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古今医家对本条注释皆言“其人言我满”是指“腹部胀满”。笔者通过认真研读《金匮要略》全书,仔细核察前后条文,认为此解释欠妥,似应改释为“胸部满闷”为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瘀血的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所以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外溢,停于体内者,皆称为瘀血.张仲景尊奉经旨,根据瘀血的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就瘀血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阐发.本文拟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瘀血因证脉治的条文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3.
瘀血刍议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的,均称瘀血。《金匮》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瘀血。”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注云:“胸满者,血瘀而气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  相似文献   

4.
浦月红  陆嘉惠 《新中医》2013,(11):147-148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积聚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血瘀证最早的表述见于《金匮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煤,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临床上,瘀证可能出现在许多疾病的某阶段或全过程,但其严重程度及证候表现各有不同。在血液病范畴中,  相似文献   

5.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旭 《西部中医药》2004,17(5):11-12
活血化瘀法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血瘀的初步认识,《素问·调经论》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是奠定了血瘀学说的基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论述颇详:“病人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对气滞血瘀理论又有了新的见解和…  相似文献   

7.
格阳与格阴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众所共晓。《简明中医辞典》(下简称《辞典》)两条并收,其释文基本正确,但也有可商之处,即释文中出“漱水而不欲饮”一症。按此症实际上只是口中有粘腻感,并不口渴,故只欲漱水,与渴不多饮或渴不欲饮是两回事,可见于瘀血内结之病人。尤在泾于《金匮·瘀血篇》中释为瘀阻之处,必有郁热,故口燥欲漱水;但病在血分,所以虽燥而不欲咽。《辞典》出此症,当有所本,但与临床实际似有不符之处。  相似文献   

8.
<正>渴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反映体内津液代谢状况。外感内伤均可致渴,渴证常见病因为津液不足与津液输布失常。在《血证论》中,唐容川认为,多种病邪相兼为病致渴,但以瘀热互结为重,故治法以清热活血化瘀为本,然慎勿过剂,病邪既去,当以养阴生津为本。1瘀热搏结,相兼致渴"瘀热"最早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另《金匮要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  相似文献   

9.
青紫舌是向瘀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客观指征.尽管《内经》中已有关于舌诊的记载,然而肯定青紫舌与瘀血的关系,则首推汉代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隋代《巢氏病源》则指出:"夫有瘀血者……唇痿舌青".明朝张石顽说:"若舌质青紫……按其心下,或脐旁硬痛,此结痰与瘀血相挟".清朝名医叶天士曰:"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清朝另一名医周征之说:"青紫是有瘀血","胃气久痛者,舌体全蓝,此亦瘀血在胃".可见历代医家早就肯定了青紫舌在血瘀辨证中的地位.近几年来,在研究活血化  相似文献   

10.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相似文献   

11.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的变化可以客观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以及病情进退,在临床上对中医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立法用药,诊断疾病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瘀血舌象临床上很常见,对其理论研究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当时已认识到青紫舌与瘀血有关,“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寐,不欲咽……为有瘀血。”[1]至隋朝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仅有“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的记载,而且记载了舌下络脉的诊法及瘀血舌象在临床上的应用。随后各朝代医家对此均有详细的论述,使对瘀血舌象的研究日趋成熟。近代随着西方…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强调:"口燥渴、心烦、欲饮水,""欲"提示患者并未真正饮水.《金匮要略》言:"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有湿证.湿证形成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为湿邪中人,内因为饮食劳倦.张仲景秉承前人观点,指出湿证的症状除有"关节疼烦,寒热汗出...  相似文献   

13.
<正> 渴饮症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体液代谢和调节功能失常而出现的口渴与饮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以表现为口渴与饮水相符,也可表现为口渴与饮水不相符。《伤寒论》涉及渴饮症之内容近70余处,反映渴饮症异常程度的有消渴、烦渴、大烦渴、欲饮水数升、饮水多等;反映渴饮症性质的,如不用水、不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口干、咽干、咽燥等。渴饮症病因虽有病理性和医源性之不  相似文献   

14.
岳在文 《四川中医》1993,11(11):5-6
《伤寒论》提及渴证条文有40条,对证候的描述,根据口渴的程度有咽中干、口干、口燥、微渴、消渴、烦渴、大烦渴不解,服药已渴,但欲漱水不欲咽等。对渴证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方药运用、预防判断均有论述,对于后世指导临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无病的入,口不燥不喝,食而知味.表示胃气正常.津液充足。在病变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波卡住.罕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如出现D渴,则表示阴阳2间有所偏调,或由津波耗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气化上承而致。在临床上,D渴一般不作为主症,但在诊断上有一定的价值。归纳起来如下三点:首先,群疾病的性质,《伤寒论》记载:”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的口渴.对外感病的初起区别伤寒与温病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如果揭喜热饮,饮而不多,多属痰湿或中寒。如日千但欲漱水不欲咽,则为瘀血。其次,辨疾病的阶…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从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糖尿病瘀血证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较活跃的新课题。本文就糖尿病瘀血证的病因,宏观微观变化指标及使用活血化瘀法的类型、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糖尿病瘀血病机探讨 中医文献中早有消渴证与瘀血证关系的描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病者为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不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唐容川认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矣”。祝氏认为气虚无力鼓动血行而成瘀。周氏认为糖尿病瘀血,是在阴亏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17.
活血化瘀法辨治糖尿病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糖尿病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症状相似,故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是从消渴病开始。一、糖尿病瘀血机理探讨 1.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瘀血证病机的认识古代文献中早就有瘀血与消渴证关系描述。《金匮要略》“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唐容川则认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  相似文献   

18.
三焦俱急歌括上焦未清大热渴,痰壅脉躁舌燥黄,小承小陷汤合用,救急结胸阴液亡。注释:痰涎塞盛,是热迫上焦,熬津成痰,壅滞脉络。身大热,口大渴,苔黄燥无津,脉象躁动,为热灼中焦,胃液被劫。邪热炽盛,从上焦发展到中焦,如不遏止,将有趋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20.
结胸与胸痹都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提出的两大证候。两者证、治之间互有异同,试辨如下。证候一、结胸证1.大结胸,胸满硬痛,手不可近,舌上燥而渴,日晡有潮热;或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脉沉而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