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一种获得性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一些AA的病例是继发于理化致病因子的接触,但大部分的病例是特发性的。随着研究的深入,AA免疫学机制的异常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而大部分的病例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也提示免疫异常为AA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γ射线照射小鼠后输注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成功诱导出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其发生率96.67%,发生时间稳定,实验重复性好,推迟了死亡的时间,为开展再生障碍性贫血机制研究和观察药物作用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实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4.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免疫抑制治疗对大多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较好的事实,有力地提示此类患者机体内存在免疫紊乱情况。体外研究发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活化的T细胞能分泌IFN-γ和TNF,它们可通过激活Fas抗原介导CD34~ 造血干细胞的凋亡机制来抑制造血。T细胞克隆性分析研究证实,在此类患者中存在自体CD34~ 细胞反应性,自身MHC限制性的T细胞克隆。虽然对部分化学制剂和病毒如何造成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导致造血衰竭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认为,免疫介导的造血破坏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最重要的机制。主要依据是(AA)病人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AA)患者的T淋巴细胞及血中高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抑制正常的造血,骨髓中T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在造血残留区浸润,扩增,浸润的T淋巴细胞是被激活的,克隆性的。从未输血环孢菌素A依赖型(AA)病人骨髓中分离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已经找到直接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引人瞩目,尤其对T淋巴细胞、某些体液因子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择其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介绍。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最重要的机制。主要依据是(AA)病人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AA)患者的T淋巴细胞及血中高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抑制正常的造血,骨髓中T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在造血残留区浸润、扩增,浸润的T淋巴细胞是被激活的、克隆性的。从未输血环孢菌素A依赖型(AA)病人骨髓中分离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已经找到直接攻击CD34~+细胞的证据。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有可能揭示免疫机制的启动、分子识别、淋巴细胞增殖及效应等过程。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免疫功能紊乱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的研究已证明,外周轿及骨髓T细胞细胞克隆性增生或淋巴细胞亚群和功能异常,多种与造血有关的正负调控因子分泌异常,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以及由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在AA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转归中起重要作用,AA易感性与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LA)的关系也倍受重视。本文就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杨晨芸  贺今  李芳邻  王秀英  武献峰 《新医学》2010,41(11):752-754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联合司坦唑醇(康力龙)、造血生长因子(HGF)治疗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BPAA)的疗效,并同非职业因素所致的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AA)进行比较.方法: BPAA组患者(19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治疗,以20例接受相同治疗的PAA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接受4~6个月的治疗后,采用Camitta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BPAA组和PAA组患者达到缓解(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住院日分别为(26.84±1.62)d、(38.42±2.99)d,BPAA组短于PAA组(P<0.05).BPAA组完全缓解率74%(14/19),部分缓解率26%(5/19);PAA组完全缓解率45%(9/20),部分缓解率55%(1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BPAA组出现恶心、腹泻4例,出现皮疹、高血压各2例;PAA组肝功能轻度异常2例,出现消化道症状、皮疹各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需将环孢素减量或停药.结论: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治疗BPAA患者疗效较好,其疗效与非职业因素所致PAA相似,提示其可成为BPAA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适用于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动物模型以及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对X射线联合淋巴细胞注射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优化.AA组:富集C57BL/6J小鼠的脾脏泛T细胞,按细胞数5×106/只...  相似文献   

12.
复方皂矾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皂矾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纳入研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用康力龙加复方皂矾丸和用康力龙和再障生血片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5例,缓解9例,明显进步11例,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复方皂矾丸加康力龙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好,复方皂矾丸本身无明显毒副作用,是目前治疗再障值得推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52例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淋巴细胞免疫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评价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AA)发病时淋巴细胞免疫异常的特点,以探讨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发病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型、Th1/Th2和Tc1/Tc2水平,以及CD25^+及CD4^+CD25^+T细胞的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表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组40例,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AA)组12例。SAA组和MAA组患者的CD3^+CD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MAA组CD3^+和CD3^+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SAA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SAA组和MAA组CD3^-CD19^+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SAA组和MAA组CD3^-CD56^+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A组和MAA组Th1和Tc1水平明显增高(P〈0.05),Th1/Th2和Tc1/Tc2比值也明显增高(P〈0.05);SAA组伴Th2增高;SAA组Th1和Tc1水平、Th1/Th2和Tc1/Tc2比值明显高于MAA组(P〈0.05).SAA组、MAA组CD25^+T细胞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SAA组、MAA组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和CD4^+CD25^+/CD4^+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时淋巴细胞免疫异常,Th1/Th2、Tc1/Tc2极化平衡向Th1、Tc1偏移,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以及CD25^+T细胞表达增高,均提示淋巴细胞免疫异常在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组不同剂量的兔源抗胸腺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菌素A(Cs 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接受r-ATG联合Cs A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的儿童SAA 95例,其中55例的r-ATG治疗剂量为2.5 mg/(kg·d),连用5 d(Ⅰ组),另40例r-ATG治疗剂量为3.5 mg/(kg·d),连用5 d(Ⅱ组)。95例患儿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1-16岁。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3、6、9、12个月评估并比较两组间治疗有效率,观察早期不良反应、早期死亡、远期克隆性疾病及复发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后第3、6个月,Ⅱ组的治疗反应率稍高于Ⅰ组(50%vs 32.1%,P=0.08;65%vs 45.3%,P=0.059);第9、12个月,Ⅱ组和Ⅰ组的治疗反应率无明显差异(70.0%vs 71.1%,P=0.904;82.5%vs 80.8%,P=0.832);第12个月,Ⅱ组完全反应率稍高于Ⅰ组(40.0%vs 23.1%,P=0.08);第3、6、9个月两组的完全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病、近期感染及早期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Ⅰ组39例已随访至2年以上,有3例复发,1例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死亡。对Ⅱ组15例随访至2年以上,未出现复发、死亡及多克隆性疾病病例。结论:r-ATG联合Cs A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安全治疗方法。r-ATG 3.5 mg(kg·d)方案6个月内疗效优于2.5 mg/(kg·d)方案,但两组最终疗效相当,且近期不良反应和早期死亡率未增加。对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生存率需进一步探讨比较,以便为临床选择合适的r-ATG剂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国产环孢菌素A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国产环孢菌素A (CsA)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重型再障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初步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 -M)检测结果与再障发病及疗效的关系。方法 :以国产CsA联合雄激素 (11例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治疗再障 4 1例 ,与以雄激素联合中药治疗的对照组再障 2 5例比较疗效 ,并随访远期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CsA组为 6 3 4 % ,优于对照组 36 0 % (P <0 0 5 ) ;对重型再障的有效率CsA组为 6 0 0 %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0 5 ) ;CsA组中血清HBV -M阳性的重型再障加用大剂量丙球可提高疗效 ;CsA组治疗有效者过早停药较易复发。结论 :国产CsA为主的联合方案是治疗再障较为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 ,有效者不宜过早停药  相似文献   

16.
低剂量照射增强白血病化疗的疗效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增强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而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本研究探讨了低剂量照射增强Ara-C抗白血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实验用小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模型(L615)进行,先确定低剂量全身照射与小剂量Ara-C最佳联合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该方案对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并从骨髓病理形态学的动态观察、残留白血病细胞检测、骨髓基质细胞GM-CSF表达(免疫酶标法)、骨髓条件培养上清液GM-CSF水平(微孔滤膜免疫金银染色法)等探讨其疗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小鼠于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第4天给予300cGy全身照射后,间隔1,2或3天连续有天给予30mg/kg Ara-C,有58%-72%的动物存活>30天,其中17%的小鼠获得治愈,30天内因白血病死亡小鼠的存活时间也比单纯照射和单纯Ara-C组明显延长(P<0.05)。该治疗方案对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有一过性减少,但恢复较快。骨髓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300cGy照射后小鼠骨髓轻度抑制,血窦扩张充血;骨髓基质细胞GM-CSF表达高于正常;骨髓细胞条件培养液的GM-CSF水平也高于正常。由此可见,低剂量照射与小剂量Ara-C联合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低剂量照射增加骨髓血窦的通透性,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使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因而增加其对化疗敏感性有关。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低毒高效治疗白血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穿孔素(perforin)基因PRF1突变是否为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发病的遗传易感性基础。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31例SAA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PRF1外显子2(exon2)及外显子3(exon3);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与GenBank报道序列核对寻找突变位点;发现突变序列克隆入M13噬菌体载体中,对所得2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SAA患者,发现了2处基因突变即822位C>T纯合子突变(无义突变)及907位G>A杂合子突变(Met303Val);rs88582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布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穿孔素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SAA患者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非体外去T细胞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我院于2010年10月-2013年3月对2例SAA/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患儿进行了非体外去T淋巴细胞的父亲2个HLA位点不合的HSCT。2例在病程4个月内用环孢素A(Cs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无效,有活动或重症感染,输血依赖,无HLA全合的同胞供者或非血缘供者。移植前预处理用福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y)+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和骨髓(BM)。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用CsA+骁悉(MMF)+短程甲氨蝶呤(MTX)。结果2例患儿均达到100%供者植入,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2 d、18 d,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7 d、26 d。2例均出现I度急性GVHD(aGVHD),1例发展为可控制的局限性慢性GVHD(cGVHD)。2年随访期间,2例患儿保持稳定的100%供者植入并有免疫功能的重建。结论:小数量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在没有同胞HLA全合供者或非血缘HLA全合供者时,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儿童SAA是适宜的选择,总体生存率(OS)的提高还有待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MVD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VD都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VD值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VD与血管简单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4,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缺陷可能导致或加重骨髓造血障碍。  相似文献   

20.
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IL-3和IL-3受体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目的是为再生障碍性的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建立了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植物血凝素 (PHA)刺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3,以点杂交法对其靶细胞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用植物血凝素 (PHA)刺激的再生障碍性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3含量高于正常对照 ,二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其靶细胞IL 3受体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结论 :IL 3靶细胞的IL 3受体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