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手术治疗中龈下菌斑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选择种植体修复治疗的牙缺失患者84例,根据是否存在慢性牙周炎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存在慢性牙周炎) 44例种植49颗牙,对照组(不存在慢性牙周炎) 40例种植53颗牙,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与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种植体稳定性较强,未出现脱落情况,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附近牙槽骨没有低密度阴影。观察组49颗牙术前m PLI为(2. 51±0. 19)分,相比对照组的(1. 34±0. 15)分明显升高(P 0. 05);术后m PLI为(0. 82±0. 12)分,明显低于术前(P 0. 05),与对照组的(0. 83±0. 11)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前mSBI为(2. 05±0. 24)分,术后为(1. 71±0. 23)分;对照组术前mSBI为(2. 01±0. 21)分,术后mSBI为(1. 24±0. 22)分。两组患者术前m 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m SBI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m SB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2) mm,术后为(1. 42±0. 25)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8±0. 29) mm,术后为(1. 23±0. 14) mm;对照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81±0. 26) mm,术后为(1. 25±0. 21)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4) mm,术后为(1. 38±0. 19) mm。两组患者术前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相比无牙周炎患者明显增多,对种植体附近边缘骨吸收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常规牙周治疗后能够提高种植体边缘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评价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种植位点骨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轻度骨量不足(8 mm≤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46例,短种植体56颗,种植体长度为8 mm;对照组骨量充足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34例,常规种植体43颗,种植体长度为10~13 mm。随访5年,分别观察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和存留率、颈部边缘骨吸收量和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种植体成功率(98. 2%)和存留率(100%)与对照组(100%,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及5年复查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修复基台及中央螺丝松动、折断;修复牙冠崩瓷、松动、脱落;种植体颈部黏膜红肿、种植体周围骨破坏等情况。结论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与骨量充足患者应用常规种植体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短种植体更有利于降低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氧化锆全瓷固定桥对后牙种植修复患者并发症和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后牙种植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氧化锆全瓷固定桥修复,记录种植体失败数量、存活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18.2±2.6)月,共修复体35个,种植体87个。三单位固定桥22个,四单位桥12个,五单位桥1个。随访病例中,4个修复体崩瓷,3个修复体出现牙龈肿胀,修复体保留率100%。种植体中,5颗诊断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保留率100%。崩瓷修复体边缘骨吸收量(0.15±0.04)mm显著低于未崩瓷(0.28±0.12)mm(P0.05),前磨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0.27±0.25)mm与磨牙(0.25±0.19)mm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0.20±0.15)mm显著低于上颌(0.31±0.28)mm(P0.05),不同牙类型边缘骨吸收量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对牙类型和固定桥位置崩瓷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牙种植牙采用氧化锆全瓷固定桥修复可行性高,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及美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接诊的行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翻瓣即刻种植修复治疗,试验组行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牙槽骨吸收情况、种植体成活率、手术时间、美观度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结果:试验组种植体成活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吸收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红色美学指数评分为(11.26±0.41)分,高于对照组的(8.46±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为(0.48±0.03)mm,低于对照组的(0.58±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治疗种植体成功率较高,手术时间较短,可减少牙槽骨吸收,减少术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提高美观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84-1085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的58例后牙缺失拟行种植修复患者。58例患者均存在牙周炎,其中28例合并吸烟,即观察组,30例为非吸烟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6颗种植体存留率83.33%(30/36),对照组40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00%(40/40),观察组患者平均边缘骨吸收量为1.05±0.13mm,对照组为0.79±0.11mm,两组的存留率及骨吸收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1年后,观察组m PLI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m SBI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牙周炎合并吸烟的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明显,且更易发生牙周探针出血,因此,对于患有牙周炎并进行种植修复的吸烟患者,为了种植体的更好修复,应及早戒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02—2016-01收治的7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进行牙种植的70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并将3、6及12个月后的改良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边缘骨吸收量、探诊深度及种植体存留率进行比较。结果其观察组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43±0.16)mm、(1.01±0.21)mm及(1.14±0.24)mm,且m SBI、m PLI及P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体存留率为10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待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种植修复术,其短期疗效与健康者无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到2016年1月进行种植体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72例,其中健康对照组40例患者中共植入种植体50颗,而牙周炎组32例共植入种植体40颗。两组都进行常规种植体修复,牙周炎组同时在术前行牙周基础治疗。观察与记录种植前与种植后3个月的龈下菌斑、种植体周骨吸收与龈沟出血情况。结果修复前,牙周炎组的龈下菌斑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的龈下菌斑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前的近中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完成后,两组种植体周骨吸收量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牙周炎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更明显,远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不如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修复后的龈沟出血指数都明显低于修复前((P0.05),且修复后牙周炎组的龈沟出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比较多见,能影响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牙周基础治疗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稳定性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 0.39) 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 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修复下前牙小间隙的效果。方法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缺失86例,均采用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种植修复,其中直径3mm种植体68枚(直径3mm组),直径2.5mm种植体68枚(直径2.5mm组),观察种植体种植成功率;术后随访1a,观察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软组织健康状况、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评分、存留率等。结果 86例中136枚一段式种植体存留率100%,其中1例(2枚种植体)在冠修复软组织出现种植体周围炎,其余种植体均获成功,临床成功率98.5%;2组术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未发生种植体相关软组织并发症,修复后6、12个月时,直径2.5 mm组探诊深度(probe depth,PD)[(2.02±0.36)、(2.02±0.23)mm]、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gingival sulcus bleeding index,mBI)[(0.95±0.56)%、(1.26±0.26)%]、Furhauser软组织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11.32±0.34)、(12.20±0.29)分]与直径3 mm组[PD(2.03±0.29)、(2.04±0.25)mm,mBI(0.96±0.14)%、(1.25±0.31)%,PES评分(11.25±0.33)、(12.22±0.3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直径3mm组近中、远中边缘牙槽骨变化值[(0.095±0.016)、(0.108±0.025)mm,(0.096±0.032)、(0.106±0.017)mm]小于直径2.5mm组[(0.339±0.104)、(0.361±0.087)mm,(0.289±0.073)、(0.850±0.082)mm](P0.05);术后6个月,直径3mm组种植体ISQ评分(68.3±6.6)明显高于直径2.5mm组(66.1±6.1)(P0.05)。结论 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修复缺牙间隙6 mm的下前牙疗效确切,1a内,直径2.5、3mm种植体对软组织均无影响,3mm直径种植体的近、远中边缘骨吸收程度较2.5mm直径种植体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风湿热病人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风湿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病人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个性化护理干预)各60例,比较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88.74分±1.16分,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76.55分±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抗链球菌DNA酶-B、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病人临床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我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12收治的172例前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行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使用牙列缺损传统种植术进行止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75.58%;观察组患者骨吸收量0.85±0.06mm,种植体的周探诊深度平均值为2.43±0.17mm,对照组患者平均骨吸收量为0.34±0.04mm,种植体的周探诊深度平均值为1.26±0.17mm。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传统的种植方法,对前牙列缺损患者实行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0.39)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骨内人工种植义齿愈合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3种类型的骨内种植体愈合期颈部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影响种植体愈合期颈部边缘骨吸收的因素。方法:选种非埋植型纯钛叶状(A型)、螺旋状(B型)和埋植型纯钛螺旋状(C型)3种类型种植体各15颗,在种植当天及4个月时分别进行X光牙片检查;A型和B型种植体种植4个月时对60个位点进行临床检测。结果:3种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有显著性差异,A型吸收最多,B型次之,C型最少;B、C型种植体炎症位点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颈部边缘骨吸收度均高于健康位点。结论:种植体应首选C型,其次是B型,最后为A型;种植体颈周炎症、深袋是颈部边缘骨吸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89-1890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接受上前牙牙种植治疗的72例(共种植82颗牙)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治疗方案时将行延期种植前牙治疗的设为对照组(36例),将行改良式GBR技术联合即刻种植修复治疗的设为研究组(36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牙种植成功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牙龈乳头形态美学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种植体长度、直径均比对照组长,骨吸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式GBR技术联合即刻种植修复上前牙疗效显著,且牙龈乳头形态美学效果优于延期种植前牙治疗,可有效降低骨吸收水平,更具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病人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种植修复的68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病人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种植体周围炎发病情况和病人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组病人修复完成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分别为0.00%,0.00%,2.94%,5.88%,对照组分别为2.94%,8.82%,11.76%,17.65%,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病人治疗依从率91.18%,对照组70.59%,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健康教育可降低糖尿病病人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喷砂钛种植体经过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 HF)表面改性后对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大鼠骨结合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 40颗纯钛圆柱状种植体,经过喷砂处理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颗,观察组应用体积分数0.2%HF酸蚀处理90 s,对照组不经过酸蚀处理,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种植体表面粗糙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种植体表面化学成分。SD大鼠20只,均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制备OP模型,术后12周,将对照组种植体植入大鼠左侧股骨干骺端髓管,观察组种植体植入右侧股骨干骺端髓管;植入12周处死大鼠取出带种植体的股骨,显微镜下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以及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情况,显微CT测定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推出试验测定种植体生物力学。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示观察组种植体表面较对照组粗糙;原子力显微镜示观察组表面粗糙度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51.85±5.74)nm]、Z范围[(552.44±60.15)nm]、表面积差[(26.87±3.04)%]均较对照组[(15.21±2.12)nm、(291.32±33.77)nm、(7.29±0.81)%]增大(P0.05);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示观察组种植体表面氧元素[(56.21±5.97)%]、氟元素[(1.88±0.33)%]含量高于对照组[(54.29±5.83)%、0],碳元素含量[(32.39±4.00)%]低于对照组[(36.71±4.46)%](P0.05),钛元素[(9.52±1.32)%]含量与对照组[(9.00±1.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12周,显微镜下对照组种植体表面见少量骨小梁及骨组织,观察组种植体表面骨小梁及骨组织明显增加、围绕种植体周围可见新骨形成;观察组骨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40.3±5.2)%]、骨结合率[(46.9±5.3)%]、骨小梁数目[(3.8±0.4)mm]、连接密度[(34.2±4.0)mm~3]均较对照组[(22.1±2.3)%、(20.4±2.1)%、(2.5±0.3)mm、(23.6±3.1)mm~3]增高(P0.05),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推出力[(71.7±10.2)N]和极限剪切强度[(4.87±0.55)N/mm~2]均较对照组[(32.6±3.5)N、(1.63±0.25)N/mm~2]增加(P0.05)。结论种植体经过HF表面改性后可增强OP大鼠骨结合能力,表现为促进种植体周围新骨生成,增加骨-种植体接触面,增强骨-种植体接触面机械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方法对提高人工种植牙修复术成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科就诊且行人工种植牙修复术的100例牙周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病人接受加强护理方法,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人工种植牙修复术的成功率及病人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种植成功率为96%,对照组术后8例出现并发症,种植成功率为84%,试验组病人满意度得分为85分±10分,对照组得分为71分±9分,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护理方法可以提高人工种植牙修复术的成功率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在耳鼻喉住院病人预防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耳鼻喉住院病人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给予护理专案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跌倒发生率、跌倒损伤发生率、干预前后平衡能力变化情况、医疗纠纷、投诉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跌倒以及跌倒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00%(3/50)和2.00%(1/50)均低于对照组的24.00%(12/50)和14.00%(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前后摆幅、左右摆幅、重心轨迹长度、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分别为(13.49±1.24)mm、(6.20±1.13)mm、(78.18±4.33)mm、(139.72±4.33)mm2、(248.8±5.47)m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7±1.30)mm、(9.33±1.15)mm、(96.01±4.45)mm、(163.19±4.30)mm2、(282.05±5.53)mm2,而单位面积轨迹长为(4.01±1.02)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0±1.03)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纠纷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理专案应用于耳鼻喉住院病人中可预防跌倒的发生,同时改善病人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4例留置尿管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的留置尿管时间、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护理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留置尿管时间(9.34d±2.15d)、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2.87d±1.15d)均低于对照组的(15.38±1.67)d和(4.97±1.37)d(P0.05);观察组病人留置尿管第6天、第9天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的预防采取集束化护理能够减少病人尿路感染,提高护理质量,缓解病人病情,促进其痊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模式在白血病病人化疗期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白血病病人60例,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整体护理模式,而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病人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白血病病人在化疗期感染防控效果。[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病人感染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病人(P0.05);对照组病人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护理后情绪功能评分60.12分±9.87分、肢体功能评分70.45分±9.12分、认知功能评分80.43分±9.79分、社会功能评分47.53分±10.0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白血病病人化疗期感染防控中采取整体护理模式效果较好,降低了病人在化疗期间的感染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