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凤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408-3408
目的 探讨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乙肝免疫及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374例HBsA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乙肝疫苗免疫治疗,研究组应用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治疗,持续5年内观察其HBsA、HBsAg 携带量.结果研究组H BsAb阳性率保持89.9%-95.5%范围内,其免疫阻断最终失败率为4.5%;对照组HBsA阳性率保持76.5-83.7%范围内,其免疫失败率达到15.3%.新生儿通过乙肝免疫,其H BsAb携带情况在7个月-1岁间为高峰期,1-2岁降低到48.97%,2-5岁其携带量保持相对稳定性.不同年龄段携带HBsAb和HBsAb几何平均滴度保持相对一致性.结论 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用于免疫能够有效阻断乙肝母婴垂直性传播,临床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Ag和HBsAb水平.结果 调查婴幼儿中,HBsAg阳性率为6.96%,HBsAb阳性率为56.33%.不同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б庖?P>0.05),但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9,P=0.008).母亲为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所生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57%和7.77%,顺产和剖腹产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68%和3.08%,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45%和7.6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婴幼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HBV垂直传播率;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患大三阳有关,与是否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及喂养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父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其子女的影响,评价兵团现行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父婴阻断效果.方法 利用2001~2008年,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HepB)或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B+HBIG)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分析其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及疫苗保护水平.结果 HBsAg阳性父亲新生儿,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抗-HBs阳性率为82.4 %,疫苗保护率为100.0 %,免疫效果好于规范接种HepB儿童,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8例母亲HBsAg阳性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儿童比较,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HBIG+HepB联合免疫策略对父母HBsAg阳性的儿童保护效果理想.建议在孕妇自愿基础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4.
应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分别接种HBsAg阳性、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结果抗-HBs阳转率为94.9%和100%,应用免疫球蛋白免疫HBsAg阳性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为13.9%.在同一新生儿易感人群中,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与免疫球蛋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乙肝疫苗预防新生儿HBV感染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亲单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所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经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阻断效果。方法:对66例脐带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由父亲HBsAg阳性,母亲血清HBVM及HBVDNA均为阴性的306个家庭)随访其经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与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阻断效果,随访时间为出生后7、9、12个月跟踪检测乙肝表面标志物的情况。结果:父亲单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新生儿HBV阳性率为21.6%;随访到12个月时,其新生儿HBV阳性者中HBsAg阳性率为9.1%;父亲HBVM不同结果与不同免疫干预的子代产生保护抗体的起始时间基本上均在婴儿出生后9个月,仅父亲为小三阳的这一组有27.3%在生后12个月产生保护性抗体。结论:母亲HBV标志物及HBV-DNA均为阴性,父亲为大三阳或小三阳所生的新生儿要按母亲HBV感染一样提供24 h内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免费接种;对生后9个月内的婴儿应加强防护,避免在保护性抗体未出现前过多地接触各种可能的血液体液暴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在江西省两个区县选择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首剂HepB(HepB1)和HBIG联合免疫以及HepB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HBsAg阳性率和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2281名,HepB1、HepB1联合HBIG、HepB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43%、94.83%、30.47%;全程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61%,HBsAb阳性率为98.47%;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阴性母亲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8%、0.12%(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需探讨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分娩的21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母亲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儿童全部完成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分析所有儿童乙肝免疫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母亲双阳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儿童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例分别为6.12%和60.20%,明显高于母亲单阳性HBsAg和乙肝e抗体(HBeAb)同时阳性儿童(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儿童HBsAg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童HBs Ab阳性比例为76.54%,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能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双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397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幼儿进行分析,观察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的免疫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397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中HBsAg阳性婴幼儿38例,母婴阻断失败率为9.57%。分娩方式、母亲乙肝DNA病毒含量、母亲HBeAg阳性情况不同的婴幼儿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亲HBeAg阳性(OR=20.323)、阴道自然分娩(OR=4.425)、血清HBV高载量(OR=4.027)增加母婴阻断失败风险。结论 高危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具有显著的母婴阻断效果。母亲HBeAg表达模式、分娩方式及HBV载量为影响阻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江秀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359-3360
[目的]研究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阻断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不同模式。[方法]在新生儿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分别采用3种方案注射HBIG,以观察HBIG的保护效果。同时观察HBsAg阴性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者。[结果]方案1HBsAg阳性率为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为79.39%;方案2HBsAg阳性率为2.94%;方案3HBsAg阳性率为10.26%。[结论]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后婴儿血清HBVM模式复杂,阻断有效的婴儿HBVM模式可有多种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剂量乙肝疫苗以及联合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效果,为制定适宜的免疫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广东省新兴县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开展筛检,选取部分HBsAg阳性孕妇和HBsAg阴性孕妇,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10μg乙肝疫苗;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接种5μg或10μg乙肝疫苗,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后6个月检测HBsAg等血清学指标评估免疫效果。结果共筛检15836名孕妇,HBsAg阳性率为12.70%;选取418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HBsAg阴性母亲181人,HBsAg阳性母亲237人。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5μg乙肝疫苗组与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之间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6.4%(82/85)和98.96%(95/9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10μg乙肝疫苗+100IUHBIG组与仅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之间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9.05%(209/211)和96.15%(25/26),免疫后抗-HBs平均滴度(GMT)分别为436.72和260.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母婴阻断率略高于仅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99.48%vs95.72%)。结论对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目前仍可继续推行接种5μg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仍推荐实施10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的免疫策略,以降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及新生儿免疫接种情况,为制定孕产妇人群的乙肝防治策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黄浦区内所有产科机构(7家)2013—2015年孕产妇的HBsAg检测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孕产妇29 425人,HBsAg阳性率为3.95%,本市和外来孕产妇的HBsAg检测率(98.42%和96.76%)及HBsAg阳性率(2.58%和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使用联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共1 130人,联合免疫率为98.52%。结论上海市黄浦区孕产妇的HBsAg阳性率低于全国及其他省市水平,说明上海市在乙肝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方面较有成效,但仍应加强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措施。另外,随着新政策下孕产妇数量的增加,需建立更完善的孕产妇保健机制,做好各项产前检查工作,减少HBsAg未检测人数,避免因未及时实施免疫措施而导致新生儿乙肝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并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月间辖区内医院HBsAg阳性母亲所生219名足月新生儿,进行HBIG和乙肝疫苗的联合免疫.在联合免疫后7、12、24、36个月随访观察抗-HBs阳性情况.结果 自然分娩及剖宫产新生儿出生后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6%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9,P>0.05).新生儿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7、12、24及36个月,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1.78%、87.21%、72.15%和73.52%,联合免疫后7个月的抗-HBs阳性率最高.有8%左右的婴儿抗体未阳转,显示该免疫程序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尚不完全.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采用联合免疫效果较好,但仍进一步探寻更佳的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赤壁市乙肝病毒母婴感染状况,探讨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效果,分析HBsAg阴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知情自愿的原则,对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开展血清学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7例母亲HBsAg携带者率为8.27%,总感染率为59.48%,617例儿童HBsAg携带率为0.00%。51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均未感染乙肝病毒。566例HBsAg阴性母亲所生儿童的HBsAb阳性455例,阳性率为80.39%。母亲HBsAb阴性组所生儿童HBsAb阳性率高于母亲HBsAb阳性组。母亲HBsAb高滴度组、低滴度组对儿童免疫应答无影响,52例HBsAb阴性儿童再次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阳转49.00人,阳转率为94.23%。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简便的办法,同时也是新生儿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手段之一。对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未产生抗体者,只需加倍剂量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甘肃省靖远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为进一步探索乙肝防控策略、制订乙肝防控措施提供建议。方法:调查2016年10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期间靖远县所有助产机构入院分娩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并对新生儿进行随访,检测其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结果: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住院产妇所生新生儿131名,其在出生24 h内全部进行了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首针(HepB1)接种。新生儿乙肝病毒指尖血检测结果显示,HBsAg阳性者1人,母婴阻断失败率为0.76%(1/131);HBsAb阳性者101人,母婴阻断成功率为77.10%(101/131);HBsAg和HBsAb全部阴性者29人,母婴阻断成功但免疫失败率为22.14%(29/131)。结论: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措施实施情况较好,阻断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寻找乙肝疫苗母婴阻断的最佳免疫策略。方法: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接种不同剂量的HBIG和乙肝疫苗,分别检测全程免疫接种后1个月、6个月儿童抗体滴度。结果:⑴共调查463例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滴度,抗-HBs阳转率为96.49%,7月龄与12月龄儿童抗-HBs(>10 IU/ml),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⑵母亲双阳与母亲单阳的儿童,抗-HBs滴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接种HBIG100 IU与200 IU的12月龄儿童抗-HBs阳转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接种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尤其在母亲为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新生儿中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可达到较好的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闫瑰娟  方明珠 《中国保健》2007,15(23):17-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乙肝标志物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了解HBsAg阳性母亲及其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婴幼儿HBV血清标志物(HBVM)变化、转归情况.方法对50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和HBV标志物的定量检测,7个月龄随访观察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孕妇与其分娩新生儿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为3.8%(19/500),婴幼儿出生时HBsAg和(或)HBeAg阳性率为12.2%(61/500);7个月龄随访时除3例出生于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幼儿HBsAg和HBeAg仍持续阳性外,其余均阴转.结论对HBsAg及HBV DNA阳性的孕妇产前给予多次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其新生儿生后24h实施主动和(或)被动免疫,可以有效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从张家港市设有产科的所有医院选取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且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512人,随访调查母亲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娩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 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 Ab)水平。结果调查婴幼儿中,HBs Ag阳性率为1.76%,HBs Ab阳性率为87.11%。不同性别、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幼儿乙肝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的婴幼儿HBs Ab阳性率分别为100.00%、90.91%和84.62%。结论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s 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效果显著,婴幼儿体液免疫水平随月龄增加而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深圳市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新生儿乙肝阻断效果.方法 助产机构产前对孕产妇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通过专用信息系统收集筛查和检测数据.对HBsAg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于8~12月龄时随访、检测乙肝两对半并收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孕产妇HBsAg检测率为99.16%,其中流动孕产妇的筛查率低于常住孕产妇,<20岁孕产妇检测率较低(98.35%).深圳市2015年孕产妇HBsAg携带率为9.16%;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和HBIG接种率分别为98.52%和99.45%,随访到5 765名HBsAg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中,HBsAg阳性率为0.82%.结论 深圳市作为全国流动人口最多城市,孕产妇HBsAg筛查与新生儿乙肝相关免疫等母婴阻断项目措施在常住与流动孕产妇中均得到较好实施,已取得较好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对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 选择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240例)及其所生新生儿(240例).分为A组76例,B组86例,C组78例.A组新生儿单纯注射乙肝疫苗;B组产妇产前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C组新生儿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所有患儿1岁时采血行乙肝病毒(HBV)标志物检测.结果 患儿1岁时A组、B组、C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21.05%(16/76)、6.98%(6/86)、17.95%(14/78);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2.37%(55/76)、91.86%(79/86)、80.77%(63/78).B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HBeAg 双阳性的母亲围生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最早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市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医院收集2007-2009年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资料,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采集儿童静脉血2ml,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结果共调查158例HBsAg阳性产妇,其中乙肝大三阳占35.44%(56/158);孕晚期接种HBIG占22.29%(35/158),婴儿出生后母乳喂养占58.86%(93/158)。158例儿童中出生后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90.50%(143/158),乙肝疫苗接种率100%,其中接种5ug乙肝疫苗占97.47%(154/158),接种10ug乙肝疫苗占2.53%(4/158)。检测158名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6.96%(11/158),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56.33%(89/158),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70.25%(111/158)。母亲是否大三阳与乙肝母婴阻断是否成功有关(连续校正χ2=5.538,P=0.019)。结论母婴传播仍然是乙肝重要传播途径,其主要因素影响是母亲乙肝感染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