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尚恒 《安徽医学》2006,27(6):459-461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介入治疗的选择、时机和方法。方法总结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铂金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经验,分析介入治疗的手术方法、病例选择、疗效评定、手术时机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共总结13例。结果术前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的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有动脉瘤后,全麻下行GDC栓塞治疗,成功12例,疗效满意,其中10例随访1-3年无再出血发生,术后患者无明显偏瘫、失语、智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介入治疗时机以出血后3天内进行为佳。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后遗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2%~7.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导致出血,死亡率高达25%~26%。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它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患者痛苦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该科自2005年4月-2006年8月,对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手术,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吉林医学》2010,31(28):4896-48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1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组采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根据GO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7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93.4%(57/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的消除动脉瘤、防止破裂再出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孙耐芳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227-227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2月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32例,并实施介入治疗。男14例,女18例,年龄42—72岁,均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均做CT和DSA检查,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显示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3例。治疗:除3例多发动脉瘤转脑外科治疗外,余29例均实施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动脉瘤性SAH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动脉瘤性SAH的发病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因素,结合临床看儿童时期发育缺陷起主要作用,而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7例动脉瘤性SAH后继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恢复良好10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时诊断与正确治疗可改善其预后;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分别是动脉瘤性SAH后急性、慢性脑积水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邢吉军  李强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2):169-170,180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0例a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aSAH患者的预后与Hunt—Hess分级、术前血管痉挛程度、年龄、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血压及性别的关系。结果aSAH患者Hunt—Hess分级越高,术前血管中重度痉挛、动脉瘤直径越大预后越差,而不同年龄,是否患高血压,以及不同性别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SAH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可用于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例,均经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等治疗,观察记录患者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3例手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无术中死亡。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21例生活质量良好,7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者,3例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Med,检索词采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aneurysm)及预后(prognosis).研究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受Hunt-Hess分级、年龄、合并高血压、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时机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平 《中外医疗》2014,(31):164-16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该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循证护理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确定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护理支持,将循证护理组的1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120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效果良好,明显减少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闫永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97-139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84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白细胞计数、血钾、血钙等因素在CVS组与无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Hunt-Hess≥Ⅲ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和白细胞计数>15×109/L均为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Hunt-Hess≥Ⅲ级、吸烟史、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自发性SAH的首位病因,而动脉瘤再出血是动脉瘤性SAH(aSAH)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然而关于aSAH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目的 对a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aSAH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46例和非再出血组154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指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及影像学指标,对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收缩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与aSAH患者再出血无关(P>0.05),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应关注并积极预防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经头部CT或腰穿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60岁以上的患者76例,先就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治疗1.1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在60岁~84岁,均排除外伤及其他疾病所致。其中60岁~69岁49例,70岁~79岁23例,80岁以上的4例。76例中情绪激动时发病14例,劳动或用力活动中发病28例,饮酒后发病4例,无明确诱因发病30例,占39.5%。发病前有头晕、头疼等不适先兆35例,无先兆症状者41例。1.2症状与体征1.2.1症状本组76例中,58例有头疼占76.3%,其中70岁以上者27例中9例有头疼,年龄越大头疼越不明显;有呕吐者38例,占50%,70岁以上27例中仅有6例;有意识障碍共68例,占89.5%,其中60岁~69岁49例中有41例;70岁以上的2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模糊的4例,嗜睡的3例,浅昏迷的6例,中度昏迷的3例,深度昏迷的11例;有抽搐症状者11例,占14.5%;有突发眩晕但是不伴有耳鸣有听力下降者8例,占10.5%;有精神症状者3例,占3.9%。1.2.2体征76例中59例血压增高占...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相芝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81-448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其发病率为(5~20)/10万,病死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再发、缓解血管痉挛、减少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谢东豪 《医学综述》2007,13(24):2029-2030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原发性的,即一种自发性、非外伤性的由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而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疾病。本文回顾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结果,并着重对其若干临床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能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9-10~ 2011-10间收治的6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式.结果 患者经CT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对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出血和血肿,该病的诊治主要借助于CT检查,主要通过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