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疗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10):1028-1028
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以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方法。食物本身具有营养和疗疾两方面的作用,饮食不仅可以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因为食物和药物并没有截然区分的界线,  相似文献   

2.
"食疗"一词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该书中另有"食治"一词和"食疗"语义相同,但由于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多称为"食疗"。此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食养"的概念,与其含义相同。唐宋以来随着食疗发展日趋兴盛,又出现了食补、药膳、饮膳等同义词,其表达的基本含义均为通过饮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现代食疗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食疗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通过饮食调理或运用食物与药物配伍而成的膳食,以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荠菜是一种药食俱佳的食疗佳品,不但可单食,也可配以其他食物或药物做成药膳,既有食物美味,又有药物疗效,二者相辅相成,共奏防治疾病,保健养生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食疗保健是指通过饮食调理达到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饮食调理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食疗保健理论,是中医养生保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李时珍采诸家补养学说,收历代食治之法,集各家食疗之品,在《本草纲目》中详尽丰富的记载了诸多食养食疗内容。收集《本草纲目》中所载的食物,运用数据频次统计的客观手段,从书中记载的食物本草的性、味、功效等方面对食物的养生功效进行探讨,总结出"食物多以平性、甘味为主,以补为多"的规律,以此对《本草纲目》食物养生思想作初步探讨,以丰富中医食养的内容;同时对书中所载食物保健内容进行阐述,希冀对当今保健品的开发略有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医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配入药物或用食物作为药物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相应疾病的一门学科,为祖国医学中传统而富有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思想。目前食疗在国外属自然疗法,已受到高度重视。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合理的膳食可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医心方》中有许多养生学思想,其中对食疗养生尤为重视,认为"五谷为养生之主"。书中不仅有专门篇章介绍食物的药性与功效,而且在疾病篇中记载了大量食疗方和食物宜忌。《医心方》有关食物养生观点可以概括为"养生以食养为主"、"治疗须以食治为先"、"调食要以宜忌为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有些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500多年前的兰茂先生,经长期实践总结了应用药物和食物对身体进行治病和调理的经验,撰写了《滇南本草》,它不仅是一部价值很高的药物学专著,为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十分注重食疗的作用,对现代食疗养生具有指导意义.书中收载了药物近500种,涉及当今生活中常见九个类别近百种的食物.通过学习,浅析兰茂先生对食物的药用价值和运用方法.现分类举例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阐述养生保健在防治原发性痛经中的重要意义。系统描述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生活起居养生保健、精神情志养生保健、食疗药膳养生保健、运动养生保健、房室养生保健、针灸按摩养生保健,以期为康复医学、妇科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中医称之为"消渴"。中医药膳食疗历史悠久,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为中心,寓医药于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目的。文章就近年糖尿病中医食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结合,经过一定的技术加工,制作成的具有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等作用的特殊膳食.作为中医流派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安医学,其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养生医著宏富,其中关于药膳食疗的篇论在众多著作中层出不穷,且在秉承古人学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新安医学药膳文化中健脾保元、四时调摄、食治先于药治、恬淡味...  相似文献   

12.
正误区一:进补多多益善。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机体代谢水平降低,无病进补,不分虚实,反而加重身体负担。《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因此,进补并非多多益善。误区二:食补药补,分不清楚。虽食药同源,但食养、食疗与药治有别。食养是指通过调节正常的膳食实现养生保健。与食养不同,食疗是指有一定治疗目的的饮食调理,治疗作用与药物类似,通过借助食物特性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食疗和药补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相似文献   

13.
药膳与养生     
我国食疗药膳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约有两千余年之历史,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对人类健康.养生.延年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于1965-1968年在福建中医学院"省二届西学中班"学习中医时,认为食疗药膳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我国烹饪文化领中占有独特一席,应该继承,加以发扬.于是笔者在1976年编著出版《实用食物疗法》一书之后,陆续研究,撰写论文,参与编著全国有关食疗药膳巨著,诸如《中国食疗学》.《中华食物疗法大全》.《中华现代药膳食疗手册》等书,近十年来主办一.二.三届"榕城药膳"品尝会,推出养生保健药膳近百种.主编.编著《气功与药膳》.《肥胖症家常食谱》.《肥胖症保健药膳》等书.兹就养生药膳方面作如下概述,祈求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4.
明代江西龚廷贤《寿世保元》书如其名,旨在使人寿世与保护元气,被视为古代延年养生专书。龚氏善于运用调节饮食、药物渊补等方法益气健脾,以达到益寿延年、养生保健和疾病康复的目的。书中有不少养生膏丸方、食疗单验方等保健食疗方药,切合临床,具有廉、便、验的特色,值得现代养生保健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人到老年,健康是最热门的话题.如何正确养生保健呢?恐怕每个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多年来,老妈奉行的是"节气喝汤食疗养生法",收效还是蛮不错的. 老妈今年72岁.刚刚退休那会儿,由于是突然离开了30多年的工作岗位,心理上一时调解不过来,身体一度出现了多病现象.后来,在医院工作的大姐给老妈开出了以喝汤为主要内容的"节气喝汤食疗养生法",即根据节气的变化,而去挑选一些时令保健营养汤来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加身体的营养成分,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老妈愉快地接受了女儿的"孝敬".  相似文献   

16.
“食疗加保健,心态平衡加锻炼”——这是我近几年来坚持的养生理念。因为坚持了这样的养生理念,我的身体一直很好。我每年七、八月份体检一次,根据结果在饮食上加以改变。坚持做到“身轻似燕像朵花,耳不聋,眼不花,一天到晚笑哈哈;养生歌谣不离口,身体健康也靠它”。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养生 ,又称摄生 ,是保养、调摄生命的意思。养生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学说。食疗、药膳是通过食物或药物与食物结合 ,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内经》非常重视养生 ,其体系完整、内容广泛、方法具体 ,饮食养生是其重要方法之一。同时 ,《内经》还是最早记载食疗理论的书籍 ,一些药膳方剂也是其首创。从现代长寿老人调查资料和健康新兴理念来分析 ,《内经》的饮食养生与其颇相吻合。《内经》提出的食疗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 ,对后世食疗…  相似文献   

18.
食物与中药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如益气养血的大枣,回阳温中的干姜,清心降火的莲子,润肺通便的蜂蜜等,不但食之可口,还可以疗疾,且无副作用。因此,食养食疗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正>"养生"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而时下人们所谈及的养生,大多只是关注食物养生。诚然,营养饮食能起到辅助治疗疾病及保健身体的效果,但就"养生"的根本而言,中国传统医学和历代圣贤名家向来更注重的则是"心理养生"。"心理养生"专注于修身养性,使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达到和谐统一。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揭示了养生的精髓:修身立德,  相似文献   

20.
杨文儒 《陕西中医》1989,10(12):564-564
<正> 中国食疗是一门通过饮食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医疗保健科学。它以天然药物为主,佐以其它食品,通过调配,烹饪,科学巧妙地与日常饮食相结合。食疗融营养、烹饪、药物保健于一体,不仅能改善饮食口味,增加食饮,而且在医生指导下,能对各种不同疾病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对各种不同体质的人,起到强健身体,增加精力,预防疾病,健美形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几千年来,它同其它医药科学技术一样,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发扬,使这一具有特色的疗法走向世界,造福人类。食疗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五大自然疗法(气动、针灸、按摩、体育)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发现食物的同时,就开始了食疗保健。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宝贵的食疗保健经验,而且还形成了独特完整的食疗保健理论。商代宰相伊尹精于烹调,著有《汤液经》以烹调之法为人疗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