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素(BTX-A)注射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伴有尖足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肌内效贴组、传统康复组,每组40例,实验组在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并于BTX-A注射24 h后贴扎肌内效贴进行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在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贴扎;传统康复组给予系统康复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3个月、6个月,采用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综合痉挛量表(CS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2周、3个月、6个月3组PROM、CSS评分及GMFM-88(D、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均<0. 05),且以实验组改善最明显(P均<0. 05)。结论低频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肌内效贴贴扎,能够有效降低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尖足状态,提高大运动能力,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改善程度越明显,以6个月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疗效及四肢肌张力水平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予针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及四肢肌张力。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四肢肌张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张力评分,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曾昊 《四川中医》2020,38(2):188-191
目的:探究"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及对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对象,按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痉挛分级、下肢肌力及粗大运动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痉挛分级和屈髋肌力评分、伸膝肌力评分、踝背曲肌力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痉挛分级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屈髋肌力评分、伸膝肌力评分、踝背曲肌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GMF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下肢肌力、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婴幼儿期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言语认知训练、推拿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针刺治疗,以百会、四神聪、运动区、夹脊穴、委中、悬钟、足三里、合谷为主穴,每次针刺留针15~20 min,每日1次,1周治疗5 d,4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0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格赛尔发展量表适应性DQ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内收肌及腓肠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格赛尔发展量表适应性DQ分值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增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内收肌肌张力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肌张力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认知水平,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取承山穴及跟腱附着点上缘上1寸处为进针点进行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取痉挛下肢阳明经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痉挛综合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可减轻尖足,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王久胜  刘玉玲  张方方  王心羽 《新中医》2023,55(21):135-140
目的:观察针刺顶区头穴线联合痉挛三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脑 瘫患儿104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电刺激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2 组均治疗2 个月。评价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临床 痉挛指数及运动功能,检测内收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神 经生长因子(NGF) 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71.15%(P<0.05)。治疗后,2 组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 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 观察组GMFM、FMFM 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阵挛评分 及痉挛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内收 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内收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 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BDNF、NGF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 BDNF、NGF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顶区头穴线联合痉挛三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 显著,可以改善患儿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及痉挛指数,营养脑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推拿、神经节苷脂静脉注射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中药药浴治疗。总疗程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综合治疗为基础的中药药浴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痪患儿疗效明显,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四肢肌张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OTOmed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组同时给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88)中D、E两能区进行站立、行走与跑跳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除腘绳肌肌张力2组均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均0.05),但MOTOmed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可进一步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内收肌、腓肠肌肌张力,提高其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干预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脑CT及SPECT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给予盐酸苯海索、营养脑细胞等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联合神经生长因子风池穴注射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90 d后评价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大脑的形态结构、脑血流灌注与神经元功能状态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张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GMFM-66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CT和SPECT恢复率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P)显著增快(P0.05),血流阻力指数(PI)显著降低(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VP和P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干预联合神经生长因子风池穴穴位注射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脑组织发育不良状态,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儿的脑功能,降低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中药蒸汽浴治疗脑性瘫痪(CP)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痉挛型CP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常规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中药蒸汽浴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2组治疗前、治疗2周及1、3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估肌痉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项评分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及1、3个月后MAS评分均降低,GMFM评分均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1、3个月后MAS评分均降低,GMFM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2周及1、3个月后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中药蒸汽浴可在较短时间降低CP患儿下肢肌张力,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牵伸训练结合石蜡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予石蜡疗法然后进行牵伸训练,并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下肢肌张力、GMF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伸训练结合石蜡疗法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下肢痉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焦作市中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0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的疗效、下肢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MAS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G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具体机制可能与脑血流量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对痉孪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给予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治疗配合推拿及运动疗法,对照组40例施以普通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对提高痉孪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瘫患儿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0例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普通针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侧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针刺.1次/d,每周治疗5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第1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跨步时长、平均速度、步频、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步长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针刺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改善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仅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GMFM-88评分及综合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双下肢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有效方案。方法将120例符合脑性瘫痪诊断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按摩疗法、Bobath手法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TX-A肌肉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结果2组患儿分别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的1周、2周、1个月应用改良Ashworth分级、GMFM评分及iEMG进行评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双下肢痉挛型小儿脑瘫,且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治疗3个月。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25.12±2.74)分、(1.53±0.71)分、(19.25±5.08)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31.87±2.58)分、(1.07±0.74)分、(25.67±6.15)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且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可以更好地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明显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生物电刺激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张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康复门诊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诱导正确的翻身、起坐、爬行、站立、行走、平衡力等运动及姿势矫正疗法抑制异常姿势、改善运动功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生物电刺激治疗。结果在治疗前,应用该疗法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肢体肌张力评估改良Ashworth得分、肢体精细运动功能评估FMFM评分、脑电生物反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shworth得分、FMFM评分及脑电生物反馈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得分及脑电生物反馈改善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16/30)。结论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生物电刺激疗法较常规康复疗法能进一步降低患儿异常的肌张力,提高肢体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的脑部放电,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