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女人的饮食应十分注重营养,饮食的搭配与营养的均衡摄入是最为重要的。那么,在日常饮食中女性常吃哪些食物,可以很好的补充营养呢?本期栏目小编带您解读适合女性的养生食物。  相似文献   

2.
胃病患者的中医调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病属中医学痞满 ,胃脘痛之范畴。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 ,情志不畅、劳累、六淫外袭等所致。针对其病因 ,临床上除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疗外 ,密切配合饮食、情志、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调护是必不可少的。1 饮食调护细嚼慢咽 食物通过充分咀嚼 ,能磨成较细的食糜 ,易消化吸收 ,减轻胃的负担。少食多餐 胃的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一次大量进食 ,超过胃的承受能力 ,会导致饮食停积难化 ,食滞气机 ,伤害胃肠。合理搭配 注重多种食物搭配 ,荤素搭配 ,素食为主 ,保证饮食平衡 ,摄取全面营养。避免大寒大热 ,大甜大咸 ,大酸大辣 ,注重“淡食以养胃…  相似文献   

3.
每日人们都要从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的各种元素,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会偏向于某些营养成分的摄取,不良的饮食习惯日积月累会埋下疾病的种子。大量摄入蛋白质并不会直接的带来热量,人体也仅仅是按需吸收。植物油不可能完全取代动物油,过多的摄取植物油,在人体内会大量累积过氧化脂,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同样,蔬菜中的纤维素可以预防癌症。合理的荤素搭配才符合人体的进化规律。在日常饮食中没有一种食物是灵丹妙药。因此,科学的营养搭配饮食,改变陈旧的饮食观念,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廉洁 《家庭中医药》2020,27(3):72-73
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科学、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使机体强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免疫功能,帮助我们抗击传染病,战胜病魔。保证饮食均衡饮食宜多品种、多变化,注意主副食、粗细粮、荤与素的合理搭配。除精白米面外,宜常吃杂粮,如小米、玉米、荞麦、绿豆等。同时,可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  相似文献   

5.
贾红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23-123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精微营养物质.中医学十分强调脾胃病的饮食调护,因为饮食是营养机体、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素有"药疗不如食疗"之说,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给予脾胃病患者有关中医饮食调护方面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 据《黄帝内经》记载:"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而饮食有节就是节度与节制,饮食要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都会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职场女性对于饮食养生,应自然健康、原汁原味,在养生饮食理念上注意但并不刻意。养生菜要满足两点要求:第一是要简单、快捷、营养,其次是少用煎、炒、炸,保留食材原本的味道和营养。饮食主要有3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是饮食清淡,低盐少油;第二是蔬菜为主,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第三  相似文献   

7.
胃是人体的五脏之一,是饮食的消化器官,也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脏器。但有些人却不善于科学生活与饮食调节,在不知不觉中因而容易罹患各种胃病,悔之晚矣。尤其是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冷,更需要善待您的胃,这就是平时在饮食上应注意“八不宜”。  相似文献   

8.
陈存仁先生是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丁氏内科流派传人,一生著述颇丰。通过发掘整理,文章初步归纳陈存仁先生在胃病诊治方面的经验:陈氏认为胃病的基础病因为饮食失调、情绪失畅、起居失常,临床上以痛、胀、呕、酸四大症最为常见,治疗上重视标本缓急,用药上秉承丁氏内科用药轻灵的特点,以轻去实,重视和法,同时注重日常调摄。  相似文献   

9.
正宝宝出生了,你正式进入妈妈这个角色了,很多的第一次有没有让你手忙脚乱呢?你最好的体验之一就是给宝宝喂奶。喂奶可以在你和宝宝之间建立亲密的联系,这种情感真的是非常难得。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含有很多宝宝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很容易消化和吸收,母乳中还含有抗体,可以保护宝宝健康,好处甚多。我认为只要乳母身体健康,饮食均衡,认识到哺乳花费的  相似文献   

10.
入秋以后,随着北方的冷空气不断向南侵袭,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原来患有胃病的人在秋季很容易复发.所以老胃病患者尤其要加强肠胃的养护,预防胃病发作,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食养——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易消化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其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要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并戒除烟、酒.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类、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瘦猪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由情致导致的身心疾病逐年增加,中医所说的脾胃病,包括胃痛、痞满、泄泻等。这些疾病除了有饮食不洁等因素外,还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情绪的蓄积很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本文阐述的脾胃病主要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着手,以期能够更好的治疗脾胃方面疾病。  相似文献   

12.
魏今波 《科学养生》2007,(11):17-17
魏大夫:我是一名慢性肝病患者,我知道平时饮食应当荤素搭配,使营养均衡。但我不知道我们慢性肝病患者常吃哪些蔬菜更好?山西管杰  相似文献   

13.
正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汗出过多,阴液受损,容易使人烦躁易怒,做事情缺乏耐性,从而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许多人的胃病也开始复发了。中医认为,长夏主脾土,是湿热当令之时。由于天气炎热,饮水比较多,加重了脾胃运化体内水湿的工作量。而且,许多人在此时喜欢喝冷饮,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加之心情不好,肝气郁结乘脾,就会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很多人也就因此而容易出现胃脘胀痛、泛吐酸水的情况,从而引发胃病。那么,患有胃病的患者,在夏季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古代西方食疗学的历史悠久,其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古希腊。通过文献搜集和整理,本文总结了古希腊医学时期、古罗马医学时期和中世纪医学时期代表医学家有关食疗学的论述和实践。研究发现,第一,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学说”是古代西方食疗学的主要指导思想,饮食疗法或食疗是保证四种体液平衡进而维护健康的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日常食物的合理搭配、饮食与季节相配合、饮食节制等是古代西方食疗学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疾病病情危重,患者常有呕吐、多汗、发热症状,应用脱水利尿剂很容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在患者患病期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的供给,做好饮食调护非常重要。现将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调护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炎热的夏季,除了注意防暑降温之外,尤其要注意在饮食方面的保健和营养。夏季气温高,很多人食欲不好,消化功能降低,且容易出现乏力、倦怠等,这是由于在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较多,容易造成体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同时,因口渴而大量饮水,稀释了胃酸,影响消化功能;此外,由于高温,体内血液流向体表,引起消化道缺血,并抑制消化酶的分泌,造成食欲不振。所以,在夏季应科学搭配饮食。清淡饮食有营养人热天往往不愿吃高热量较肥腻的食物,多选择清淡饮食。应该注意的是,在选择清淡食品的同时,要讲究营养素的搭配,合理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  相似文献   

17.
古言道:"十人九胃病,百病从胃生。"自古以来胃病就是很常见很普遍,并且容易复发的一种疾病。尤其是胃寒,长期困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治疗胃寒?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依据自身治疗的经验,结合160余例胃寒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提出自己的一套综合治疗胃寒的有效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的管理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入手,除了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糖,饮食及运动也要加强自我控制,患者不仅要注意日常食物的品种和搭配,同时也应根据个人的健康理念、经济状况及其要达到的代谢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以保证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不升高血糖指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高血糖和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对任何类型的糖尿病,营养治疗都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轻型的  相似文献   

19.
胃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有胃病的人经常腹胀、胃脘堵闷、食欲不振、呃逆、嗳气、甚至有的恶心、呕吐,严重的伴有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病情时好时坏。遇到情绪不好或饮食不调、天气变化、换季时,病情都会加重。病情加重时,有些人服点药,稍有减轻便停药,没有系统地治疗,使胃病迁延不愈,严重的伴随一生,有的甚至发展成癌症。  相似文献   

20.
<正>现在昼夜温差悬殊,很多老胃病受冷空气刺激后很容易出现反酸、胃痛等不适。偏方:当胃痛发作时可以吃酵母粉、吃苏打饼干,因为它们是碱性的,可以中和引发胃痛的胃酸。这跟胃药的原理一致,因而能治疗胃病。正解:吃pH值呈碱性的食物确实能缓解胃病,但仅此而已,并不能治疗胃病,还有让胃酸增多的可能性。酵母粉、苏打水、苏打饼干pH值为碱性,确实能中和胃酸。如果患者已经被确诊为胃病,反酸、胃痛时可以吃这点暂时缓解不适,但它们不能治疗胃病。如果胃痛反复发作,必须上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