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PTCL—U是胸腺后恶性肿瘤的一类异质性疾病,约占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0%~60%,其临床病程呈侵袭性,多为结性病变,原发结外少见,常规治疗疗效不佳,预后差,5a生存率仅为22%~27%。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喉的病例,因早期无结性病变,且有类似结核中毒症状,被误诊为结核病,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恶性淋巴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常误诊。现就我院近10年来经病理确诊的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误诊时间3~14个月,平均4... 相似文献
4.
[病例]男,80岁。因腹痛、腹胀20天,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胆囊炎在门诊对症治疗好转。2个月后病情复发,腹胀明显,以“腹水性质待查”收入消化内科。既往健康。查体:体温36.5℃,脉搏86/min,呼吸18/min,血压120/85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86/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明显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无异常包块,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B超检查示胆结石、胆囊炎,腹腔中等量积液。 相似文献
5.
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0%~15%,在我国约占NHL的25%~35%。除个别亚型外,T—NHL的预后较类似的B细胞淋巴瘤差。由于T—NHL的发病率较低、异质性明显、往往缺乏T细胞克隆免疫表型而使诊断较困难?目前,对于T—NHL尚缺乏随机多中心比较化疗和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其最佳治疗方案还不明确。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T—NHL是一组具有特异性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疾病类型:2001年WHO根据其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对T—NHL进行新的分类,规范了诊断,为其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现就目前几种较常见类型的T—NHL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汪月增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4,17(5):263-265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具有成熟T淋巴细胞标志,从细胞形态和临床经过可分为低恶及高恶两大类,根据Suchi分类,低恶的可分为6种亚型,高恶的分为3种亚型。本文综述各型淋巴瘤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7.
8.
报告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新亚型-组织细胞样T细胞淋巴瘤,6例均发生于颈部淋巴结(其中颈右4例,颈左2例),组织学上完全是组织细胞特点-细胞大,胞浆丰富,有吞噬,但免疫组化为T细胞表型,1例基因重排为TCR(+),证实为T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例1】男,22岁。因间断发热8个月,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发病初期体温波动在37~39℃,退热时出汗较多,无咳嗽、咽痛、胸闷、气短。曾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自服维C银翘片、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此后出现间歇性不规则午后发热,无盗汗,继而渐表现为每日发热,以下午为主。在单位卫生所予庆大霉素、青霉素及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无效,出现口腔溃疡、全身皮疹、食欲缺乏,体重明显减轻,故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9℃。躯干部可见散在丘疹,略突出皮肤,部分压之褪色,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颈后、右颌下、左腋下、双侧腹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NK/T细胞淋巴瘤的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误诊的1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2年前以周身乏力、食欲缺乏、双下肢有出血点发病.查丙氨酸转氨酶100 u/L.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继之出现双下肢水肿,先后误诊为脂肪肝、紫癜性肾炎.入院前3个月反复发热.全身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性皮疹,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活跃,酶谱均增高,后行皮肤活检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结论:NK/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地域性差别大,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临床应注意与母细胞性NK/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瘸相鏊剔,确诊需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报告女 ,33岁。 10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皮下多发性斑块、结节、暗红色 ,以双下肢为甚 ,10 a来反复发作部分结节可自行消退 ,无全身自觉症状 ,偶有结节破溃。临床诊断为结节性红斑 ,曾用激素和中药治疗。查体 :一般情况好 ,肝脾未扪及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双下肢有散在大小不等结节 5~ 6个 ,大者 3cm× 2 cm,小者 1cm× 1.5 cm,左上肢有 1个 2 cm× 1cm结节 ,暗红色 ,下肢有一溃疡愈合瘢痕。实验室检查 :WBC4 .0×10 9/ L,Hb12 0 g/ L,PL T10 0× 10 9/ L,抗“O”阴性。皮肤活检 :镜下见脂肪组织内呈小叶性脂膜炎分布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
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因其肝脾增大的病理特点及表达γδT细胞受体的分子学特征而命名。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主要分布于结外,尤其是肝、脾及骨髓的窦内浸润,从而导致肝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该病临床罕见,高度侵袭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及治疗十分困难,常规化疗效果差,预后极差。为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早识别诊断,探讨其治疗策略,本文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病例报告男 ,1岁 7月龄。以头皮包块 2个月 ,齿龈出血 4 d入院。患儿自 2个月前出现头皮包块 ,初始包块颜色为粉红色 ,质软 ,逐渐变淡变硬 ,并于左侧面部出现同样包块 ,未经诊治。 4 d前发热 ,齿龈出血及皮肤瘀点、瘀斑 ,当地医院骨穿后疑为白血病 ,予输血后转来我院。查体 :t36 .7℃ ,P136次 / min,R2 4次 / min,一般情况差 ,面色苍白 ,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 ,右眼球结膜出血 ,左面部及头皮可及 4个包块 ,分别为 1.5 cm× 1.0 cm大小 2个 ,0 .8cm× 1.0 cm大小 1个 ,2 .5 cm× 2 .0 cm大小 1个 ,表面不红 ,质硬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7.
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富于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预后和免疫组化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例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2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52.7岗。3例之肿瘤性大细胞L26阳性,背景小细胞UCHL-1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9例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具有淋巴结内的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特征 ,该肿瘤的瘤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异型性 ,瘤细胞表达CD3、CD4 3、CD4 5RO等T细胞标记物。结论 喉部淋巴瘤少见 ,喉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更少见 ,掌握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对于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LSAB法标记一组TCRBCL。结果 TCRBCL背景为大量的T小淋巴细胞,占全部细胞的60%-90%,少量肿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有的颇似R-S细胞,但缺乏诊断性R-S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所有肿瘤性大细胞L24+,大部分bcl-2 ,CD3-,BerH2-,Leu-M1-。结论 TCRBCL是难诊断的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的一种特殊改变,虽然本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大部分TCRBCL应有以下特点:(1)少量肿瘤性B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占所有细胞的10%-40%。(2)其他细胞为大量T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3)免疫组化证实本瘤为B细胞来源,bcl-2提示本瘤为滤泡中心细胞起源。 相似文献
20.
【病例】 男 ,5 1岁。因低热伴下腹痛 2月余 ,便血 1天 ,于2 0 0 1年 11月 13日入院。 2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发热 ,夜间体温最高达 39℃ ,并伴阵发性下腹部隐痛 ,无腹胀、腹泻、便秘。在外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给予柳氮磺胺嘧啶及支持治疗 2个月 ,效果不佳。后疑诊肠结核 ,经三联抗结核治疗 1个月 ,亦未显效。 1天前便血数次 ,量共约5 0 0ml,色暗红 ,混有黑色血凝块 ,在当地医院经紧急处理后 ,转我院。查体 :体温 38 6℃ ,脉搏 10 0 /min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腹软 ,无压痛、反跳痛 ,肝脾未触及。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