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术中超声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术中超声已成为肝脏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检测潜藏的病变方面,术中超声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具有术前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术中超声亦可对多种手术操作予以实时指导和辅助。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对术中超声的发生发展,在肝肿瘤、肝移植及肝脏外科其它领域的应用和对肝脏外科的影响做一综述。术中超声具有快速、安全、精确及功用多的特点,其对建立正确的术中决策和改进手术方式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青萍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3):142-143
介入性超声在肝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430030)张青萍介入性超声是介入性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优点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肝脏活体组织学检查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肝脏疾病超声引导自动活检主要适应... 相似文献
3.
4.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7,6(5):324-326
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和新型超声造影剂的面市,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超声(LUS)可弥补腹腔镜手术的缺陷,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利用LUS可对肝脏恶性肿瘤进行准确地临床分期,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和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术,LUS引导的射频消融为肝癌晚期患者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治疗手段。带有彩色多普勒功能的探头可精准显示肝中静脉位置及走行,以此为标准的半肝切除术更加精准,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随着3DLUS的出现及发展,术中3D超声\"实时导航\"给术者提供了更多的手术相关信息。本文就LUS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声像特征及其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03例142个病灶进行团注法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声像特征.结果 本组病灶按始增方式分为5型,峰值声像分为4型,造影剂灌注方式分为7型.不同病灶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不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0%,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x2=47.430,P<0.05).结论 病灶特征性的始增和造影剂灌注方式在鉴别诊断方面有很大帮助,峰值声像意义则不大.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增强CT相比可显著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科引流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近十年来收治各类肝脏外科手术病例97例,其中肝癌57例,肝外伤破裂26例,肝血管瘤5例,结肠癌肝转移7例,巨大肝囊肿2例。术中常规于膈下、肝下和(/或)盆腔放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或橡皮引流管,术后经引流管观察有无出血、胆漏、感染等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大出血3例,经再次手术后止血2例,死亡1例;胆漏5例,4例引流1—4个月自愈,1例死于感染并全身衰竭;并发脱下感染3例,2例经局部冲洗、引流后治愈,1例再次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盆腔及肠腔间积液、积脓各1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外科引流在肝脏外科术后具有重要价值,对及时发现术后大出血、胆漏及预防膈下、肝下、肠腔及盆腔积液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超声造影剂概述
超声造影是指将与机体组织声学特性明显不同的物质——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注人体内,增强血流与组织回声对比,利用待查目标与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的差异来确定待查目标并进行定性诊断的一种超声检查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特征。方法对45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充填式增强或周边增强,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快速增强,在实质相开始消退;肝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增强;肝炎性假瘤(IPL)和肝硬化增生结节大多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可为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超声造影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超声造影(CEUS)在检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行CDU检查,对CDU疑肝血管血流异常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对其中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证实病例的CDU及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29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2例,肝动脉血栓闭塞3例(肝动脉血栓闭塞合并肝梗死2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另1例为肝门部血肿并肝动脉、门静脉受压狭窄。CDU显示25例狭窄均有血流参数异常,但不能判断狭窄部位及程度,3例血栓闭塞者,动脉血流均未显示,但不能肯定诊断;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肝动脉血栓闭塞,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与DSA或CTA/MRA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3,3)、90.9%(20/22)、100%(2/2)及100%(1/1)。结论CDU与超声造影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技术鉴别诊断患者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04例患者肝移植术前的158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33个硬化结节以门脉期整体等增强为主要特点;2个不典型增生结节表现为门脉期中央低增强、周围等增强;106个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灶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低或等增强,HCC低分化组较高分化组病灶内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时间比自身肝实质明显提前(P〈0.05);6个卫星病灶表现为三期低增强;3个肝脓肿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及门脉期周边厚环状高增强;8个血管瘤病灶表现为三期整体或结节状向心性高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为肝移植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Ӱ�Ը�������������ϵ��о�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评价灰阶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效能。方法2004年3~8月对114例肝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SonoVue后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依据肿瘤的影像增强特征作出定性诊断,结果与病理或临床确诊标准对照,用诊断性试验评价超声造影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定性诊断肝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肝细胞癌90%(61/68)、93%(43/46)和95%(61/64);肝内胆管癌为80%(4/5)、98%(97/99)和67%(4/6);肝转移瘤为86%(12/14)、100%(90/90)和100%(12/12);肝血管瘤为93%(25/27)、99%(86/87)和96%(25/26)。结论超声造影为临床定性诊断肝脏肿瘤提供了一种准确而简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前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众多,快速、简便、无创、准确地评估供肝质量,对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尚没有统一的供肝质量评估标准,大多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包括供者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可在肝移植术前评估供肝质量及预测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肝移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评估供肝血管变异、供肝实质微循环灌注、供肝脂肪变性程度、供肝纤维化程度、供肝体积与质量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进展,为临床供肝质量评估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造影在外周带区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以及病灶造影增强模式.用Q-LAB软件对病灶及其周围组织造影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6例外周型前列腺癌患者,常规灰阶超声低回声结节42例,高回声结节8例,混合回声结节6例;彩色血流异常丰富38例。前列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以快速高增强为主,45例前列腺癌表现为高增强,8例前列腺癌表现为等增强,3例表现为低增强,同时16例增强病灶内存在无增强区。结论经直肠超声造影检查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孕囊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SP)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剖宫产术后常规彩超检查怀疑孕囊型CSP的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分析孕囊型CSP的彩超及超声造影特点,并评价经腹彩超、经阴道彩超、超声造影3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孕囊型CSP在超声造影中表现为病灶与子宫肌层同步增强,呈环形强化,并可在增强早期显示病灶的血供来自于瘢痕处。超声造影检查与手术确诊比较,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达到100.0%,显著高于经腹彩超(72.7%)及经阴道彩超方法(87.5%)(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明确显示孕囊型CSP病灶的血供情况,能显著提高孕囊型CSP的诊断率,并为临床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ic artery occlus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One hundred and fifty-two liver transplantations in 142 adult subjects, comprising 80 male patients and 62 female patients, were studied. After surgery, liver circulation was routinely assessed by conventional Doppler ultrasound (US). Wherever the examiners were not confident about the state of the circulation, CEUS was performed with one or more doses of a sulfur hexafluoride (SF-6)-containing second-generation contrast agent intravenously. Clinical follow up including repeat Doppler US,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 or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of the liver vasculature were used as reference standards. During the first month after transplantation, Doppler US was inconclusive with regard to patency of the hepatic artery (HA) circulation in 20 (13 %) of 152 transplantations. CEUS was performed in these patients, and detected six cases of HA thrombosis (HAT) in five transplants. CEUS correctly ruled out HA occlusion in 15 transplants. All HA occlus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first 14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subset of transplantations examined with CEU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EUS were 100%. In approximately 13% of cases, conventional Doppler US did not provide sufficient visualization of the HA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se cases, correct diagnosis was achieved by supplementary CEU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