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胸入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患者,术前行闭式胸腔引流,常规四联抗痨治疗2周以上;均应用经胸的手术入路,前路清除病灶、一期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其中4例(合并椎旁脓肿穿破纵隔胸膜)急性脓胸患者加行脓胸病灶清除术,5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加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其中1例用带蒂肋肌瓣胸腔内移植术;术后继续抗痨12~18个月.结果 伤口全部一期愈合,结核性脓胸均治愈,随访1.5~3年,结核病灶无复发,植骨块5~7个月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移位和断裂.结论 经胸入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结核性脓胸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632-634
目的探讨一期经肋横突与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T10以上的胸椎结核采取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肋横突与关节突入路清除胸椎结核病灶椎间植骨融合。术前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术后卧床休息6~12周,持续使用抗结核药物12~18个月。对术前、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及椎体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28~48个月,结核均治愈;植骨块无滑移,植骨术后5~8个月骨性融合,椎体后突畸形矫正及维持矫正效果满意,11例有脊髓神经症状者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患者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Cobb角与术前比较显著减小(P<0.05)。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肋横突与关节突入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方法安全、疗效明显,脊髓减压充分和结核病灶清除彻底,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和维持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节段胸椎结核经胸腔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胸腔入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23例,一期行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2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4~44个月,平均26个月.23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窦道形成;神经压迫症状得到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8°.术后平均5个月X线片示病变椎体间骨性融合,术后1.5年X线片复查椎体高度未丢失;无椎体结核复发患者.结论 一期经胸入路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具有病变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局部损伤小的优点,术中植骨及固定好,后期椎体间融合率高,病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6例,其中T2~32例,T3~42例,T4~53例,T5~65例,T7~810例,T8~96例,T9~104例,T11~124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1例,D级10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11.25~48.32°,平均35.34°。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27.63°,平均16.20°,随访1年未见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期完全清除结核病灶,脊髓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评价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指征?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1例活动性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长节段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前路行脓肿清除?部分或全部切除病椎术,术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获得平均11.2个月(9~18个月)随访?术后9个月所有患者的结核病灶均治愈?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B级者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3.6°~17.9°,平均8.2°?术后1例前外侧皮肤切口延迟愈合(术后3周),所有病例均未见结核复发及内固定物松动征象?结论:选择合适指征的患者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具有恢复快?可早期活动?矫正后凸畸形等优点,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自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16例胸椎结核晚发截瘫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其中完全性截瘫严重后凸畸形7例,不完全性截瘫后凸畸形9例,均获得了尽早施行康复训练,改善功能及生活自理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2010 年5月至2014 年5 月,采用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椎结核患者39 例,男23 例,女16 例;  相似文献   

8.
吕军  张喆  吴健 《浙江医学》2008,30(7):712-714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脊柱结核中又以胸腰椎结核多见。结核病患者大多来自边远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就诊较晚,因此许多患者就诊时已伴有神经症状和脊柱后凸畸形。对于这类患者必须进行神经组织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手术方法有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按前路减压、后路固窄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的结果。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为 5 0°(30°~ 70°) ,外观呈明显角状后凸畸形 ;术后近期平均为 2 5°(2 0°~ 4 0°) ,术后随访 1~ 7年 (平均 3.2年 ) ,后凸角平均为 2 5°(15°~ 4 5°)。手术耗时 15 0~ 2 0 0min ,平均 180min ,失血量 2 5 0~ 4 0 0ml(平均 35 0ml) :2 0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 1~ 2级 ,3例尿潴留患儿于术后 3~ 6个月恢复排尿功能 ,5例肋间神经痛患儿 3例疼痛消失 ,2例疼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例于术后 2~ 4年出现椎板下钢丝断裂。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115例,其中经肋横突切除行病灶清除植骨术73例(A组),经胸腔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钛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42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植骨融合、脊髓神经恢复、畸形矫正情况和治愈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5~3a(平均2a),A组与B组相比,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情况和治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70例有脊髓神经损害的病人,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经胸腔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经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术相比,术野宽敞,利于操作,易于结扎止血,彻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压迫,可较好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减少结核复发.但开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范围有限,而且内固定材料较贵,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术适用于全胸椎结核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膜外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Ventrofix单棒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11月至2004年5月采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胸椎结核12例,发病部位T4~T9,均为相邻二椎体受累,病程10~22个月,平均14.1月,脊柱后凸角14°~32°。,平均24.4。术前常规应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2~4周.纠正贫血。术后持续四联抗痨治疗,链霉素应用3个月后停药,共持续用药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5~3、5h,平均2.8h。手术失血量300~550ml,平均380ml。随诊1.5~5年,平均3.2年,所有病例均治愈,脊椎后凸角平均矫正至8.5°。结论经胸膜外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单棒Ventrofix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胸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接受经胸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4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脊柱稳定情况及植骨成活率。结果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2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5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有21例获得1级以上的恢复。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8个月,脊柱畸形被矫正,术后平均Cobb角12°,平均矫正13°。无病灶复发,未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60例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经胸一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具有暴露充分、手术野清楚、病灶清除减压彻底、脊髓损伤少、复发率低、后凸畸形矫正满意、能有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经临床反复验证安全有效,是治疗胸椎结核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胸椎椎弓根外缘外倾角及上倾角在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T1~T12椎弓根外侧缘横突上方至椎体前下1/3于水平面及矢状面投影上的角度。结果T1~T7外倾角及上倾角逐渐减小,T7~T12又逐渐增大。结论T1~T12行后凸成形术时,T5~T8可经椎弓根外入路,T1~T4、T9~T12既可经椎弓根又可经椎弓根外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胸椎和腰椎结核及三种手术入路,确定脊柱结核手术的入路选择。方法:收集54例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和椎体高度的重建等数据作为评估指标。组间均数的差别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大于前路组(P0.05)。结论:前路手术适合椎体破坏严重伴塌陷,有待重建椎体高度的脊柱结核。前后联合入路因其较长的手术时间不适合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但较长的手术时间并没有明显增加腰椎结核的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5.
倪建光 《吉林医学》2012,33(25):5492-5493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与椎弓根外侧螺钉固定治疗胸椎骨折的比较效果。方法:分析胸椎骨折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胸椎椎弓根螺钉组30例和椎弓根外侧螺钉组30例。结果:椎弓根外侧螺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螺钉松脱、肋间神经痛等方面均低于胸椎椎弓根螺钉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弓根外侧螺钉组治疗胸椎骨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发病率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绝大部分脊柱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但常出现迟发性神经损伤和后凸畸形.我科2002年6月~2006年12月对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通宇  覃家永  陆耀宇 《重庆医学》2018,(12):1681-1684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方案下胸椎结核成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192例行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分为A组(单纯后路,n=67)、B组(单纯前路,n=59)、C组(前后联合入路,n=66).比较3组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C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的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角度高于A组和C组,矫正度数、矫正率则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与传统单纯前路、前后路联合术式相比,经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的矫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纳入手术标准的12例腰椎非特异性感染采取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自体骨移植.术后持续使用抗生素治疗6~12周,直至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常2~4周后停用抗生素.对病人门诊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ESR及CRP进行对比.结果:术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12例病人切口均甲级愈合,无窦道、瘘管形成及感染复发.随访18~30个月,术后5~7个月植骨均骨性融合,无椎体明显塌陷及假关节形成.病人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CRP水平较门诊治疗时均降低(P<0.05~P<0.01),而病人术后1、2和3个月的ESR水平均较门诊治疗时及术前降低(P<0.01).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自体骨移植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效果明显,内固定避开感染病灶,减少潜在感染复发风险,促进病情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 方法:自1994年3月到2005年3月应用徒手法螺钉植入技术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畸形183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10例,成人脊柱侧凸3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8例,马方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7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及随访期脊柱侧凸Cobb角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矫形率,并统计分析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本组病例畸形矫正率为72%,矫形效果与文献报道的钩棒系统比较有一定的优势;本组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中椎弓根爆裂1.5%,术后感染3.8%,肺部并发症1.6%,一过性神经损害0.5%,失血性休克1%);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6%(迟发感染0.5%,内固定松动断裂1%,矫形显著丢失或畸形加重1.6%,一过性神经损害0.5%)。与文献报道的钩棒系统比较,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矫形丢失不显著、永久性损害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治疗各种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发生率低,熟练掌握椎弓根螺钉技术并熟悉椎弓根及其邻近组织的解剖,同时进行术中脊髓功能监护,能有效地防治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侧卧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对于腰骶段结核治疗的独特优势.方法 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对15例腰骶段结核患者采用侧卧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病灶彻底清除重建术,其中男6例,女9例,平均48.9岁.病变累及:L3~4,5例,L4~5,5例,L5S1,2例,累及L4,1例,累及L5,2例;15例患者中有14例病变累及椎管且7例临床上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术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为右侧卧位,其余4例采用左侧卧位.15例患者手术时间230~38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1100~3000ml,平均1720 ml.复查影像学除有2例钛网轻度塌陷外,其余内植物无松动或移位.术前和术后腰骶段的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5)°比(31±5)°,P<0.05].Kirkaldy-Willis分级评价结果满意为13例.结论 侧卧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骶段结核可以达到病灶彻底清除,前后路协同,重建脊柱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因体位变换的二次消毒,缩短手术时间,无需二期手术.此入路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吸收了前路、后路和前后路二期手术入路各自的优点,而且弥补了它们的不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one-stage combined posterioanterior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osacral tuberculous spondylitis with the patients lying in a lateral posi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conducted for 15 patients with lumbosacral tuberculosis undergoing one-stage combined posterioanterior approaches for radical lesion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ll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evaluated by clinical and imaging studies. Results Operative posture: 11 cases for right side and 4 cases for left side. The mean operative duration was 280 min ( range :230 - 380 min) and the mean estimated volume of blood loss 1720 ml (range: 1100 -3000 ml). Imaging results: No recurrence of tuberculose focus was found until the last follow-up. Upon image reviewing, it showed no loosening or displacement except for two cases of slightly collapsed titanium mes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lumbar lordosi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20 ± 5 ) ° vs ( 31 ± 5 ) °, P < 0. 05]. The Kirkaldy-Willis classification rating yielded satisfactory results for 13 cases.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lumbosacral tuberculosis undergoing one-stage combined posterioanterior approaches may achieve radical lesion resection, posterioanterior collab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t avoids a 2-stage operation, eliminates the need of changing a patient's body position with secondary sterilization and shortens the operative duration. Lumbosacral surgery for tuberculosis combines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anterior, posterior and combined posterioanterior approaches and yet makes up for their defici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