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若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精神萎靡不振、贪睡、手脚无力、舌苔白腻等现象,可能是湿邪侵体引起的。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多因天气潮湿、淋雨涉水所致;内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嗜食肥甘厚腻,过食生冷,造成脾失健运,湿自内生。而湿气的根源在脾,对于脾生湿、脾困湿的病症,一般健脾与利湿同治。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两季,雨水连绵。湿气最盛。古有“下雨太多为淫雨,湿气太过即为淫湿”之说。淫湿能伤及人体正气而致病,故称为湿邪。祖国医学认为湿为六淫之一,湿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过潮或涉水淋雨或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所致;内湿则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而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极易招致外湿的乘虚侵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为此,湿对脾胃功能影响最大。湿属阴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认为,暑多加湿,湿邪在夏季最为常见。湿又分为"内湿"与"外湿"。"内湿"主要与人体的脾有关.中医讲,脾主运化,正常食物进到胃里消化再通过脾被人体吸收,如果脾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吸收食物,就会使人体产生湿气。另外,中医将一年分为五季,在夏季后还有长夏季节,长夏季节除了天气炎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气偏重,就像我们常见的"桑拿天",总感觉空气里弥漫着湿气。这是"外湿"。人体感受到内外湿邪的侵袭后,会觉得特别  相似文献   

4.
正春天,一个充满"湿意"的季节。不少人觉得头身困重、四肢乏力、肌肉酸胀,舌苔也变得又厚又腻,其实,这是典型的湿气困顿的表现。那么,该如何将身体里面的湿邪驱走呢?春湿困脾阳根据《黄帝内经》论述,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而内湿则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认为,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自然界的变化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本身体内有湿,或者脾的运化功能不好,再赶上自然界的暑湿季节,尤其是阴雨天气,这时体内和体外的湿邪可以相和,所以春夏季节的湿邪就会更多。大家一定要注重"排湿"。湿气分湿热和寒湿那么,湿气是怎么产生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孔炳耀副教授介绍,湿气分内湿和外湿,地域、季节、气候环境等都是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湿邪作为脾胃病的重要病因,治疗当以祛湿为中心,祛湿健脾、调畅气机为其治疗大法,并提出在治疗的同时要把握得当,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湿阻单独作为一种疾病,尚未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提出诊治方法。其实,湿阻所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中常常见到。湿性黏滞、重浊,易阻滞气机,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以全身重着、倦怠、胸闷痞闷、腹胀纳呆、口黏、苔腻为主要临床病证,湿阻病以胃肠疾病多见。导致湿阻病的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亦有外湿过盛、情志不遂、肝脾失和、脾肾阳虚等,湿阻病辨治分为以下7型。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药腹泻经皮治疗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芹  白兰  孙梅 《北方药学》2010,7(5):45-45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多因感受时邪,饮食失调,脏腑虚弱等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糖薄,完谷不化或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外邪侵脾,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故泄泻发生,湿邪最易困脾,脾为主胀,湿为主阴,故健脾燥湿为治疗泄泻之根本。  相似文献   

9.
宋朝初期,河岸的船运工人因长期在水中工作,身体慢慢积累"湿邪",以致晚上睡眠质量下降,且身体极易患上伤寒(即感冒)。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长期用热水泡脚,可以祛除身体里的"湿气"和"寒气",增强体魄,使人不容易患病。渐渐地,这种"足浴"开始被广大民众接受,逐渐成为人们保健养生的方法。后来,人们利用中医理论,将足浴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形成了应用更广,可更好地调节人体平衡的足浴疗法。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无湿不成泻,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中焦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基本原则是运脾化湿,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为总旨。具体须审证求因,采用温化寒湿、清热化湿、清暑祛湿、健脾渗湿、抑肝扶脾、补火暖土等法,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有内外二因,外因为感染湿邪疫毒,内因为人体正气相对不足.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整个病程可概括为“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岭南地区常见的基本证型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临床上分别予与清热疏肝、利湿解毒;疏肝健脾、益气解毒和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等方法遣方组药。对于证型不明显的患者,不论其病程长短,都可以应用清热解毒与补脾益肾法来组方。  相似文献   

12.
江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86-2487
通过多年对带下病进行临床观察和系统总结,认为带下的病机是湿浊内停,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带下病因多种,但均缘于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化生气血,反而潴留为湿,流注下焦停滞胞宫,损伤冲、任、督、带脉所致,其湿浊来源多因脾阳不振,湿浊不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或久而化热;外湿湿毒内侵.所以治法多端,当以祛湿为先,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只有通过健脾、温肾、疏肝,才能使水湿清者输布,浊者排泄,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湿祛则带止.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主要内容如下: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可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此外,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脾主运化  相似文献   

14.
经前泻水症是妇科常见的病症,经多年的临床观察,非单纯脾虚湿盛之证,多由阳虚阴盛、寒湿下注、冲任受阻、胞脉闭塞所致,但与肾气不足,带脉约束功能减弱,任脉不固,阴液下滑,还与湿,与脾虚有关,脾虚,均使脾失健运.湿邪侵入带脉后,使寒湿下注.故治疗当以温补肾阳、健脾化湿为主,笔者自拟温通汤治疗本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佟彤 《家庭医药》2014,(8):35-35
脾为后天之本,养脾就是养元气。养生要注意脾的喜恶,它尤其怕湿、热、寒、甜、撑这五大“敌人”。 湿邪属于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脾是气血生化之源,需要升腾,湿邪就相当于“拖后腿”的,会妨碍脾的运化。湿邪困脾常会出现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 湿邪很少单兵作战,常常和热、寒这两个坏人结成联盟来破坏脾的健康。比如,当湿热内蕴于脾,“中招”的人就会出现腹胀、发热、身重、大便不爽等表现,严重时还会面目发黄、皮肤发痒、舌红苔黄。  相似文献   

16.
湿温是感受湿热之邪所发生的一种外感热病。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 ,反复比较 ,认为本病主要包括西医的伤寒、副伤寒 ,夏季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的部分类型 ,以及其他急性热病之有湿热表现者。都可以归属于本病范围。现从湿温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辩证论治并结合病例加以论述。1病因1 1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病邪是湿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之邪的形成 ,有因湿邪蕴遏而生热的 ,也有因湿邪与热邪结合而成。本病的发生与时令气候有密切关系 ,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夏秋之交 ,雨多湿重 ,气候炎热 ,日气煦照 ,…  相似文献   

17.
正现在的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时入春季,气候温暖潮湿,有着令人头痛的梅雨季和回南天,湿气来得非常重。春雨连绵,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缠绵湿意,不仅衣服晾不干,脸上油腻腻,就连身体也变得滞重酸痛,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湿证"。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相似文献   

19.
止泻先祛湿     
对于腹泻的治疗,中医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称“湿盛则濡泻”。就是说,当人体受到湿邪的侵犯,导致体内的湿气过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大便不成形、腹泻。  相似文献   

20.
便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一般认为,其与消渴患者热盛、阴虚、气虚、血瘀等有关。临床发现,湿气内困、湿郁化热导致的湿秘所占比例不小,且易被忽视,同时治疗亦较为困难.本文从湿秘的概念谈起,对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附病案举例,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