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琥珀胆碱、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病历,23例产妇在全麻下实施剖宫产术。年龄在21~38岁,体重52~103kg,麻醉前患者充分去氮(氧流量大于10L/min)大于5min,切皮时给予氯胺酮50~70mg,复合局麻开始手术,手术至切开腹膜时,静注琥珀胆碱70~90mg,胎儿娩出后,给予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3~0.5ug/(kg·min)静脉泵入。观察胎儿出生Apgar评分及病人术中生命体征和术后苏醒情况。结果胎儿娩出1min Apgar评分18例>7分,5min22例>7分,10min Apgar评分均在7分以上。所有病人术中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术后20例病人5min以内苏醒。3例病人10min内苏醒,均无呕吐。结论氯胺酮对胎儿呼吸影响极小及其作用时间短,并且在局麻、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下足够满足术中镇静与镇痛等特点,可用于剖宫产术的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比较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氯胺酮静脉全麻用于输卵管绝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绝育妇女随机分成三组: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B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C组为对照组,即单独使用丙泊酚。观察比较三组镇痛效果,苏醒时间,术前、术中3min收缩压及心率差异。结果A、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丙泊酚总量少于C组(p<0.05),B组术前与术中3min的BP和HR变化小,而A、C组的BP和HR变化较明显(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氯胺酮用于腹式输卵管绝育术都优于单独使用丙泊酚,但复合氯胺酮更理想。  相似文献   

4.
阈下剂量氯胺酮+丙泊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孕妇随机分为丙泊酚+氯胺酮(PK组)和丙泊酚(P组)两组,P组静注丙泊酚1.5mg/kg后开始手术,继以每分钟0.2mg/kg的速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至术终;PK组在静注丙泊酚前先静注氯胺酮0.5mg/kg,余同P组。结果PK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P组(P<0.01),P组麻醉后MAP明显降低的有6例(10.8%),HR减慢4例(13.6%),出现注射痛9例(30.0%),与PK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丙泊酚加阈下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能弥补单用丙泊酚的不足,麻醉苏醒过程平稳,副作用少,能提高手术质量,减少病人痛苦,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与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对剖宫产手术产妇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艾司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镇痛镇静效果、瑞芬太尼每小时使用剂量、产妇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参数[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和脐血pH]及娩出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结果 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麻醉后10 min、切皮时、胎儿娩出时、术毕时HR、MAP较麻醉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aC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单纯丙泊酚或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ASAⅠ~Ⅱ级早期妊娠、要求做人工流产术的孕妇,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不用任何麻醉药。B组:单纯丙泊酚2~4 mg/kg;C组:丙泊酚1~2mg/kg复合少量芬太尼1μg/kg;D组:单独用氯胺酮0.5~1mg/kg。结果:A组对循环系统影响最大;B组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有一定影响,而丙泊酚用量最大(2~4 mg/kg);C组丙泊酚用量少(1~2 mg/kg),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宫缩痛发生率低于A、B两组;D组苏醒时间平均延长50min。结论:单独使用氯胺酮同样能达到完善的镇静、镇痛效果,但术中恶梦多,苏醒时间延长,影响病人离院时间;丙泊酚配合少量芬太尼即可减少丙泊酚的总用量,又能有效抑制或减轻宫缩痛,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影响较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3〕。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7,(3):351-352
目的探讨氯胺酮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选择剖宫产的8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仅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治疗组采用氯胺酮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新生儿情况以及手术过程产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两组产妇T_0、T_1时刻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到T4时段,对照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升高,治疗组波动相对平稳(P<0.05)。治疗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血气指标PaCO_2、PaO_2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采用氯胺酮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剖宫产全麻诱导,手术期间产妇的心率、血压平稳,新生儿呼吸抑制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人工流产术中用不同浓度氯胺酮丙泊酚合剂麻醉效果,并与丙泊酚-芬太尼或单独使用丙泊酚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100例18~40岁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K21,K31,K41,PF及P组,K21,K31,K41组分别以丙泊酚、氯胺酮按2:1,3∶1及4∶1比例配制成氯胺酮丙泊酚合剂,PF组为丙泊酚芬太尼组,P组为丙泊酚组,比较不同组间麻醉效果。结果:K21组的镇静、恢复及出室时间较其他组长(P<0.05)。所有氯胺酮丙泊酚合剂组术后眩晕发生率高,PF组及P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高(P<0.05)。氯胺酮丙泊酚合剂组较其他组丙泊酚的使用量减少,而P组丙泊酚的使用量最大(P<0.05)。结论:在流产术中,按3∶1或4∶1比例配制的氯胺酮丙泊酚合剂能达到良好麻醉效果,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丙泊酚与氯胺酮,丙泊酚与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ASAI-II级的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I组委丙泊酚与氯胺酮,II组委丙泊酚与芬太尼,观察MAP、HR、蒲纺医院SPO2记录患者术毕清醒时间,恢复正常行走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定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结果两组MAP术中均值显著小于其相对应的基础值(P<0.05),术中呼吸抑制病例:II组多于I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配伍丙泊酚和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l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即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A组)、小剂量氯胺酮配伍丙泊酚与芬太尼组(B组),每组60例。麻醉监测指标(SBP、HR及SpO2),监测各组麻醉效果、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麻醉监测指标(SBP、HR及SpO2)B组较A组组平稳。(2)麻醉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3)B组静脉注射痛及术中肢体反应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配伍丙泊酚和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更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骶管麻醉辅助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和常规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全麻用于大于3个月小于6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大于3个月小于6岁进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氯胺酮丙泊酚组,N组)和骶管麻醉辅助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M组),观察麻醉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心率(HR)、呼吸频率(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N组与麻醉前相比SBP和DB、心率(HR)显著增高(P<0.01),呼吸频率(R)显著增快,而M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N组相比,M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骶管麻醉辅助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全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降低全身麻醉诱导时雷米芬太尼的剂量,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对产妇、新生儿及麻醉医生的影响,探讨此方法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时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30例ASA分级Ⅰ~Ⅱ级足月择期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组,雷米芬太尼诱导剂量分别为1.0、1.5、1.0μg/kg,Ⅰ、Ⅱ组产妇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开始,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Ⅲ组产妇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观察三组产妇诱导前、切皮时、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记录胎儿娩出时间、插管完成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所有麻醉方案均能满足全身麻醉剖宫产术的要求.Ⅰ组和Ⅲ组切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Ⅰ组:(136.5±9.7)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13.5 ±7.8) mm Hg、(96.5±9.1) mmHg比(74.2±6.0) mm Hg、(98.5±8.7)次/min比(81.2±8.4)次/min;Ⅲ组:(138.1±11.4) mm Hg比(118.7±9.9) mm Hg、(90.1±9.9) mm Hg比(77.3±7.9)mmHg、(100.3±9.0)次/min比(81.7±9.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即刻Ⅲ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97.6±10.1)mm Hg比(138.9±11.2)、(130.1±4.5)mm Hg,(80.1±5.5) mm Hg比(97.7±8.9)、(82.0±8.6) mm Hg,(80.4±7.8)次/min比(99.3±12.2)、(95.9±9.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及Ⅲ组[(7.4±0.9)分比(8.8±0.6)、(8.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插管完成时间长于Ⅰ组和Ⅱ组[(8.5±1.8) min比(3.0±0.5)、(2.8±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在10 min内完成.结论 采用雷米芬太尼1.0 μ g/kg行全身麻醉诱导,待新生儿断脐后,给予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雷米芬太尼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的影响以及气管插管操作对产妇的强刺激反应,同时也不会过多影响麻醉医生.该方法简便、有效,可推荐作为择期全身麻醉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奚宏伟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13-1214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及指征的变化,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2010年间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发生变化。结论社会因素是引起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开展产前教育,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助产术,严格剖宫产指征,可以适当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余萍  刘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6):920-921,92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的临床特点,加强对子宫疤痕处妊娠的预防、早期诊断和个性化诊疗方案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子宫疤痕处妊娠18例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状况。结果:7例患者人工流产完成不满意,2例成功,5例转行药物治疗。15例患者行MTX药物治疗,其中12例治愈,3例转手术治疗。4例患者手术治疗后痊愈。18例患者最终均治愈。结论:导致子宫疤痕处妊娠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定期B超检查、对该病认识不足等;通过B超检查早期确诊,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治疗剖宫产术后疤痕处妊娠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胎足月妊娠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患者3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0.9%氯化钠组,每组19例.右美托咪啶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持续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啶0.6tμg/kg,继以0.4μg/(kg·h)持续输注,手术关腹时停药;0.9%氯化钠组泵入等体积的0.9%氯化钠.记录两组输注前(T0)、输注10 min时(T1)、气管插管时(T2)、胎儿娩出时(T3)、胎儿娩出后15 min时(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和拔管后15 min时(T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胎儿娩出后,抽取脐静脉、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T0时SBP、DBP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右美托咪啶组SBP、DBP和心率在T2明显升高[(136±12)mmHg(1 mmHg=0.133 kPa)比(124±9) mmHg,(83±10)mmHg比(72±6)mmHg,(93±11)次/min比(81±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9%氯化钠组SBP、DBP和心率在T2-6均明显升高[(151±14),(137±11),(132±10),(132±9),(142±13)mmHg比(125±9)mmHg; (94±13),(85±9),(80±8),(80±9),(86±11) mmHg比(74±7)mmHg;(122±15),(105±12),(90±9),(89±10),(97±11)次/min比(81±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9%氯化钠组相同时间比较,右美托咪啶组SBP、DBP和心率在T2-6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脐静脉、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和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有利于维持母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对新生儿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全身麻醉诱导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42例全身麻醉剖宫产产妇,采用芬太尼4μg/ks、丙泊酚1.5~2.0mg/kg、苯磺阿曲库铵0.5mg/kg麻醉诱导,观察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胎儿娩出后1min、5min Apgar评分。结果 42例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合并早产(孕周〈37周)、低体重(新生儿体重〈2.5ks)、双胎或麻醉前使用过镇静和镇痛药物的产妇,其新生儿1min Apgax评分明显低于未合并以上情况者(P〈0.01),但新生儿5min Apgax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全身麻醉诱导中应用,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但对于早产、双胎、低体重或孕妇麻醉前使用过镇静和镇痛药物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7.
嗅觉功能检测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嗅觉功能检测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用图片介导的气味识别试验分别检测21例AD患者(AD组)及2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嗅觉察觉阈、嗅觉识别阈,并分析其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D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嗅觉障碍,嗅觉察觉阈(1.81±0.75)分,嗅觉识别阈(2.48±0.6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24±0.89)分和(2.00±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MMSE评分与嗅觉察觉阈、嗅觉识别阈呈负相关、(r=-0.50、-0.54,P〈0.01)。结论嗅觉功能检测可帮助诊断早期AD,单独采用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与其他方法联合诊断早期AD。  相似文献   

18.
李英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719-1720
目的:对比观察异丙酚-氯胺酮与异丙酚在宫腔镜检查术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双盲法,40例拟行宫腔镜检查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氯胺酮组(PK组)和异丙酚组(P组)。观察两组术中镇静效果、呼吸循环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K组较P组镇静起效更快,作用更完善,且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抑制较轻。结论:异丙酚-氯胺酮联合应用于宫腔镜检查术的镇静效果较单独应用异丙酚更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代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其指征的变化,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0~1984年、1990~1994年、2000~2004年福建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娩的28522例,其中剖宫产8366例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04年已上升到47.7%;头盆不称及胎儿宫内窘迫一直位居剖宫产指征前2位;社会因素已跃居第3位;胎膜早破及脐带绕颈居第4位和第5位。结论 剖宫产指征已远远超过医学指征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因此,加强孕产期保健及对产妇和家属的宣教工作,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同时肌瘤剔除术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云泽  郑喜  严日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66-216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病人在剖宫产同时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2年间剖宫产同时肌瘤剔除术90例病人术前、术中诊断,术中所见,手术方式,术后病率。结果术中平均出血320ml,≥500ml者6例;无新生儿窒息、无围生儿死亡;术后病理诊断90例均为子宫平滑肌瘤,20例有肌瘤变性;术后病率7.78%,切口感染3例,乳腺炎2例,子宫复旧不全2例,无产后出血及盆腔感染。结论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安全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