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栋  徐南伟 《广东医学》2007,28(10):1642-1643
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体会.方法 对14例患者15个髋关节行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例,骨关节炎3例,扁平髋2例),并进行随访.结果 1例术中即发生股骨颈骨折,1例术后1个月后发生股骨颈骨折,其余忠者X线显示所有表面置换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没有假体松动、移位;Harris评分平均指教从术前58(48~71)分提高到术后的92(78~96)分.结论 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临床应用疗效基本满意,但应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8例(130髋).结果: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5分,术后平均98分,优良率为99%.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髋部疾患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肖曦  孙斌  严宁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9):94-96,110
在各种关节成形术中,全髋置换是最成熟且开展最广泛的一种,其有效性、经济性得到全世界骨科医生的广泛认同。据H Merx等的数据,1998年,西方各发达国家每10万人口初次全髋置换率在53~135/10^5之间,新加坡这个数字是8/10^5。尽管该手术已如此成熟,全髋置换术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假体松动、下沉和骨溶解。例如,Bozic等报道了一组243例全髋翻修,导致翻修的原因:骨溶解95例,假体松动88例,二者合计占到75%。  相似文献   

4.
报告16例19髋关节置换术。均得到随访,优良率达94.4%。笔者认为,股骨颈截骨平面应在小转子上1~1.5cm处至大粗隆基底部。人工股骨头固定前倾15°位。髋臼应固定外倾45°位。原臼打骨洞可使骨水泥充填起锁固作用,臼底部骨水泥内放置骨块可使真假臼之间骨水泥公布均匀,珍珠面人工关节具有生物学嵌锁和内生骨的三维固定作用,是目前较理想的人工关节。  相似文献   

5.
骨溶解是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合并症,详细分析了骨溶解产生的原因、组织学特点和它在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生物固定型)假体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了骨溶解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不断发展 ,已成为临床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 1995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 ,我们对 4 6例患者 ,5 4个髋关节行人工全髋置换术 (THR ,totalhipreplacement) ,35例4 3髋获得随访 ,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5例 4 3髋 (双髋 8个 ) ,男 2 7例 ,女 8例 ;右髋 2 9个 ,左髋 14个。年龄最小 2 5岁 ,最大 76岁 ,平均5 2 .6岁。随访时间 2年 3个月至 7年 10个月。原发疾病为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2 6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12髋 ,髋关节发育…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髋发育不良是髋部的常见疾病。部分成年患者需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999—2005年,我院对13例先天性髋发育不良病人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现将手术体会及随访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亚芬 《广东医学》2006,27(9):1433-1433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是困扰骨科的一大难题。由于许多患者年纪轻、活动量大,临床至今尚无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能达到一次手术终身受用的要求[1]。近年来,我院运用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该类疾病,近期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3例;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单侧4例;年龄27~48岁,平均41岁;关节假体由Corin公司提供的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器械。1.2方法5例6髋手术连硬麻醉下行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术毕放置负压引流,术后48 h后拔除引流,常规应用抗生素3 d。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术中…  相似文献   

9.
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对16例患者17个髋关节(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4个,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个)行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术后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X线和Harris评分分析,平均随访58.2月。结果 所有患者没有一例行翻修手术,X线显示所有表面置换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没有假体松动、移位现象出现。问卷调查显示患者对16个髋关节的术后情况表示非常满意。Harris评分平均指数从术前的44(31~52)分提高至术后的91(79~96分)。结论 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不失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年青患者为保存关节功能,改善疼痛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观察并探讨股骨头坏死的范围大小与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后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年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15对,共30具,要求生前无髋关节疾患,骨质较好。将其随机分组,模拟股骨头内不同范围的囊性变(即坏死区域),将标本分为正常组、股骨头坏死10%、20%、30%、40%、50%,6组。在股骨头表面覆盖相匹配的金属假体,模拟单足站立时肢体负重力线的方向,加载一定的压力,直至股骨颈发生骨折为止。记录测试结果并分析股骨头不同坏死范围与股骨颈骨折发生的生物力学相关性。结果:(1)随着股骨头坏死范围的增加,股骨颈的承载能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股骨颈骨折越容易发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股骨头坏死范围的增加,股骨颈的强度呈不断下降趋势,即坏死范围越大,股骨颈的强度下降越厉害,以至人体不能负重,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头坏死范围达25%~40%的年轻患者(≤55岁)是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MMSA)的最佳适应证。股骨头坏死范围超过50%的患者是MMSA术的相对禁忌证,术后股骨颈骨折发生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1.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解剖学重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物力学重建情况及其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功能影响.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30例30髋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后HARRIS评分、X线检查及解剖学重建评估.结果 术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下肢平均短缩2.4mm,股骨偏心距短缩约5.45mm,与健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髋关节脱位,术前和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36.69±7.16.和89.63±3.36(P<0.01).结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可达到良好的生物力学重建,同时其大假体设计可有效保证关节置换术后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关节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松动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收集分析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有患侧髋部及腹股沟区疼痛,部分病例出现大腿前方及膝部疼痛;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 cm的连续透光影,或假体发生移位,手术中发现假臼、假体柄移位。4例患者的假臼用手指轻轻取出,假体周围软组织呈现浅黑色。清除浅黑色组织,取出假体,清除骨水泥,重新安装新的人工全髋。结果:35例假体松动患者,经全髋翻修术后,疼痛消失,恢复功能,效果良好。结论: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对比情况,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的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切口大出血的机率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相对于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在不增加创伤的基础上,减少术后切口大出血,同时提高随访Harri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探讨股骨头坏死缺损的部位与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MMSA)后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年人股骨标本25具,要求生前无髋关节疾患。将其随机分组,分别制造股骨头不同部位(负重区与非负重区)的骨缺损模型(模拟已发生塌陷并且坏死骨被清除后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将标本分为正常组、股骨头负重区域的坏死缺损10%、20%与非负重区域的坏死10%、20%,共5组。均在股骨头表面覆盖相匹配的金属假体,模拟单足站立时肢体负重力线的方向,加载一定的重量,直至股骨颈发生骨折为止。并分析股骨头不同坏死部位与股骨颈骨折发生的生物力学相关性。结果:股骨头负重区域坏死的股骨颈强度比非负重区坏死的强度来得小,易发生变形和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股骨头负重区域坏死对MMSA术后股骨颈的影响较大,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负重区坏死>20%是MMSA术的相对禁忌证,术后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6.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效果,分析影响髋关符表面置换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科自2005~2007期问共完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3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前后Harris评分,并均进行规范随访.结果 和结论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在所有的病例中均无髋关节脱位、周用神经麻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术前Harris评分:36.69,术后评分升至89.63;术后拐杖使用最多为4周,所有病例均在4周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17.
总结1例髋关节结核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复发假体松动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重视复发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重新树立治愈的信心,强调用药的指导、增加营养摄入、预防并发症、教会患者移除人工关节假体后的行走方法、长期坚持功能锻炼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决策冲突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2年4~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的2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决策冲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中文版决策期望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及患者对医疗决策参与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决策冲突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决策冲突总分为28.13(18.75,43.75)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决策冲突与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抑郁-焦虑-压力、抑郁、焦虑、决策满意度、信息、决策、交流协商、总满意度及信心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髋部骨折、被动决策、抑郁、交流协商、总满意度及信心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决策冲突的影响因素。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决策冲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本土化的决策应对方式进行术前干预,以降低患者的决策冲突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 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