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为系统分析芪蛭降糖胶囊的化学组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Orbitrap-MS)对该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方法:采用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3 min... 相似文献
3.
柴胡疏肝散入血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入血成分,为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正常饲养未灌药10只雄性SD大鼠的血清作为空白血清,取10只灌胃柴胡疏肝散雄性SD大鼠的血清作为含药血清,另取柴胡疏肝散水煎剂作为对照品,对上述样品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检测,结合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定性分析柴胡疏肝散入血成分。结果含药血清中检测出49种入血原型成分,这些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川芎、陈皮、白芍、枳壳和甘草。结论柴胡疏肝散的入血成分是各组方药味配伍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法对葛根醇提液中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色谱分离采用Poroshell 120 EC-C_(18)色谱柱(3.0 mm×100 mm,2.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采用双电喷雾离子源(Dual 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一级质谱提供精确的分子量信息,误差限制在5×10-6以内,得到该分子量最为精确的元素组成;二级质谱提供化合物的裂解碎片信息,将该化合物的特征碎片离子与相关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中报道的相关化合物信息进行比对,推测其可能的化学结构。结果在葛根醇提液中发现71个成分,主要为异黄酮类成分,另包含有机酸和甾醇类等成分,其中8个化合物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结构需进一步确认。结论该研究丰富了葛根中成分化学结构信息,为葛根药效物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 – 四极杆 –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Orbitrap–MS)技术鉴定中药三棱入血成分,旨在为三棱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参考。 方法:制备三棱提取物,将其对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 SD 大鼠进行灌胃,若干时间后在不同时间点对大鼠眼内眦静脉丛取血,对三棱提取物以及大鼠血浆使用 Agilient Eclipse Plus C18 色谱柱(4.6 mm×100 mm,1.8 μm)进行检测,质谱分析使用电喷雾离子源,再通过mzCloud、mzVault、OTCML 等数据库的资料鉴定特征峰。 结果:三棱提取物共检出原型成分 70 个,入血成分 40 个,其中原型成分有 20 个入血成分,剩余 20 个入血成分可能是代谢产物。主要代谢途径为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氨基酸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和蒽醌类化合物。 结论:基于 UPLC–QE–Orbitrap–MS 技术鉴定中药三棱入血成分的价值确切,可明确三棱的主要入血成分及部分代谢产物,为三棱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xactive-Orbitrap-MS)对苗族药刺梨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准确、快速的定性鉴别。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C18色谱柱(15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2 μL。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2种模式下采集数据。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结果 在刺梨叶的75%甲醇提取液中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21个、氨基酸类12个、有机酸类10个、多酚类5个、三萜类3个、植物甾醇类2个、蒽醌类1个、四环二萜类1个、香豆素类1个及其他类化合物1个。结论 采取UPLC-Q-Exactive-Orbitrap-MS快速有效地鉴定出苗族药刺梨叶中化学成分57个,为进一步明确刺梨叶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快速鉴定明日叶化学成分。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15mL/min;进样量:3μL;柱温:30℃。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运用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分析数据,根据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特征离子碎片信息,结合多种数据库、文献信息和相关对照品(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异补骨脂素、佛手苷内酯、7-去甲基软木花椒素、异欧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甘草素、蔗糖)对明日叶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共鉴定了68个化合物,包含12个查尔酮类,17个黄酮类,18个香豆素类,1个萜类,2个寡糖类,5个氨基酸类,6个有机酸类,7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34个成分首次从明日叶中鉴定得到。结论: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明日叶的定性分析,可为明日叶及其产品的质量评价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参考,对明日叶产业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对砂糖橘果皮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和鉴定。方法:采用Aglient Zorbax Extend C_(18)色谱柱(4.6 mm×50 mm,1.8μm),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色谱分离,流速0.6 m L·min~(-1),柱温35℃,进样体积0.5μL。飞行时间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质量扫描范围设置为m/z 100~1 000,运行时间24 min,使用质谱分析软件Peak view中的目标化合物筛查法,结合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鉴定和推测成分。结果:在所设定的LC-MS条件下,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对砂糖橘果皮的甲醇提取液分析,共分离鉴定了31个成分,包括5个黄酮碳苷,6个黄酮氧苷,17个多甲氧基黄酮,1个生物碱和2个多酚类化合物。结论:研究中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为快速鉴定分析化学成分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并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砂糖橘果皮化学组成,这为砂糖橘果皮成为供开发利用的柑橘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初步分析大鼠口服给药桑白皮后的入血成分。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400μL/min;柱温40℃;进样量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一、二级质谱数据,利用自建二级质谱数据库及相应裂解规律匹配法,结合文献数据鉴定血清中化学成分。结果:在给药后的大鼠血清中分析表征出了10个化学成分,均为原型成分,依次为:3,4-二羟基苯甲醛、咖啡酸、2,4-二羟基苯甲酸、秦皮乙素、葛根素、7-羟基香豆素、壬二酸、桑色素、桑辛素P、6-姜酚。结论:血清中鉴定出的原型成分可能是桑白皮潜在的活性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场离子阱质谱法对复方一枝蒿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45 ℃,进样量为2 μL。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复方一枝蒿颗粒的质谱数据,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比对和相关文献报道对复方一枝蒿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析鉴定出90个化合物,包括2个氨基酸类、8个萜类、25个有机酸类、11个含氮类、44个黄酮类成分。其中,16个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确认。结论 分析鉴定了复方一枝蒿颗粒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和血生络方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血生络方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及治疗组(49例)。2组均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及其相应常规治疗,治疗组增加和血生络方口服,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相对数量。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记录不良反应及再次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的FMA、BBS、MBI评分均出现显著升高;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评价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VEGF、BDNF、SDF-1α、EPCs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血生络方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机制可能与和血生络方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外周血VEGF、BDNF、SDF-1α、EPC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益气和血方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PF级SD雄性大鼠4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两组。连续造模6周后将模型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和血方低剂量组、益气和血方中剂量组、益气和血方高剂量组、扶正化瘀组5组。第10周末,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对大鼠肝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和血方中高剂量组和扶正化瘀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显著降低(P<0.01),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益气和血方低剂量组比较,益气和血方高剂量组ALT、AST、TBIL、ALP含量显著降低(P<0.01),ALB、CHE含量显著升高(P<0.01);益气和血方中剂量组ALT、AST、TBIL含量显著降低(P<0.01),ALB含量显著升高(P<0.05);扶正化瘀组ALT、AST、TBIL、ALP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CHE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扶正化瘀组比较,益气和血方高剂量组ALT、AST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ALB含量显著升高(P<0.01)。2)益气和血方中、高剂量组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较为整齐,病变面积明显减少,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周围纤维组织明显减少。益气和血方低剂量组肝小叶结构破坏程度较模型组相比减轻,肝细胞排列不整齐,可见部分细胞空泡或脂肪样变,部分肝细胞间仍可见一定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3)益气和血方各剂量组和扶正化瘀组TGF-β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扶正化瘀组、益气和血方中高剂量组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益气和血方低剂量组(P<0.01),益气和血方高剂量组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扶正化瘀组(P<0.01)。[结论] 益气和血方能够显著改善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抑制肝硬化的进展,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或抑制TGF-β1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和血生络方"对VEGF的影响,探讨"和血生络法"促进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和血生络法"防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雄性Wistar大鼠制作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消心痛组、和血生络高、低剂量组及模型组,同时建立假手术组,每组12只。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和血生络水溶液(9.9g.kg-1.d-1,19.8g.kg-1.d-1)及消心痛水溶液〔2.7mg.kg-1.d-1〕每天1次灌胃,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用药4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和血生络高、低剂量组及消心痛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和血生络高剂量组优于其它处理组(P<0.05)。结论:"和血生络法"促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VEGF生成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青石止痒软膏联合消风止痒汤加减辨证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瘙痒介质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各80例。西医组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均匀涂于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1次/d。中医组外用青石止痒软膏,将药物轻揉于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内服消风止痒汤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21 d。进行治疗前后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程度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DIQL)量表评价,检测治疗前后5-羟色胺(5-HT),组胺,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中医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95%,高于西医组的84.93%(χ~2=5.173,P0.05);中医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5.95%,高于西医组的78.08%(χ2=10.419,P0.01);治疗后中医组患者的瘙痒VAS,EASI,中医证候和DIQL评分均低于西医组(P0.01);治疗后中医组5-HT,组胺,SP,β-EP水平均低于西医组(P0.01);治疗后中医组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西医组(P0.01)。结论: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较,采用消风止痒汤加减内服联合青石止痒软膏外用治疗神经性皮炎能减轻患者瘙痒,改善皮损症状,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调节引起瘙痒的化学介质和免疫炎症因子,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5.
养血止痒胶囊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血止痒胶囊对模型大鼠及豚鼠的治疗作用,评价其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病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用组织胺建立外源性组胺所致的动物瘙痒模型,观察养血止痒胶囊的止痒作用;用乙酰苯肼( APH)制备衰老血虚证大鼠模型,观察养血止痒胶囊对该模型大鼠血红蛋白 (Hb)含量、红细胞数、血浆雌二醇 (E2)、睾酮 (T)、孕酮 (PO)含量及性器官重量、皮脂腺数目和分泌情况的影响.结果 养血止痒胶囊可明显提高豚鼠对磷酸组织胺的致痒阈,升高衰老血虚证大鼠 Hb含量和RBC数,提高衰老血虚证大鼠血浆 E2、 T、 PO的含量,增加其子宫、卵巢及睾丸的重量,增加衰老血虚证大鼠皮脂腺数目,促进皮脂腺分泌.结论 养血止痒胶囊对外源性组胺所致的豚鼠瘙痒模型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对衰老血虚证大鼠模型有较好的养血作用,可提高其性激素水平,增加皮脂腺数目,改善皮脂腺分泌.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祛风止痒酊抑菌,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抗菌及病原菌感染豚鼠皮肤实验,评价祛风止痒酊的抑菌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与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观察祛风止痒酊的抗炎作用。结果:祛风止痒酊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表葡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不同程度地减轻金葡菌或绿脓杆菌诱发的豚鼠皮肤感染症状;祛风止痒酊可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并明显减少炎症组织内PGE2含量。结论:祛风止痒酊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抑菌与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祛湿止痒洗剂中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参中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在0.2248~2.248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03%,RSD=1.62%。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柔肝和血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拟柔肝和血汤治疗高脂血症63例,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物实验表明本方煎剂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鹌鹑的血脂水平,相对提高α脂蛋白含量,减少胆固醇在实验动物主动脉壁内膜下的沉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调胃和血汤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50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调胃和血汤联合口服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单独口服阿帕替尼治疗。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20/25)和60%(15/2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分别为(78.40±6.88)分和(68.40±10.2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1级手足皮肤损害、高血压、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4%、4%、4%和28%、32%、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胃和血汤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可以减轻阿帕替尼的近期毒副反应,并能够一定程度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