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行研发的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在难愈性伤口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8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35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安尔碘湿敷常规换药治疗创面,实验组采用本院自行研制的VAC治疗创面,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伤口平均治愈时间、护理时数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及更换被服次数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使用自行研发的VAC治疗难愈性伤口,能有效缩短治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做好基础护理,定期对创面做细菌学监测,彻底清创,术后认真观察创面及负压引流情况。结果术后创面愈合佳。结果有效实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术后认真做好封闭式负压引流及创面的观察和护理,为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快速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无需经常更换敷料,既避免了因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和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具有目前常规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简便易行,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难愈性伤口患者进行可携带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治疗方法:(1)为每位患者配备VAC负压引流瓶和VAC专用负压引流机;(2)每1~3d更换一次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并以随身携带的VAC瓶持续负压引流;(3)患者回家后自行连接VAC专用负压引流机保持持续引流。1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61例愈合,7例显效,8例无效。门急诊应用可携带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伤口经济实用、安全有效,显著地减低了医院住院压力,减轻患者的负担,值得向基层医院和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胸部伤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03-2017-01收集的胸部开放性外伤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为42例,其中试验组采用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普通换药,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和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结果: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9.3%,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的比较发现: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4±2.1)d,对照组为(14.2±1.9)d,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6.9±2.5)d,对照组为(12.2±3.1)d,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能够提高开放性胸部伤口的治疗有效率,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VSD)修复慢性伤口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一年内收治的80例行封闭式负压引流修复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40例)与观察组(精细化护理干预,40例),对照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VAS评分、干预后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封闭式负压引流修复慢性伤口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改善病患心理状态,减少换药次数与疼痛感,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联合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难愈性创面(CRW)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90例CRW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采用VSD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VSD治疗联合PCT动态监测.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指标、抗...  相似文献   

8.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对人慢性创面治疗前后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34]的影响。方法:对5例慢性创面患者给予持续性VAC治疗(-15.96kPa压力),分别于吸引前以及吸引后1,3,5,7d切取创缘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CD34表达及其标记指数、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负压吸引前,VEGF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中偶见阳性表达,随VAC时间的延长,真皮层中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出现VEGF阳性表达,标记指数增加(F=41.819,P&;lt;0.05)。CD34在VAC治疗后表达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强(F=21.691,P&;lt;0.05)。结论:VAC能明显增强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促进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9.
封闭式创面负压引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彭建宇  孙秀玲  韩维红 《护理研究》2002,16(12):692-693
封闭式创面负压引流技术 (vacuum -sealingtechnique ,VST) ,即在临床传统的负压引流方法的基础上 ,创面置引流管 ,引流管不与创面组织直接接触 (或用Coldex聚乙烯酒精水化海绵包裹 ) ,创面用生物透明膜封闭 ,形成一个密闭的引流系统 ,从而 ,防止外界细菌入侵 ,改善创面血运 ,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效果[1,2 ] 。此方法操作简便 ,省时、省力、省材料 ,且病人痛苦小。1 创面负压疗法的实验研究1.1 负压疗法对人体血压、脉搏及心电图的影响 孙庆华[3] 观察负压治疗前后血压、脉搏、心电图R波差值、肢体导联、…  相似文献   

10.
李海珍  孙淮庆  吴雅秋 《护理研究》2013,(12):4064-4065
慢性伤口是指给予正确的病因及对症治疗,8周内仍无愈合期望的伤口[1].慢性伤口治疗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不仅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而且治疗效果差.近年来,湿性愈合理论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康惠尔新型敷料相继问世和投入使用,针对不同时期伤口采用不同敷料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医护人员应用藻酸盐类敷料结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慢性感染伤口,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经久不愈创面的效果。方法将72例经久不愈创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观察组采有负压封闭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疤痕挛缩率、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经久不愈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疤痕挛缩率、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湿性疗法治疗肿瘤病人难愈性伤口的效果,以期为寻找治疗肿瘤难愈性伤口的最佳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入选的32例具有难愈性伤口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湿性疗法),对照组B(负压引流技术)和干预组(联合治疗组)。在基础处理阶段后,A组病人给予系统的湿性疗法,采用的湿性敷料为藻酸盐和水胶体敷料;B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疗法;干预组采用负压联合湿性序贯疗法,根据伤口创面分期动态选择适当的疗法。干预结束后,观察伤口面积缩小率及肉芽组织覆盖伤口床≥75%的时间,随访2个月,观察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的伤口愈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在伤口面积缩小率及肉芽组织覆盖伤口床≥75%的时间均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A组伤口愈合率为60%,B组愈合率81.8%,干预组愈合率90.9%,干预组在愈合率上优于湿性疗法组,与负压引流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负压引流联合湿性疗法进行交替序贯治疗,可显著改善肿瘤病人难愈性伤口治疗效果,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1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18例中13例经一次负压封闭引流术后肉芽生长良好,二期植皮成功,5例经2~3次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后二期植皮成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深Ⅱ度烧伤疗效确切,通过加强负压封闭引流和创面的护理,同时注重心理护理,能够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保证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科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92例骨科创面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式引流,研究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观察2组临床疗效、感染率、疼痛程度、创面愈合和住院时间,并探讨护理体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创面均修复较好,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感染率、疼痛评分、创面愈合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伤骨科术后感染能有效保持创面洁净,控制感染并改善血液循环,刺激创面新鲜肉芽生长,围术期需做好护理配合,保证有效负压、创面密闭无菌环境,以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渗盐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慢性伤口中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迁延不愈的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高渗盐敷料为伤口填充材料,以一次性使用胃管为引流管连接负压瓶为患者进行创面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湿性愈合原理常规换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伤口治愈率为91.17%,对照组为70.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治疗组伤口面积愈合率(92.58±3.68)%,伤口愈合时间(12.15±2.74)d,换药次数(2.25±0.28)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34,-14.884,-15.257;P<0.05)。结论高渗盐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营造有利于慢性伤口愈合的环境,改善局部血供,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换药次数及费用,提高伤口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慢性创面呈上升趋势,在治愈慢性创面方法匮乏的情况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的影响,探索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以10例慢性创面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胸部软组织缺损、骨髓炎伴骨外露和截肢后残端大面积皮肤缺损各1例、皮肤撕脱伤后创面感染2例、胫骨骨髓炎2例、术后伤口感染3例。分别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吸引前、吸引7 d和14 d切取创周皮肤和创面内肉芽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变化,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7 d和14 d后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使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P <0.05-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前创基内肉芽组织量少且较晦暗,存在坏死组织和较多脓性分泌物,伤口周围组织肿胀明显。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后,伤口内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肉芽组织呈细颗粒状,鲜红色,触之易出血,伤口周围水肿消退。提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 将61例患有难愈性创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改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VSD技术.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引流管发生堵管、创面细菌培养转阴、创面肉芽生长情况的差异.结果 改良组发生堵管3例(9.68%),对照组13例(43.33%);改良组有19例( 19/25,76.00%),对照组有10例(10/23,43.47%)细菌培养转阴;改良组有25例(83.33%),对照组有13例(41.94%)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两组比较,均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SD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威克伤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春燕 《护理学报》2005,12(2):29-30
笔报道15例应用威克伤负压封闭引流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认为利用威克伤保持有效的负压封闭引流,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局部炎症消退和创面愈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9.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100例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负压封闭引流组50例和常规换药组50例。结果 负压封闭引流组中有8例患者获得Ⅱ期缝合愈合,而常规换药组中无1例患者获得Ⅱ期愈合,负压封闭引流组的愈合率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P<0.01),负压封闭引流组患者创面平均清洁时间比常规换药组明显快(P<0.01)。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创面愈合明显优于常规换药,加强负压封闭引流的管理和创面护理才能保证有效的引流和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0.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8月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张术后创面。结果术后5~10 d移除引流敷料,见切口内肉芽组织新鲜,无明显感染。11例减张伤口予直接缝合,14例伤口行植皮术。随访时间3~18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无功能障碍,外形满意。结论负压封闭引流可有效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术后伤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