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无创性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BipAp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对照组予鼻导管吸氧.观察2组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及病情缓解时间.结果 2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上升更高.治疗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后相差不显著(P>0.05).治疗组疗程缩短.结论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且无需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孟丽莉 《现代保健》2011,(28):39-40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56例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无创呼吸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2h后观察血气分析变化,比较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结果无刨呼吸机组治疗后患者PaO2和PaCO2均明显改善,常规组治疗后患者PaO2明显改善,无创组比常规组在PaO2和PaCO2方面改善明显。无创组病死率和气管插管率明显降低。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使左心衰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迅速提高,二氧化碳分压下降,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发生急性左心衰,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1年2月所收治的50例发生急性左心衰且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中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而治疗组则在该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氧合指数以及生命体征等加以观察,并观察其在一天内病情改善的状况、死亡概率等。结果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改善,插管率等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好转率高,但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于伴随呼吸衰竭的急性左心衰患者来说,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创性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BipAp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对照组予鼻导管吸氧。观察2组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及病情缓解时间。结果 2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上升更高。治疗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后相差不显著(P>0.05)。治疗组疗程缩短。结论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且无需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453-1454
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度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度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Pa CO2、NT-pro BNP、左心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有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度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广西江滨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呼吸衰竭缓解期且仍需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奇数)与对照组(偶数),各62例.对照组接受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接受Bi...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无创性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表竭的疗效。方法240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侧和对照组12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BipAp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对照组予鼻导管吸氧。观察2组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及病情缓解时间。结果2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上升更高。治疗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对照纽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后相差不显著(P〉0.05)。治疗纽疗程缩短。结论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表竭疗效肯定,且无需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策略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内麻醉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的患者23例,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序贯治疗组采取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当通气功能改善时,拔除气管插管,改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完全撤离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ASV通气模式辅助呼吸,直至完全撤离机械通气。分析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总机械通气时间与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ICU天数、院内死亡率等。结果序贯治疗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ICU天数均较对照组低。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近年来该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辅以鼻导管供氧;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气管插管率3.2%少于对照组2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效果良好,能够快速纠正缺氧状况,改善CO2潴留现象,使临床患者气管插管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6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利尿、改善心肌重塑、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治疗联合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早期介入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符合早期介入指标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抗心衰基础治疗上加用NIPPV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NIPPV治疗后,无一例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IPPV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化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对比过去3年30例符合早期介入指标给予常规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效率66.67%,需有创机械通气10例,有创通气率33.3%,两组有效率及有创通气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NIPPV早期介入治疗急性左心衰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郝刚 《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50-150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鼻导管吸氧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通气后心率、呼吸、PaO2、PaCO2 、SaO2、pH,插管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2例行气管插管治疗,对照组6例行气管插管治疗,无患者因通气障碍死亡.气管插管率分别为6.67%和20.0%,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心率、呼吸、PaO2、PaCO2都有显著差异,P<0.05.pH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血气指标,提升通气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8例。常规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d后,观察组p H值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宁  车现涛 《现代保健》2013,(24):15-16
目的:探讨ICU病房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2年于本院ICU病房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37例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41例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加低流量持续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时间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2周时间内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气管插管率远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治疗前后的表现如呼吸、心率以及pH、PaO2、PaCO2等血气结果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CU病房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减少死亡率、气管插管率,在心衰和呼吸衰竭的其他比较中,同样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血清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影响,并与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将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CPAP组(n=40)。对照组应用常规吸氧和利尿、扩血管及强心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PAP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及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分别抽取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法(ECLIA)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CPAP组治疗后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幅度更大,氧动力学指标(DO2、VO2、PaO2)明显增高(P〈0.05),CVP和气管插管率明显降低(P〈0.05);②两组患者在7天死亡率上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CPAP通气可明显降低急性左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改善氧动力学指标、降低气管插管率、改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危重左心衰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3例急危重左心衰患者,均已进行抗心衰常规药物治疗,因效果差,病情迅速变化,而予以紧急经口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比较机械通气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及血浆NT-proBNP值的变化。结果:24小时后患者通气迅速改善,缺氧逐渐纠正,患者心率、无创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较前明显改善,血浆NT-proBNP浓度亦较前明显下降,且患者在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期间未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恶化。结论:机械通气是抢救及危重左心衰患者的重要措施,能迅速改善患者通气,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应用BiPAP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对52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治疗,同时采取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 45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5例患者病情加重,行气管插管后进行有创通气治疗,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治疗后45例患者动脉血气pH、PaO2、PaCO2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冯春微  许少辉  廖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57+3359
[目的]评价无创呼吸机通气(BiPAP)救治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药物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测定动脉血pH值、PaO2、SaO2、PaCO2,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临床症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为主抢救治疗急性左心衰23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同时应用呼吸机结合常规药物治疗较之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46例COPD并发Ⅱ型呼衰患者随机分为BiPAP呼吸机通气组和对照组各23例,通气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则给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6 h与3 d后,再测定并比较两组的神志、心率、呼吸频率、血气等指标.结果 无创通气后心率、呼吸频率、pH、PaO2、PaCO2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rrjk》2014,(9)
<正>无创呼吸机主要是指经鼻罩或面罩进行呼吸机治疗的设备。由于无需给予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其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而且气道损伤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少,不仅广泛用于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住院患者的治疗,其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门诊患者中家庭应用也越来越多。家庭需要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病症包括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慢性心力衰竭、肥胖低通气综合征、严重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