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纤维介素蛋白-2凝血酶原酶(hFgl2)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慢性乙型
肝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癌患者共78例外周血单核细胞
hFgl2 蛋白的表达进行比较,并将其与配对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行相关分析。结果
hFgl2蛋白可以表达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在慢重肝组和肝癌组表达高于对照组和慢乙肝组,而慢重肝组表达高于肝癌组。慢乙
肝重度组hFgl2蛋白的表达与其ALT、AST及TBiL成正相关。结论hFgl2蛋白可以表达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呈现随着肝病严
重程度增加而表达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录因子ROG、GATA3和T-bet mRNA水平变化及意义。方
法收集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45例、中度42例、重度48例)和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
胞,提取总RNA,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ROG、GATA3和T-bet mRNA水平。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
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T-be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组内比较差异均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ROG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轻度组
和中度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中度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
乙型肝炎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GATA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和轻度组患者,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和健康对照、中度组患者和重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
度组和重度组患者T-bet/GATA3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ROG表达水平与GATA3和T-bet/GATA3比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ROG、GATA3和T-bet 在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BMCs中表达水平上调,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和疾病进展。ROG在纠正和维持Th1/Th2的新平衡状态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型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检测VDR FokⅠ基因的多态性在4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46例中度患者和40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中的分布,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VDR FokⅠ基因的基因型与对照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中度组与对照组VDR FokⅠ基因酶切位点的等位基因F/f分布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列联系数=0.53,提示等位基因F/f分布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临床表型存在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中度组f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 FokⅠ基因的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临床表型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乙肝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间收治慢性乙型肝炎3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4例以及正常人群30例病情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患者间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差异;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3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4例患者病情监测,根据转氨酶水平、凝血功能有无好转分为恶化组和好转组,比较两组间IgG、IgA、IgM水平差异。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以及正常人群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正常组,而两组肝炎患者间免疫球蛋白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分析发现,恶化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是反应肝细胞损害的可靠指标,同时,监测IgG、IgA、IgM水平变化对于了解病情进展与评估预后亦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109例,并选取同时入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的免疫功能水平及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变化情况与病情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4.21、4.67;t=4.51、5.36、6.74, P〈0.05),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2、3.46、3.97, P〈0.05)。恶化组患者的PTA明显低于改善组,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BIL均明显高于改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指标水平可明显反应患者肝脏功能受损情况,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其中慢乙肝组分为轻度组159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45例,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与AFU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所有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慢乙肝组与肝炎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三组间AFU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②在慢乙肝中,轻度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重度组为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HBV-DN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轻度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中度、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程度与HBV-DNA水平、AFU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HBV-DNA水平、AFU活性可以作为HBV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受肝脏炎症活动影响,AFU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金宏慧  李仲平 《中外医疗》2012,31(9):16-17,20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分为轻度组159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45例,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活性并统计分析。结果 (1)在所有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3组间AFU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轻度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重度组为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HBV-DNA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轻度组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中度、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程度与HBV-DNA水平、AFU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HBV-DNA水平、AFU活性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受肝脏炎症活动影响,AFU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ElastPQ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例,根据肝损害程度分为轻度组16例、中度组15例、重度组23例,并选择正常对照组10例,使用ElastPQ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其肝硬度,统计分析其差异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肝硬度(5.464±0.176) kPa,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度(9.104±0.678) kPa,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程度肝损害组肝硬度分别为轻度组(5.521±0.460) kPa,中度组(8.660±0.916) kPa,重度组(11.210±1.135) kPa。不同程度肝损害组肝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6,P<0.05);轻度组分别与中度组和重度组肝硬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组与重度组肝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高患者的肝硬度越高。结论 ElastPQ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定量有效检测肝硬度,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干预其进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肝病患者的血脂变化规律.方法 检测260例肝病患者与57例健康对照者的TG、TC、HDL-C、LDL-C.结果 健康对照组、急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中度慢性肝炎组、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之间TG、TC、HDL-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TG、TC、HDL-C、LDL-C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慢性肝炎组、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TG、TC、HDL-C、LDL-C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慢性肝炎组、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之间T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C、HDL-C、LDL-C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常合并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且不同肝病的血脂代谢紊乱程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IL-18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过程中自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在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18水平.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作为对照.结果 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27例CHB患者外周血中IL-18分别为(343.846±200.828)pg/ml、(208.662±116.062)pg/ml,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IL-18水平较C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1).在抗病毒治疗的50 d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第一次检测的IL-1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访过程中发现死亡组患者IL-18水平随着病情的恶化呈上升趋势,存活组患者则随着病情的好转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HBV-DNA为(6.68±6.97)log10 copies/ml,CHB组HBV-DNA为(6.91±7.17)log10 copies/ml,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0.913,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计数与CH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8+计数与CH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在本病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江杰  王步还  武建胜  李丽 《西部医学》2014,(6):788-790,793
目的 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优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732例CHB及乙肝肝硬化(hepatitis B cirrhosis,H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eAg特点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病毒学、病理组织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阴性组373例(51%);阳性组359例(49%).阴性组患者入院时平均年龄较阳性组大[(50.2±12.8)vs 38.8±13.1)岁,P<0.05],HBsAg阳性持续时间长[12.0(0.5,59.0) vs 6.0(0.5,48.0)年,P<0.05],血清HBVDNA载量低[1.01×104(<103,4.9×108) vs 1.30×106 (<103,7.11×109) copies/ml,P<0.05].两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5(1,9090) vs 3530(2,10600)U/ml,P>0.05].阴性组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较阳性组高(17.4% vs 6.69%,P<0.05).结论 在我院感粢科住院的CHB和HBC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占相当的比例,HBeAg阴性患者年龄大,病史长,病情较隐匿,血清HBVDNA载量较低,并发原发性肝癌多见.  相似文献   

13.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248例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坤伦  赵川  谢巍  王容 《西部医学》2008,20(5):1011-1012
目的观察复方二氨醋酸二异丙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488例慢性乙型肝炎按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型,各型分别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治疗组248例(轻度42例,中度154例,重度52例),对照组240例(轻度40例,中度148例,重度52例)。对照组采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复方丹参注射液、肌苷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8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0天。观察症状、体征及治疗前后监测肝功指标。结果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重度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也较对照组高。结论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是一种重要的促肝细胞代谢药,能维护肝细胞膜稳定性,可作为病毒性肝炎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分析引起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肝活组织检查的61例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肝组织不同炎症及纤维化分组,对比各组性别、年龄、HBV-DNA及血清HBeAg阳性率表达差异。结果61例患者中,肝脏炎症分级以G2为主,占40例(66%),与G1组相比,G2与G3组年龄逐渐上升,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BV-DNA水平随着炎症分级增加而下降,且G2组与G1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纤维化分期以s1为主,占32例(52%),仍有7例(11%)患者达s2,3例(5%)达s3;年龄分布以s3的年龄最大,与s0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s0组比较,S1及s2组血清HBV-DNA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BeAg的表达S0、S1期以阳性为主,s2、s3期以阴性为主,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论病毒载量高低、e抗原状态如何,对于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仍有66%的患者炎症活动度达G2,有16%的患者纤维化程度达s2甚至s3。因此,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仍应考虑行肝脏活检,以免延误抗病毒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5.
梁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89-1391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ibroScan)在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HBV感染者342例,包括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1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00例,乙肝肝硬化(LC)27例,分析Stiffness值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tiffness值与血清学检验指标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Stiffness值与HA、ALB、ALT、LN和T.BIL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LC组Stiffness值显著高于CHB组和ASC组(P〈0.05),CHB组Siffness值显著高于ASC组(P〈0.05)。结论FibroScan在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肝后肝硬化(LC)病人胆囊B超声像改变及肝脏病变程度与胆囊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5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乙肝后肝硬化病人和同期的246例非肝炎体检者进行胆囊B超检查,比较其胆囊病变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后肝硬化组胆囊改变明显高于无肝炎病变的体检组(P〈0.01),且其病变程度越重,胆囊病变的发生率越高,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病人易并发胆囊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 (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 HBV 新基因型I 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 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