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行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4年4-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84例,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予以氯胺酮麻醉,研究组患儿则予以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分析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及停药后的生命体征情况。结果分析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儿停药之后的生命体征,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样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等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为小儿进行麻醉,麻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为医学上治疗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患者进行治疗,并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氯胺酮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联合麻醉,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于麻醉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组的生存率比对照组的要高,术后的清醒时间明显的要短,术后期间出现的不良症状明显比后者少,观察组的术后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96%,明显高于对照组80%。结论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对待患儿的呼吸、循环影响较小、对患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苏醒时间上短而且恢复得很彻底.对于医学上治疗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临床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丙泊酚复合与伍用瑞芬太尼的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和B组25例(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并伍用瑞芬太尼)。两组均在相应不同时间点观察BIS值及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A组镇痛完全,而B组则镇痛不全。术中脑电双频指数值,A组85左右,B组在55左右。术毕清醒时间:A组(13.55±5.66)min,B组(43.86±7.83)min。麻醉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与麻醉前相比,B组高于麻醉前水平。结论: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完全,术后清醒时间较短,麻醉效果优于B组。 相似文献
4.
方艳丽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2):39-40
目的对应用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对接受短小手术治疗的患儿在术前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4例接受短小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氯胺酮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术前麻醉;采用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术前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意识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期间出现呼吸不畅和躁动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对接受短小手术治疗的患儿在术前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与伍用瑞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作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手术患儿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在手术中使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进行小儿静脉麻醉,观察组在手术中使用氯胺酮、丙泊酚伍用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术中以及术毕的麻醉效果,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氯胺酮使用量以及患儿苏醒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术中和术毕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氯胺酮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毕苏醒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伍用瑞芬太尼进行小儿静脉麻醉麻醉效果明显,氯胺酮使用量明显减少,术毕苏醒时间较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用于小儿静脉麻醉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3~8岁患儿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60例ASA Ⅰ~Ⅱ级,四肢骨折或腹部择期手术的3~8岁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组(A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B组),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术后记录恶心、呕吐等不适及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术中均无呼吸暂停等严重事件发生.手术开始及手术开始后各时段两组的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适发生无显著差异.与B组相比,A组术后清醒时间短,A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B组且减少氯胺酮用量.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能够提供更平稳的镇静效果和镇痛效果,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明显缩短苏醒时间,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儿手术麻醉中丙泊酚与氯胺酮联用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联合应用丙洎酚与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将39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单独使用氟胺酮,观察组联合应用丙泊酚与氟胺酮。结果表明,丙泊酚与氯胺酮合用能减少氟胺酮的用量及其副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骶管麻醉辅助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和常规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全麻用于大于3个月小于6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大于3个月小于6岁进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氯胺酮丙泊酚组,N组)和骶管麻醉辅助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M组),观察麻醉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心率(HR)、呼吸频率(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N组与麻醉前相比SBP和DB、心率(HR)显著增高(P<0.01),呼吸频率(R)显著增快,而M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N组相比,M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骶管麻醉辅助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全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氯胺酮符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索。方法选择在我院2012年五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儿科住院的下腹、会阴、下肢部位将进行手术的患儿80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并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此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均为40例。对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的常规麻醉的方法,对观察组的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的麻醉方法。对患儿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进行观察,同时对于患儿在手术后的清醒时间,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和手术之后的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通过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手术中的HR观察可以发现,在手术中两组患儿的HR明显上升,手术后10min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HR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与麻醉前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0min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MAP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与麻醉前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没有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可以发现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效果要优于氯胺酮麻醉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比较七氟烷(S)吸入与普鲁泊福(P)联合氯胺酮(K)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诱导、维持及苏醒特征,为该类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ASA分级Ⅰ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与P联合K组(PK组),每组各35例.S组采用吸入S诱导,气管插管后仅吸入S,保持S吸入浓度在1.0~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PK组采用肌肉注射K 6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静脉泵注P 80μg/(kg·min)和K 20μg/(kg·min).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各时间点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苏醒期、术后1~2 d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S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短于PK组(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0.0%,7/35)高于PK组(2.9%,1/35)(P<0.05);术后1d PK组恶心(17.1%,6/35)、呕吐(31.4%,11/35)及睡眠质量差(54.3%,19/35)的发生率高于S组(均为2.9%,1/35)(P<0.05);术后2dPK组睡眠质量差(14.3%,5/35)的发生率仍高于S组(0)(P<0.05).S组及PK组患儿麻醉插管及维持期间循环稳定,S组拔除气管导管时MAP和心率明显升高.结论 吸人S或P联合K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各有优缺点,仍需从麻醉方式、药物组合等角度筛选出更适合该类手术的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芬太尼在输卵管绝育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芬太尼在输卵管绝育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要求做输卵管绝育且无禁忌证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芬太尼静脉麻醉)和对照组(异丙酚静脉麻醉),每组各50例,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循环呼吸系统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循环呼吸系统变化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多于观察组。结论: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绝育术,能增强麻醉镇痛效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输卵管无痛结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妇科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以及睁眼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对照组术后1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诱导快、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是一种理想和安全的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下异丙酚镇静以及麻醉诱导和维持需求量的影响。方法32例ASAI-Ⅱ级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罗哌卡因组),每组16例。T9Ⅷ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BIS,硬膜外给药A组用0.9%的生理盐水,B组用0.15%的罗哌卡因,首次剂量10ml,然后以5ml/h持续硬膜外注射。以异丙酚3mg/s开始诱导,记录患者镇静状态、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异丙酚用量。结果达到镇静状态所需异丙酚剂量B组为(0.65±0.08)mg/kg,A组为(0.89±0.09)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为(1.7±0.3)mg/kg,A组为(2.5±0.6)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中维持BIS值在40-50所需异丙酚的剂量B组为(2.3±0.8)mg/(kg·h),显著低于A组的(4.0±1.4)mg/(kg·h)(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硬膜外罗哌卡因阻滞显著降低异丙酚镇静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1162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婉琼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1,(1):63-65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德阳旗中医院施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人工流产术1162例为观察组,同期同孕周施行人工流产术未用镇痛药物27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中、手术后疼痛感与出血情况及复经后月经情况;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的麻醉诱导时间、恢复时间和手术前、手术中及恢复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受术者意识消失时间为(43.65±4.56)s,停药后意识恢复时间为(198.45±23.56)s,下床行走离开手术室时间为(8.76±1.67)min,术中血压、呼吸变化不大,无需特殊处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无疼痛经历,术后明显疼痛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时间及复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疝气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8例行疝气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B组仅给予氯胺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情况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麻醉后、手术切皮时MAP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A组手术切皮时HR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对于小儿疝气修补术麻醉在临床上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终给予单次剂量普鲁泊福对七氟烷麻醉下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60例,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普鲁泊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和维持,手术结束后立即停用所有麻醉药,普鲁泊福组静脉注射10%普鲁泊福1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记录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七氟烷使用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拔管后30 min内的最高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和FLACC疼痛评分.结果 普鲁泊福组PAE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3.9)分比(10.9±4.5)分,P<0.05].普鲁泊福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6/30)比46.7%(14/30),P<0.05].普鲁泊福组术后拔管时间比对照组要稍微延长[(10.2±1.1)min比(9.1±1.5)min,P<0.05].而两组麻醉时间、PACU停留时间、FLACC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腺样体切除术麻醉中停用七氟烷后给予单次剂量1 mg/kg的普鲁泊福能明显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使麻醉更趋平稳,而并不会延长患儿麻醉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阻塞性黄疽患者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后恢复的差异.方法 择期手术的阻塞性黄疸患者30例,ASA分级Ⅰ~Ⅱ级,Child肝功能分级A级,随机分为S组和P组,各15例.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P组接TCI泵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mg/L,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维持麻醉.持续监测ECG、HR、平均动脉压(MAP)、SpO2;记录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苯磺阿曲库铵用量、输液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期间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7.9±1.5)min、(8.5±2.6)min、(13.1±4.4)min, P组分别为(26.1±8.8)min、(27.8±11.2)min、(33.7±12.5)min, S组均优于P组;P组麻醉恢复期嗜睡及烦躁患者明显多于S组.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阻塞性黄疸手术的要求,但七氟烷吸入麻醉恢复更迅速平稳,更适合于阻塞性黄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E组),每组30例.C组采用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E组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三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浓度为4 ng/ml的血浆靶控输注,静脉推注顺阿曲库铵0.2 mg/kg.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 (T2)、3 min(T3)、5 min(T4)、10 min(T5)的MAP和HR,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时MAP及HR均显著低于本组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时MAP及HR显著低于E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显著低于C组[6.7%(2/30)比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