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测婴幼儿重症肺炎时的高凝状态,以减少重症肺炎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提高重症肺炎的治愈率。方法将83例重症肺炎患儿分为心衰组(56例)及心衰合并呼衰组(27例),检测重症肺炎心衰组、心衰合并呼衰组及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结果重症肺炎时APTT明显缩短;在心衰组患儿D-Dimer升高者占67.85%,在心衰合并呼衰组升高者占81.18%;AT-Ⅲ在心衰组降低者占51.79%,在心衰合并呼衰组降低者占64.07%。结论重症肺炎时存在血液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与病情呈正比,心衰合并呼衰组血液高凝状态明显高于单纯心衰组和正常对照组。重症肺炎血液高凝状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肝素辅佐治疗重症肺炎高凝状态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查重症肺炎高凝状态指标,并对肝素抗凝作用进行临床及实验室评价。方法:测定重症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对比。结果:重症肺炎患儿APTT明显缩短,60.5%的患儿D-Dimer增高。肝素治疗后,治疗组APT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而患儿对照组改变不明显。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开始及完全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无出血副作用。结论:重症肺炎存在高凝状态,肝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Y、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郭先锋  何柳芳  郭长根  张玲  苑书华 《安徽医药》2015,19(10):1897-190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指标与新生儿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共93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入组的患儿在入院时及经治疗后72 h 采集患儿静脉血分别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质 C(PC)。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极危重组 TT 、PT、APTT延长(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与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 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DD 水平升高(P <0.05),PT、APTT、TT、FI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急性期比较,危重和极危重组患儿经治疗好转后,恢复期 TT 、PT、APTT 缩短(P <0.05),DD、FIB 水平降低(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升高(P <0.05);而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危重评分之间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孙乐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29-63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60例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观察1组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2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对照组20例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观察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和PLT无显著差异,Fbg明显降低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月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左勇 《河南医药信息》2009,(24):100-101
目的通过对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与分析,探索临产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情况,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采用SysmeCA-500自动血凝仪检测210例临产孕妇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186名非孕健康妇女PT、TT、APTT、Fbg值(对照组)。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临产孕妇的PT,TT都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而APTT则无明显改变。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100例不同临床分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作为试验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ACL-Futura全自动凝血仪测定PT、APTT、Fbg、TT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豆状核变性组PT(P〈0.05)、TT和APTT(P〈0.01)明显延长,Fbg观察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PT、APTT、Fbg及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价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并对预防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240例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早产儿120例和足月儿120例):12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A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A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A2组)40例;120例足月儿也同样分为对照B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B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B2组)40例.检测所有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 与对照A和B组比较,观察A1和B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FDP、D-D二聚体、PLT均无显著差异,观察A2和B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PLT无显著差异,Fbg降低、FDP明显升高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存有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D-D二聚体和FDP三者结合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为敏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数目及凝血功能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比较92例重症肺炎患儿与70例非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数目(PLT)以及凝血功能组合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胛)、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组与非重症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r和DDI升高,FIB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检测肺炎患儿凝血功能可尽早判定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高凝状态持续监测的意义及亚低温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分为常温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脑室外引流颅内压(ICP)监测术并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常温治疗组患者给予36.5~37.5℃的常温治疗,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给予32.5~34.5℃的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h、12h、24h、48h、72h的静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结果常温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2h 内PT、APTT、TT 呈缩短趋势,之后逐渐延长,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24h内PT、APTT、TT 呈延长趋势,之后趋于平稳。结论持续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亚低温治疗重型颅创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重型颅创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郭先锋  时雨  苏爱芳  张会永 《安徽医药》2015,36(10):1216-121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新生儿普通肺炎97例、重症肺炎43例及健康新生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组患儿,按照外周血PCT水平分为PCT<2.00 ng/mL组和PCT≥2.00 ng/mL组。对全部新生儿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小板 (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TT 、PT、APTT延长(P<0.05),PCT、DD、FIB水平升高(P<0.05),AT-Ⅲ和PLT水平降低(P<0.05)。 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PCT、AT-Ⅲ和PLT水平降低(P<0.05),DD、FIB水平升高(P<0.05),两组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T<2.00 ng/mL组比较,PCT≥2.00 ng/mL组的患儿DIC的发生率高(32.0% vs 11.1%),ATⅢ活性降低,PLT水平降低,而DD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妊高征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度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非孕妇女3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30例和妊高征患者68例(其中轻度22倒、中度25例、重度21例)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与正常非孕妇女纽比,正常晚期妊娠组和妊高征组的PT、APTT缩短(P〈0.05),Fbg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晚期妊娠组相比,中、重度妊高征组PT、APTT均有明显缩短(P〈0.05),Fbg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组处于血栓前状态。进行孕妇产前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对妊南征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病人凝血指标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凝固法测定44例恶性肿瘤患者及3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恶性肿瘤组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ib结果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监测Fib对预防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 收集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其中包括4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7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4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5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样及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行PLT、MPV、PT、TT、APTT、FIB、D-D、AT-Ⅲ测定.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T、APTT、FIB下降(P<0.05);TT增加(P< 0.05).②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LT、PT、APTT、AT-Ⅲ、FIB降低(P<0.05或P<0.01),TT、D-D、MPV升高(P<0.05或P<0.01).③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0.01),PLT、PT、APTT、AT-Ⅲ、FIB明显降低(P<0.01),TT、D-D、MPV明显升高(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呈病理性高凝状态,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中AT-Ⅲ、TT变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抗凝血酶III(AT-III)、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其血浆中AT-Ⅲ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TT指标明显比健康对照组延长(P<0.01)。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AT-Ⅲ、TT,可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凝血活化状态与血栓形成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的疗效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住的87例婴儿重症肺炎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连用2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发热、咳嗽、肺部啰音、胸片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重症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讨论临床面对重症肺炎患儿时应用丙种蛋白球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内收治的103例重症肺炎患儿分为A、B两组,给予A组52例患儿实施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B组51例患儿实施3-4d的静脉丙种球蛋白滴注治疗。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后,A、B两组患者在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哆音、并发症控制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时间方面比较,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B组患者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的A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面对重症肺炎患儿时给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后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明显缩短治疗的时间,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 NS)伴高凝状态患者的影响,为NS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7例伴高凝状态的N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应用泼尼松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检查两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浆中抗凝蛋白(蛋白C与蛋白S)活性。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PT、APTT、TT明显延长( P<0.05),FIB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临床治疗NS多加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能促进NS病情恢复,减轻NS患者的高凝状态,且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可作为治疗NS的有效药物,具有广泛的医学用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患者9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全麻组(GA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6h(T1)、术后24h(T2)采静脉血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三组组内比较PT、TT值T1、T2较麻醉前延长(P〈0.05);CSEA组、EA组组内比较APTT值T1、T2较麻醉前延长(P〈0.05),GA组组内比较APTT值各时点较麻醉前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EA组组内比较Fbg值T1、T2较麻醉前降低(P〈0.05);GA组组内比较Fbg值各时点较麻醉前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项指标麻醉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CSEA组、EA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预防患者下肢手术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减少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腰硬联合麻醉是下肢骨关节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