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ET-1)浓度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ischemicpticneuropathy,AION)的关系。方法:通过放射免疫法(radioimmuoassay,RIA)测定60例AION患者及年龄相匹配15例非病变人群正常对照组的血浆ET-1浓度。将AION患者按视盘水肿程度分为水肿重度组、水肿轻度组、水肿消退组;并以临床不同病程阶段分为4组,分别为发病14d内(病程1组)、15~30d(病程2组)、31~60d(病程3组)和61~180d(病程4组)。以性别、病变程度及临床病程阶段检测结果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AION患者的血浆ET-1浓度犤(147.57±39.25)ng/L犦比正常对照组犤(108.72±16.66)ng/L犦增高(t=5.85,P<0.05),AION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ET-1血浆浓度逐渐下降;水肿重度组犤(167.21±34.79)ng/L犦和水肿轻度组犤(137.17±35.52)ng/L犦、水肿消退组犤(123.98±23.57)ng/L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2.46,t2=3.81,P<0.05);4组不同时段病程血浆ET-1浓度比较,病程1组犤(182.13±38.25)ng/L犦和病程3组犤(135.12±38.57)ng/L犦,病程4组犤(125.14±35.81)ng/L犦比较,病程2组犤(153.58±36.89)ng/L犦与病程3组,病程4组比较,病程3组和病程4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4.51,P<0.05);病程1,2,3组与正常对照组犤(108.72±16  相似文献   

2.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 ic optic neuropathy,AION)是由于供应视神经乳头的睫状后短动脉发生缺血性改变,突然视力减退、视盘水肿和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的缺血性疾病。本病确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甚清楚[1,2]。本文回顾分析了我科2004年10月至2006年2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口服泼尼松片联合高压氧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AION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口服泼尼松联合高压氧治疗,治疗1月后复查视力、视野及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等,并比较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视力和视野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RNFL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治疗组厚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69.70%)(P<0.05)。结论:口服泼尼松片联合高压氧治疗AION,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AION的患者68例(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及NGF组。2组均给予AION基础治疗,NGF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鼠NGF肌肉注射治疗,疗程4周。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力、视野及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潜伏期改善情况,及对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厚度的影响。结果:治疗后,NGF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视野平均偏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NGF组视力提高行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GF组P100波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神经纤维平均厚度均增加,高于正常值(98.25±8.49)μm(P0.05);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厚度减小,NGF组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低于正常值(98.25±8.49)μm(均P0.05)。结论:鼠NGF治疗AION有效,对视力、视野的改善,视觉诱发电位的恢复及减轻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的萎缩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某院收治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给予对照组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盘周视网膜纤维层厚度、两组闪光视网膜电图指标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盘周视网膜纤维层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盘周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减轻,观察组改善更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波、b波振幅以及Ops总和振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波、b波振幅无明显改变,Ops总和振幅较治疗前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0%(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32/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视野,恢复视功能,总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7.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指供应视乳头的血循环障碍造成的突然梗死而言,其临床症状很典型,患者感到突然的、无痛的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在梗死的部位更激烈,周围少量的出血点,视野出现象限性缺损或半缺损,严重病例可以出现全盲,视神经萎缩,严重影响视力,我科采用复方樟柳硷颞动脉旁注射治疗该病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FFA)和视野检查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56例(62眼)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野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眼(100%)在造影早期视盘缺血区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可见局限性的弱荧光区,晚期视盘呈强荧光或强弱不对称的特征;46眼(82.1%)的FFA图像与视野缺损呈基本对应关系。结论FFA及视野检查对诊断前部缺血眭视神经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类型。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得到254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信息。将所收集的资料输入数据库,然后对证候学资料进行聚类分析,最后结合中医诊断学和临床专业知识初步归纳总结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主要中医证候类型。结果:254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主要症状经聚类分析后被聚成类气虚血瘀证、类肝郁气滞证、类阴虚阳亢证、类气滞血瘀证等四类证候。结论:类阴虚阳亢证、类气虚血瘀证、类肝郁气滞证、类气滞血瘀证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00—01/2003—01已确诊的NAION患72例(80眼),男39例(44眼),女33例(36眼);单眼发病64例(89%),双眼发病8例(11%)。排除标准:所有患均无巨细胞性动脉炎的表现。纳入标准:病史、症状、眼底、视野、FFA结果均符合NAION的诊断标准。经视力、视野、眼底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lou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确诊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72例(8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2例中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28例(30眼),伴有糖尿病20例(24眼),伴高血脂症14例(15眼),青光眼4例(5眼),白内障术后2例(2眼),原因不明4例(4眼)。眼底视盘水肿色淡,其中呈象限性水肿21眼,半侧水肿19眼,全视盘水肿28眼,无水肿12眼。FFA早期视盘全部或部分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显示缺血的部位和范围;晚期荧光充盈各异,缺血区呈强荧光或弱荧光,其中主要为强荧光,有68眼(85%),多见于病程较短;视盘持续弱荧光12眼(15%),见于病程较长。FFA显示缺血累及的部位和范围.伴有相应视野缺损60眼(75%)。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多因性眼病,而高血压、视网膜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缺血部位及相应的视野缺损是本病的主要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病变与内皮素-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蛋白及核酸水平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而ET-1和VEGF与临床脑梗死病变方面关系的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中ET-1和VEGF的变化规律及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2000—03/06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7例及同期在本院正常体检老年人22例。干预:患者先行头CT或MRI检查,发病第3天及4周抽取肘静脉血,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ET-1及VEGF含量[(65.7&;#177;10.8)ng/L,(419.5&;#177;176.3)ng/L]均高于对照组[(48.8&;#177;6.9)ng/L(205.7&;#177;101.8)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5,P&;lt;0.05,t=2.705,P&;lt;0.01);到恢复期时有所下降[ET-1含量为(60.2&;#177;11.5)ng/L,VEGF含量为(309.4&;#177;138.9)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28,P&;lt;0.05;t=2.724,P&;lt;0.01)。ET-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有关。结论:ET-1及VE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为脑卒中预防及康复干预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血浆内皮素(ET)关系。方法:应用主免法测定28例偏头痛病人发作期,20例偏头痛间歇和期和20例正常对照组的ET含量。结果:发现偏头痛患发作期ET水平明显高于间歇期与对照组。结论:提示ET在偏头痛发作期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可能起重要作用。偏头痛患血浆内皮素系统可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测定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速度及血管走行。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确诊的NAION患者16例(患病组,17眼)和正常成人13例(对照组,13眼),采集两组彩色多普勒和超声造影所测CRA,并对两组间进行比较;ROC曲线分析彩色多普勒与超声造影对NAION的诊断效能,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所测患病组CRA血流速度为(7.15±0.89)cm/s,对照组CRA血流速度为(9.64±0.87)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彩色多普勒所测患病组CRA血流速度分别为(10.27±1.42)cm/s,对照组CRA血流速度为(11.86±1.69)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造影诊断NAIO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彩色多普勒诊断NAIO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直观、动态地观察CRA的血流状态,评估血管走行,更优于彩色多普勒,为临床评估CRA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双眼的视盘及黄斑区的血流密度改变。方法 选取初次发病且病程<3个月的13例单眼NAIO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6眼,分为患眼组13眼与对侧眼组13眼),同时筛选性别、年龄与其相匹配的17例健康志愿者的17眼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眼行OCTA、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检查,比较3组视盘全部血管及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网(SCP)与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结果 与对侧眼组、健康对照组相比,患眼组视盘全区域及各分区的毛细血管、全部血管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眼组视盘血流密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组黄斑区中心凹周围上侧分区SCP血流密度低于对侧眼组,且黄斑区旁中心凹上半侧、颞侧、鼻侧分区DCP血流密度低于对侧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组黄斑区中心凹周围整体及上半侧、鼻侧分区SCP血流密度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眼组黄斑区血流密度与健康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NAION的患者42例(44眼)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测,设对照组30例,年龄范围42~71岁,平均(55.43±8.03)岁。结果 NAION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颈动脉病变、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性别及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早期44患眼视盘均呈部分荧光充盈延迟或缺损,晚期表现多样;视野检查37眼(84.09%)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或扇形缺损;VEP检查P100波振幅异常的比例(92.50%)明显高于潜伏期异常的比例(67.50%),NAION患眼组与健眼组及对照组比较,P100波潜伏期延长及振幅降低(P<0.05),而健眼组与对照组比较P100波潜伏期也有延长(P<0.05);颈动脉超声异常率(61.09%)较高,NAION患眼组与对照组比较,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降低(P<0.05),阻力指数(RI)值升高(P<0.05),患眼组与健眼组颈动脉各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ION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与颈动脉病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明显相关。FFA和视野对NAION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表现复杂;颈动脉彩超及VEP也具有明显异常,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提前干预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颈内动脉(CA)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确诊为NAION患者21例设为患病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21例,分别检测2组CA及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即CA、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短动脉(S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病组CA的EDV、RI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O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SPCA的PSV、RI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CR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CA与O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高度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89,P<0.01)。结论 NAION患者的CA血流动力学已发生明显改变,并与球后血管,尤其是O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高度相关,考虑CA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发生NAION的诱因。  相似文献   

18.
术后失明是一种极其罕见并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脊柱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国内外的大多数报道都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关,但是其导致脊柱术后失明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仍在探寻中.由于国内对该并发症的认识不深,因此本文就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所致的脊柱术后失明的解剖基础、发病机制、诊断、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作一综述,以供广大医师在临床中重视并...  相似文献   

19.
20.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系供应筛板前、筛板部的视神经乳头(视盘)营养血管-睫状后动脉的分支,发生急性血液循环障碍所致[1]。本研究将超短波这一物理治疗措施应用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一方面利用超短波对机体血管感受器和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扩张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