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恶性肿瘤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可使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EPC)动员至外周血,并将这些细胞募集到肿瘤组织的血管床,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EPC有望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点或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是通过人体中存在的诸多互补和复杂的信号途径调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管生成素(Ang)-Tie2轴和Dll4-Notch这3个复杂的、相辅相成的信号传导通路可在调节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体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必须有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形成是在一系列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下实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肿瘤放疗能影响肿瘤组织及血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VEGF表达水平又能预示肿瘤放疗的疗效,因此肿瘤放疗与抗VEGF治疗的结合将是一个具有诱人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可使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EPC)动员至外周血,并将这些细胞募集到肿瘤组织的血管床,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EPC有望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点或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拟态(VM)是近几年来在许多肿瘤中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肿瘤内血管生成模式,即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现就其形态特点、分子机制、研究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实体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必须有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形成是在一系列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下实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肿瘤放疗能影响肿瘤组织及血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VEGF表达水平又能预示肿瘤放疗的疗效,因此肿瘤放疗与抗VEGF治疗的结合将是一个具有诱人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2):148-150
  相似文献   

8.
肥大细胞(MC)是起源于骨髓,定居于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可以通过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在肥大细胞上的受体c-kit来介导对MC的募集.MC在肿瘤部位的数量和分布与肿瘤的生长、血管新生密切相关.MC可以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介导血管新生,促进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拟态(VM)是近几年来在许多肿瘤中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肿瘤内血管生成模式,即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现就其形态特点、分子机制、研究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微小RNA(mi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降解或抑制靶标信使RNA的翻译来介导基因的表达.肿瘤的血管生成涉及了一系列的信号调控通路,miRNA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的血管生成.因此,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miRNA调控其靶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抗肿瘤血管发生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治疗策略,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寻找有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药物.然而VEGF抑制剂并不是对所有肿瘤有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血管发生的其他信号通路.目前,Dll4-Notch信号通路被认为是抗肿瘤血管发生的新靶点,而且VEGF和Dll4-Notch信号通路在多方面相互作...  相似文献   

12.
抗肿瘤血管发生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治疗策略,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寻找有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药物。然而VEGF抑制剂并不是对所有肿瘤有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血管发生的其他信号通路。目前,DH4-Nmch信号通路被认为是抗肿瘤血管发生的新靶点,而且VEGF和DH4-N0tch信号通路在多方面相互作用,在调控血管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这两条通路的探索和研究,将会使治疗肿瘤的手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肿瘤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快速增殖和转移的重要途径,多种细胞及分子因素参与肿瘤血管生成过程。血管生成素-2(Ang-2)是重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一,主要通过松解血管结构、破坏血管稳定性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近年来研究证实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与其他血管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新生血管形成。随着研究的新进展,Ang-2不仅会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靶点,而且联合其他信号通路作为共同靶点将进一步提高临床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14.
榄香烯是一种广谱的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能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方面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但其具体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循环内皮细胞(CEC)是指外周血中测得的血管内皮细胞。其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数量极少,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中明显增加,被认为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特异而直接的指标。目前临床科研上常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计数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CEC进行检测和计数。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证实,CEC与肿瘤关系密切,现就对CEC的来源、检测、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以及在肿瘤预后监测的意义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肿瘤动物模型研究显示,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在肿瘤血管化和肿瘤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于骨髓中的EPC,在肿瘤分泌的某些因子或信号刺激下动员到外周血使其水平升高,并归巢到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床.临床研究表明,EPC水平的变化可预测抗肿瘤药物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基于这些观察,EPC对于恶性肿瘤有潜在的诊断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肿瘤干细胞(CSC)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血管生成因子、乏氧等介导了这一过程。CSC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且参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这可能是肿瘤启动和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深入研究CSC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对肿瘤的靶向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研究发现,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其受体在许多肿瘤细胞株和组织中广泛分布,起着促进有丝分裂、刺激血管生成、抑制凋亡及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等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特异性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因此,ADM可能作为人类肿瘤细胞的存活因子而具有辅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