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肝脾不调证是由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形成的,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的临床常见证候,是临床常见证型。调和肝脾是名老中医的常用治法,一般多以逍遥散为主方。但由于本证兼证复杂,病机转化多端,临床用药加减变化十分灵活。笔者拟通过名老中医肝脾不调医案,应用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其针对肝脾不调证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1资料1.1病例纳入标准纳入标准以名中医本人对证候的判断为主;同时参照《中  相似文献   

2.
<正>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性情抑郁或急躁易怒,胁肋及上腹部胀满窜痛,纳呆便溏或肠鸣矢气,腹痛欲泄,苔白脉弦。疏肝理气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3.
首先论述失眠的定义、流行病学、中西医对失眠的认识,其次是对失眠的总结与展望,最后列举贾主任临证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失眠肝脾不调型的验案,体现了贾老师通过调和肝脾、调畅气机治疗肝脾不调型失眠的临床思路。失眠肝脾不调证在贾跃进主任门诊就诊病人中比例较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之一,但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并没有肝脾不调证这一证型,贾跃进主任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失眠肝脾不调证,为中医治疗失眠肝脾不调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矫增金  陈民 《光明中医》2014,(9):1807-1808
肝脾不调为临床常见证,肝脾两脏功能上常相互影响,肝病及脾,脾病亦可及肝。本文基于肝、脾各自生理病理特点,将肝脾不调具体分为四证,并进行简要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名老中医肝脾不调证临床实际数据,分析其诊断肝脾不调证的标准。方法:选择肝脾不调组医案734例,非肝脾不调组医案771例作为对照组,将其临床表现转化为结构化信息,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分析每一症状对诊断肝脾不调证的相关系数。结果:对肝脾不调证候诊断支持度最高的症状依次为面色青、多发性抽动、肝功能异常、神疲、畏热、月经后期、肠化、唇暗、蜘蛛痣、寒热、矢气多、小便偏黄、左关脉弦、胁痛、咽部异物感、全身畏寒、胁胀等。与国标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纳入标准有较大差异。结论:专家共识等形成的标准与临床实际符合度低,提示标准制订应通过专家意见结合临床实际数据。  相似文献   

6.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逆散复方提取物对肝脾不调证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的疗效。方法:采用成年大鼠,经肠道连续10天给予食用白醋及限制动物活动,建立肝脾不调证IBS模型,连续灌胃24.69%、6.18%四逆散药液5天后,进行直肠扩张,评估肠道敏感性,测定肠推进率,检测血5-HT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P〈0.01)、肠推进率(P〈0.01)明显降低,肠敏感性(P〈0.01)、肠推进率(P〈0.05)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本方法复制肝脾不调证IBS模型可行,四逆散可通过改善动物状态、降低肠道敏感性、改善肠推进功能来治疗肝脾不调证IBS模型大鼠。  相似文献   

8.
肝脾不调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不仅告知后世肝病之转归,且明确了治法,即“调肝理脾”。肝脾不调证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相似文献   

9.
对“木横乘土”和“土壅侮木”导致产生肝脾不调证的观点提出南疑,并根据中医五行乘侮理论和肝的生理功能提出肝脾不调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肝气郁结,木不疏土和脾虚温带,温壅木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便秘是临床常见痛、多发病,历代医家治疗方法多样,导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便秘与肝脾功能不调密切相关,肝脾不调,通降失司,便秘发生。遵病机治以疏和肝脾,通降和中,喜用自拟方术芍汤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密切,归纳为感受寒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脏腑不和,分型为心脾气血两虚、阳虚湿盛、痰瘀互结、肝胃不和四型,临床根据不同证型及临床表现,分别予以归脾汤、苓桂术甘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平胃散、柴胡疏肝汤、六君子汤等辨证论治,同时重视健运脾胃。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帕金森病以往多从肝风论治。但临床观察发现,脾虚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位中央,脾虚则五脏俱虚。肾精亏损,脑髓不足,筋脉肢体失主而发为颤震;肝虚血少,阴虚阳亢化风,发为头摇、肢颤;脾虚痰阻、瘀血阻络也是本病发病的基本病机。脾虚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以健脾化痰,通络熄风为帕金森病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3.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髙血压病机的理论认识及临证经验。髙血压发病之本在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先责肝脾二脏。由此引起诸多病机变化,如,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诸郁遂生;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导致中焦壅滞,气机不利,日久必然损伤血脉,危害脏腑。据此,卢老强调肝脾气机失调、升降之机失常、脏腑功能紊乱存在于髙血压全过程,进而提出调治髙血压以斡旋气机,调整脏腑功能,藉以恢复阴平阳秘之常态为主导。认为临证应首辨气机失调及病变脏腑,治以调气为先,兼顾化痰、活血、疏肝清火、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滋阴和阳、扶阳镇水等,同时强调外治,善用足浴。  相似文献   

14.
文通过阐述消渴病与肝脏的关系,指出肝强克脾、肝强犯胃、肝强灼肺、水亏肝强可导致消渴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以此为基础的消渴病日久发展至消渴目病,其病机多有病久伤阴耗血的特点,而肝开窍于目,阴血不足则目窍失养,治之宜柔肝以补肝体,这就为柔肝法治疗消渴目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探讨了临床上运用柔肝法对消渴目病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脉络病,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脂质代谢失调,导致高脂血症,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痰瘀则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因素,肝脾肾虚损,则生痰、生浊,痰浊日久化瘀,痰瘀伏络则发胸痹心痛。以中医络病学说为基础,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规律,从痰瘀伏络角度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开创一种崭新的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PO)是发生于女性绝经期的代谢性骨病,又称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疼痛无力、脊柱驼背变形、易于跌倒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骨痿” “骨枯”范畴。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分析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失调相关,病理机制有:肾虚为本,先天亏虚; 脾虚失用,后天乏源; 肝郁血虚,枢机不利; 血瘀为标,瘀虚互生。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在于肝脾肾精气亏虚、骨失濡养; 标实责之肝郁血瘀、骨络失和。治疗大法应当标本同治、扶正祛邪,燮理肝脾肾; 经验方补肾活血健骨方从“补肾填髓、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立法,契合PMOP病机,获得一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理论及治疗方法。方法:从冲任、气血与周期论治的多个角度对乳腺增生病进行肝脾论治,或疏肝理脾、调畅气血,或调肝养脾、调摄冲任,或随周期不同调补分治。结果:乳腺增生病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中医生理、病理等多角度对本病进行分析,认为冲任失调与气郁痰阻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病变虽涉及肝、脾、肾三脏,但又以肝、脾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结论: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而服用过度的降脂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采用中药健脾降脂颗粒配合HD-肝病治疗仪对脂肪肝治疗效果显著.经治的86例病人均为门诊经超声波检查诊断为脂肪肝,并感到明显乏力,不能胜任日常工作,肝区胀痛,腹泻,肝功能化验丙氨酸转移酶﹙ALT﹚轻度增高,多数病人属酒精、营养失衡所致的慢性脂肪肝,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7.6岁,对照组70例.治疗组在服健脾降脂颗粒的基础上加用肝病治疗仪,结果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等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其病机为肝胃不和,肝脾失调,肝郁脾虚。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肝止痛,具有较强的解除肠平滑肌痉挛之效。治疗65例,其中,痊愈52例,好转31例,无效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