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切除术后反流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反流疾病的发病率及程度与手术创伤和重建方式有关,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有助于降低术后反流疾病的发病率及其程度。对于出现术后反流疾病的病人,合理地选择药物等治疗方法也能够减轻反流的症状及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急性加重期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方法对23例伴有胃食管反流的咳嗽变异型哮喘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24h食管pH监测,分析其反流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16例JamiesonpH总计分≥12.7分,诊断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变异型哮喘,并给予抗反流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其各项反流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食管反流是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一个主要病因,24h食管pH监测有助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短期抗反流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对这类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外科手段,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开展胃食管反流病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有10余年,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快速发展,在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特征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食管、贲门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及与吻合平面、胃镜下表现和吻合口狭窄的关系。结果108例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生率45.2%(108/239),主动脉弓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大于主动脉弓上反流症状发生率(70.7%vs.31.8%,P<0.01)。影响生活的反流症状(≥6分)发生率为25.5%,主动脉弓下吻合反流症状程度较主动脉弓上吻合重(43.9%vs.15.9%,P<0.01)。胃镜RE分级0 级、 级出现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41.7%(63/151)和50.0%(44/8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1,P=0.214),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RE分级无相关性(r=0.080,P=0.276)。在有症状的反流患者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37%(40/108),无症状的反流患者中未发现吻合口狭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62,P=0.000)。吻合口狭窄与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呈正相关(r=0.480,P=0.048)。结论食管胃吻合术后只有部分患者出现反流症状,主动脉弓下吻合反流症状多于主动脉弓上吻合,且程度较重。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与RE分级无关。吻合口狭窄与胃食管反流相关。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在肥胖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而代谢减重手术是重度肥胖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中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作为现阶段最流行的减重手术,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袖状胃手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争议较大,本文现总结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袖状胃手术对胃食管反流病影响的相关文献及袖状胃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临床上食管裂孔疝并不少见,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更是多见。但是此类疾病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施行外科治疗者还很少。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机制与食管下端括约肌缺陷、食管裂孔疝等有关,约25%~50%的GERD患者为慢性疾病过程,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以Nissen手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抗反流手术对治疗严重的GERD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和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两种常见疾病。近年来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项研究表明对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的患者进行抗反流治疗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及抗反流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8-01我科共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420例,其中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组96例(A组),胸内吻合组184例(B组),胃代食管经胸腔途径吻合组140例(C组),并对其3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比例C组B组A组(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后胃经纵隔行颈部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率,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次之。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出现,为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研究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不同位置的食管胃吻合口和时间因素对胃食管反流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3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病人进行24h食管pH监测、电子胃镜检查,其中食管胃弓上吻合组(A组)21例,弓下吻合组(B组)18例。结果 (1)A组DeMeester评分和反流性食管炎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2)随着时间的推移A组和B组DeMeester评分无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 不同位置的食管胃吻合口影响胃食管反流程度,食管胃吻合口位置越高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程度越轻。时间因素对胃食管反流程度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贲门癌术后近期24小时食管pH监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Zhang H  Li B  Wang Q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0):620-622
为了解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具体情况,探讨现行手术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评价体位改变对减少胃食管反流的效果,作者对30例贲门癌患者在术后13~18天进行了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显示:(1)贲门癌患者术后24小时食管pH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正常(P<0.01),但只有60%的患者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2)胸内吻合与腹内吻合、套入式吻合与围巾式吻合相比,监测结果无显著差别(P>0.05);(3)术后上身抬高30°仰卧的患者,监测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得出结论:(1)贲门癌患者术后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2)上身抬高可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流;(3)目前常用的一些手术吻合方法不能减少胃食管反流;(4)尽管某些患者没有反流的典型症状,胃食管反流仍存在。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肥胖是GER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在减重代谢手术中越来越普及, 并且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 但在治疗肥胖患者术后抗反流疗效方面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 LSG可能破坏抗反流屏障功能, 如His角功能改变、膈肌连续性的破坏以及术后食管裂孔疝增加。His角是胃食管连接处的重要抗反流屏障之一, 重建His角已被证实能有效缓解GERD症状, LSG联合His重建术有望成为有效预防肥胖术后GERD的措施。因此, 本文主要就减重手术预防GERD的研究做一综述, 旨在探讨肥胖患者术后GERD的有效治疗, 以改善患者GERD的症状以及其生活质量, 为GERD的外科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胸外科医师在食管疾病诊治中的决策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今.胸外科医师在食管疾病的诊治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原因为:(1)食管癌仍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基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仍有数量庞大的食管癌患者。(2)食管疾病涵盖面广,从良性的食管反流性疾病、运动失调到恶性的食管癌。胃食管反流患者寻求更好治疗的数量亦逐渐升高。因此,需要治疗干预的食管疾病患者总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外科治疗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仍然主要基于临床经验或参考国外指南。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 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多见,外科手术效果确切,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咽部)或肺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1]。GERD患者在全球分布较为广泛,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GERD发病率也呈迅速上升趋势,同时对GERD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与之相关。若GERD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轻则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重则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命,因此,对GERD合理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现对GERD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对186例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从服药注意事项、合理饮食结构、餐后体位、改善生活方式及定期复查随诊等相关内容做了详细周密的健康宣教.结果:186例患者中179例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遵守服药注意事项、合理饮食结构、餐后保持正确体位、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局部杓间黏膜充血、杓黏膜红斑减轻;溃疡面缩小或缓解,7饲未按上述医嘱及健康教育要求做的患者复查时症状未改善或有加重的趋势.结论: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通过非手术方式治愈疾病,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抗胃食管反流外科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去10年,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在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一是强有力抗泌酸药物的研制成功,提高了食管炎的治愈率,使许多病人免于手术;其二是近年抗反流手术并发症有所减少;其三是开展了腹腔镜抗反流手术。现就抗胃食管反流外科的进展综述如下。抗反流手术的选择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旋转包埋缝缩法和食管胃吻合包埋缝缩法在食管下端癌及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对分别采用食管胃吻合旋转包埋缝缩法和食管胃吻合包埋缝缩法(对照组)各25例术后1-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食管胃吻合旋转包埋缝缩法术后的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钡餐结果食管胃吻合旋转包埋缝缩法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H监测结果食管胃吻合旋转包埋缝缩法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食管胃吻合旋转包埋缝缩法能有效抗胃食管反流,术后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结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内蒙古包钢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80例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40例。A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B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压力、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评分(GERD-Q)、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2组患者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反流时间、次数,长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食管残余压平均值、下段括约肌压力、松弛率和无效吞咽率均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2组患者GLQI与GERD-Q评分均有所改善,且A组GLQI评分高于B组,GERD-Q评分低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抗反流,减轻术后吞咽困难具有明显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由于肥胖导致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肥胖病人易患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于肥胖病人的GERD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服用药物和抗反流手术效果有限,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实施减重手术。目前,减重手术中胃旁路术抗反流效果理想;而对于胃袖状切除术,尽管存在争议,但其仍可作为胃食管反流治疗选择之一;另外,也可尝试其他改良术式。减重手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须查明原因并积极治疗,必要时行修正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