法 ] 实验组 (33例 )用 0 .2 %固体碘伏溶液 ,对照组 (2 5例 )用 0 .1%呋喃西林溶液 ,用三通管经导尿管或造瘘管滴入膀胱 ,每次滴入 2 0 0~ 2 5 0mL ,保留 5~10分钟 ,每天 3~ 4次 ,冲洗 1~ 2周。 [结果 ] 治疗后实验组尿细菌培养阴性率 96 .97% (32 / 33) ,对照组阴性率 76 %(19/ 2 5 )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 固体碘伏溶液冲洗膀胱治疗复杂性泌尿系统感染 ,疗效确切 ,方法简单 ,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残余尿水平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肾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单纯BPH的病例81例,分成A组53例(残余尿量<60ml),B组18例(残余尿量60~200ml),C组10例(残余尿量200ml).对三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细菌培养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 A、B、C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分别为(5.90±3.01)mmol/L、(90.13±25.08)μmol/L和(7.85±3.53)mmol/L、(128.36±30.25)μmol/L以及(10.57±4.01)mmol/L、(152.11±36.68)μmol/L.C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和B组(P<0.05),而B组亦明显高于A组(P<0.05).A、B、C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8.3%(15/53)、44.4%(8118)、50.0%(5/10).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仍为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 随着膀胱残余尿量的增多,BPH患者肾功能损害有加重趋势.当残余尿量≥60 ml时则明显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The pneumococcal urinary antigen test enables rapid bacteriological diagnosis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ve pneumococcal urinary antigen test result.Patients and methodsThis seven-year retrospective monocentric study was performed on consecutiv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reported as pneumococcal-positive. Epidemiological, bi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severity scores were calculated.ResultsA total of 223 patients were includ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ositive test results and age over 65 years (P = 0.01), positive test results and immunosuppression factors (blood disease [25% Ag+ group vs. 4% Ag− group, P = 0.001],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10% Ag+ group vs. 0% Ag− group, P = 0.02]). Clinically, fever (64% Ag+ group vs. 42% Ag− group, P = 0.01) and cough (46% Ag+ group vs. 19% Ag− group, P < 0.01) were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ve result, as were radiological alveolar opacities (67% Ag+ group vs. 44% Ag− group, P = 0.01). High PSI scor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g+ group (79% vs. 56% Ag− group, P = 0.001).ConclusionAge,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 typical pneumococcal symptoms, and PSI scor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ve pneumococcal urinary antigen resu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