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肋胸骨的关系。结果 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cm,下缘长19.5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6.8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mm,长度为5.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 可设计以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临床利用带血供肌蒂锁骨瓣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锁骨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间的吻合。结果 :锁骨长 13 9± 0 .7cm ,最窄处矢状径为 1 2± 0 .4cm ;血供主要来源于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其次还通过附着于其上的肌肉获得营养 ;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也有分支到达锁骨。结论 :应用锁骨的血供特点和肌肉的附着特点 ,可设计带血管或肌蒂的半片锁骨骨 (膜 )瓣 ,转位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肱骨骨不连及行颈椎前路植骨。  相似文献   

3.
带血管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带血管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了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 ,并在标本上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恒定起源的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游离长度达 8cm以上 ,外径 1.4± 0 .3mm。 90 .0 %终支直接达锁骨 ,10 .0 %与颈横动脉 (肩胛上动脉 )锁骨支吻合间接达锁骨。结论 :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或行颈椎前方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修复锁骨中远端骨不连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40例成人颈部标本上,观察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形态,血供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 锁骨头无损伤可分离长度为8.1cm,其主要血供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孔突肌支,人肌点在该肌的肌前缘后1.7cm,距锁骨上缘6.8cm处结论 可设计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半片锁骨瓣移行行锁骨头中远端骨下连修复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胸大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和肌构筑特征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胸大肌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并观察测量人胸大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及肌构筑特征。结果 :1.胸大肌锁骨部和胸肋部各有单独的神经支配 ,胸肋部各肌齿均有细长的神经分支分布。 2 .胸大肌锁骨部肌重4 5 .9± 10 .8g ,肌长 18.5± 2 .1cm ,肌纤维长 10 .7± 1.4cm ,生理横切面积 4 .1± 1.1cm2 ;胸肋部上述指数分别为 2 2 0 .4± 4 4 .3g ,2 1.4± 1.6cm ,17.2± 2 .6cm ,12 .4± 3.1cm2 。结论 :1.胸大肌锁骨部和胸肋部两个肌亚部 ,可单独取材用于肌移植 ,也可按肌齿 (条 )取材。 2 .胸大肌胸肋部产生的肌力是锁骨部的 3倍 ,位移幅度是锁骨部的 1.6倍左右。  相似文献   

6.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二例起于锁骨、止于舌骨的异常肌,根据起止点,命名为锁骨舌骨肌。锁骨舌骨肌是颈部较少见的变异肌,国内朱钦报告二例(1964),包新民报告一例(1965)。为积累国人资料,将此二例解剖所见报告如下:例一,成尸男性。变异肌起于左锁骨内1/3上面,距左胸锁关节2.50cm,起点都宽1.90cm,厚0.17cm。该肌从左胸乳突肌锁骨头深面斜向内上方,覆盖胸骨甲状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一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的胸大肌异常并胸小肌缺如,此变异情况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尸体标本身长1.70m,发育正常,胸部未见手术疤痕.依此剥离前胸皮肤及浅、深筋膜后,见其左侧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柄及第1-2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整块胸大肌呈长条形,内侧缘胸骨柄部起点长7.0cm,外侧缘(从锁骨起点外侧缘至止点)长13.5cm,上缘锁骨部起点长9.9cm,下缘肌纤维先水平向外侧,继而折向外下斜行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水平部长11.2cm,斜行部长1.2cm.右侧胸大肌正常.双侧胸大肌血管、神经未见异常.将双侧胸大肌均沿起点切断,向外侧翻开,见右侧有一呈三角形的胸小肌,左侧未见胸前壁起自第3-5肋的肌束,亦未见有止于肩胛骨的肌束,可以断定左侧胸小肌缺如.  相似文献   

8.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实践证明,带蒂肌骨瓣转位植入是骨修复效果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尤其是邻近肌蒂骨瓣转位植入,操作简便,移位距离短,对解剖干扰小,骨瓣血运充分,骨愈合率高。经过对大粗隆解剖分析,作者设计了前1/2大粗隆肌骨瓣转位植入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坏死新术式,经临床应用,均获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应用解剖 大粗隆的血液供应是来源于旋骨内侧动脉的后上动脉分支。该分支可游离性强。大粗隆的肌附着有臀中肌、臀小肌和梨状肌,这些肌肉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颈椎前路手术在多间隙减压植骨术的方法,通过40侧尸体解剖,对胸锁乳突肌及锁骨进行了观察,发现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的半片锁骨瓣具备转移条件,临床成功地为32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实施了这种方法,均获成功,随访1~3年,植骨处均愈合,效果满意。本法有植骨具有融合快,简化手术,供区无后遗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人胸锁乳突肌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胸锁乳突肌各亚部的构筑特征,并对该肌的神经入肌点进行定位,为胸锁乳突肌移植的取材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①用14侧胸锁乳突肌进行肌构筑学研究.②用50侧胸锁乳突肌进行大体解剖测量并对其中40侧的神经入肌点进行定位研究.结果①胸骨头亚部肌重20.5±6.67g、肌长19.63±2.62cm、生理横切面积1.81±0.73cm2,锁骨头浅亚部肌重7.09±2.66g、肌长16.48±2.33cm、生理横切面积0.59±0.25cm2,锁骨头深亚部肌重7.62±2.71g、肌长14.43±1.82cm、生理横切面积0.77±0.38cm2.②神经入胸锁乳突肌有两种形式,一是穿锁骨头深亚部入肌,占35%,入肌点距乳突尖4.03±0.38cm;一是在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入肌,占65%,入肌点距乳突尖4.42±0.31cm.结论①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40倍与1.33倍,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②胸锁乳突肌的神经入肌点约在锁骨头深亚部深面中、上1/3交界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锁骨不愈合的临床特点,评价带血管蒂的骨瓣转移植骨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5例锁骨骨不连伴骨缺损的病人,分别采用3种手术方法,17例无明显骨缺损的骨不连患者采用髓内植骨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5例骨缺损〈1.5cm的患者采用自体骨植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3例骨缺损≥1.5cm的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的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肩胛冈骨膜瓣转移植骨内固定术。结果:25例随访1.5~2年,平均1.6年,均获得良好的愈合。结论:对各种复杂锁骨骨不连患者应按照骨缺损的长度及血供是否良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胸肩前区的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该动脉发出三角肌支、胸肌支和锁骨支,均有分支至胸大肌。其中94%的三角肌支发出一个外径平均1.22mm的皮支—胸肩峰皮支,分布于三角肌前部、锁骨下窝和胸大肌上部的皮区,面积平均80.63cm~2,以胸肩峰动脉或其三角肌支为蒂,可设计一个含胸肩峰皮支轴型皮瓣的扩展型胸大肌肌皮瓣。  相似文献   

13.
杨国庆  陈文弦 《河北医学》2003,9(6):481-483
目的 :研究胸大肌肌蒂胸骨膜修复气管成骨情况。方法 :选用 15只兔 ,左侧带胸大肌蒂的胸骨膜修复颈段气管下部 0 .4cm× 0 .6cm全层气管壁缺损。右侧游离胸骨膜修复颈段气管上部相同大小气管壁的缺损 ,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 2、4、8、12、2 4周处死动物。光镜观察移植物成骨情况。结果 :实验组 ,术后 12周移植部再生出成熟软骨团块 ,2 4周形成骨质填充于气管缺损区。对照组 ,2 4周仅有小岛状新生软骨。两组成骨厚度和长度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带胸大肌蒂的胸骨膜修复气道能再生出新的骨质 ,可用于自体移植喉气管重建  相似文献   

14.
用带胸锁乳突肌蒂的锁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5例,获得满意效果。文章讨论了有关解剖、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认为该方法不吻合血管,不需特殊设备,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是一种修复下颌骨缺损,特别是体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肺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生儿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腹横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1)腹横肌肌性部厚度平均为(0.98&;#177;0.22)mm,与腱膜部移行处的长度平均为(1 0.3521.78)cm,平脐高度的宽度平均为(4.88&;#177;1.05)cm,腱膜部平均宽度(2.62&;#177;0.51)cm。2)腹横肌血供为多源性,由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旋髂深动脉升支供血,位置恒定。结论:设计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肺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双侧双胸骨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骨肌 (M .sternalis)出现率低 ,单侧多于双侧 ,男性多于女性。为了积累国人胸骨肌资料 ,现将尸解时发现的 1例报道如下。男尸 ,约 45岁 ,身高 1 58cm。尸解中 ,见胸骨两侧胸大肌浅面有 4块呈“八”字形排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扁肌即胸骨肌。为描述方便 ,将近中线一块简称为内侧肌 ,远离中线一块称外侧肌。( 1 )右内侧肌起自第 5肋软骨高度 ,胸大肌表面 ,行向上内止于胸锁骨端之间。肌腹长1 2 .0cm ,止点肌腱长 3 .5cm ,全肌长 1 5.5cm。起点肌腹宽 3 .5cm ,止点肌腱宽 0 .9cm。( 2 )右外侧肌起于第 6肋高度 ,胸大肌表面行向上内止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部位病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深层的肌间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1例进行摹拟手术。结果 该肌间隙行走的血管主要由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一阔筋膜张肌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cm。结论 以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可用于修复股骨颈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锁骨半片骨瓣截取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经防腐固定的成人锁骨左右配对14根,应用抗扭转实验测试完整锁骨的刚度。结果:切取半片骨瓣后锁骨的刚度显下降,切取4.5cm半片短骨瓣与切取8.5cm半片长骨瓣后两刚度、强度差异不显。结论:锁骨作为供骨在保证肩锁、胸锁关节完整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切取半片骨瓣以满足植骨所需长度。  相似文献   

19.
胸大肌上半部翻转移位代三角肌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应用胸大肌上半部翻转移位法重建三角肌功能,效果满意。胸大肌上下两部各有独立的止腱及血管神经系统,手术时保留血管神经蒂,将胸大肌上半部肌肉起止点完全游离,并向外翻转移位,一端固定于锁骨外端、肩峰和肩胛角,另一端固定于肱骨三角肌粗隆。由于移位后肌肉酷似三角肌,增加了力臂,术后效果明显优于斜方肌  相似文献   

20.
带蒂缝匠肌肌骨瓣 手术方法: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仰卧位,垫高患侧臀部。采用Smith-Petersen切口,依次切开各层,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将股外侧皮神经游离后加以保护,切开关节囊并将增厚的滑膜组织切除,显露股骨颈部。在髂前上棘处用骨凿取一骨瓣,再在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凿与骨瓣大小的3.0cm×2.0cm×1.5cm带有缝匠肌和血管的骨槽,刮除股骨头内死骨及硬化骨,到达距股骨头软骨面0.5~1.0cm为止,填入部分松质骨碎块,将已游离带蒂的骨块移植于骨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