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性内斜视水平肌止端的测量与后徙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水平肌止端的的位置与后徙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例共同性内斜视,斜视角40Δ-140Δ患者的内外直肌止端进行测量,主要行内直肌后徙并根据测量结果加大手术量可至原附着点后8mm。结果以角膜缘计手术量加大了内直肌后徙量,治愈率达94.8%。57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水平肌止端异常者28例(49.1%),主要是内直肌止端变异大,均为80Δ-140Δ大角度者。结论肌肉附着点位置与斜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内斜视中尤以内直肌为主,斜度越大,内直肌止端异常率越高,所以手术以角巩缘计手术量是内直肌后徙术的确切标准。 相似文献
2.
3.
4.
自1998~2001年,笔者采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35例,感觉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1998~2001年,笔者采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35例,感觉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 临床上矫正超过50Δ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 m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 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 m)斜视度为-52Δ~-120Δ,平均(-70.57±16.46)Δ;视近(33 cm)斜视度为-55Δ~-130Δ,平均(-75.65±16.14)Δ.左眼外直肌后徙8~15 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 mm,平均(11.28±1.62) rn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 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Δ ~-14Δ,平均(-3.45±4.20)Δ;视近斜视度为+4Δ~-14Δ,平均(-5.49±3.96)Δ,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一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 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在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时,肌止端后移、肌肉缝线悬吊的效果。方法对65例大角度外斜视在做外直肌徙后时,将肌肉缝线平行外直肌上下缘于肌止端后5 mm处巩膜浅层穿出,测量肌止点与拟行肌肉缝线结扎点后肌肉断端的距离是否与术前拟行后徙量相符,确定后结扎缝线。例如后徙量为11 mm,则肌肉缝线于肌止点后5 mm处巩膜穿出,悬吊量为6 mm时结扎缝线,形如吊床状。结果65例有1例残留5°外斜,其余64例均达到正常眼位。结论采用悬吊方法进行外直肌超常量徒后,既减少了眼外肌与眼球筋膜的大范围粘连及手术操作困难带来的巩膜意外损伤,又达到了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探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外肌止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术终、术后2周及术后1、3和6个月测量角膜缘至水平眼外肌... 相似文献
9.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例。所有病例外斜视度数均>40△。手术原则是尽量在2条肌肉上完成斜视度的矫正。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先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9.5mm),残余度数再行一眼内直肌缩短术。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首选视力较差的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12mm)加内直肌缩短(6~8mm),若矫正不足再行对侧眼外直肌后徙术。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行麻痹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12~13mm)加内直肌大量截除(10mm)。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外观良好,29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中,23例正位,6例欠矫;16例知觉性外斜视中13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3例麻痹性外斜视中,1例正位,2例欠矫。所有欠矫或过矫均在±8~±15△,均不需要二次手术。所有病例中3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和2例知觉性外斜视出现轻度外转不足,外转时角膜缘距外眦角约2~3mm;3例麻痹性外斜视外转不足均在3~4mm。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大度数的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及麻痹性外斜视效果满意,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增加了外斜视矫正术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外斜视的治疗一般采用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或二者联合手术,但常规的手术量矫正的外斜度数有限,对大度数外斜常需在双眼多条肌肉上手术.手术效果很难令人满意。笔者对32例大度数的共转性外斜视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 2 8例共 5 4眼 ,男 17例 33眼 ,女11例 2 1眼 ,年龄 5~ 37岁。共同性外斜视 17例 36眼 ,麻痹性外斜视 7例 10眼 ,外斜 V征 4例 8眼。 6例 10眼为二次手术 ,余均为初次手术。2 .检查方法 :术前采用视野弓法反复仔细测量斜视度 ;同视机检查同时知觉、融合及立体视功能 ;眼球外转角膜缘超过外眦为外转功能过强。斜度为 2 2°~ 5 3°,3例有同时视功能 ,12眼呈不同程度外转功能过强。3.手术方法 :按照外直肌后徙 1mm可以矫正 2°的原则尽量于功能差的眼优先手术 ,首选单眼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最大为 16 mm,最小为 8mm,… 相似文献
14.
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关航,赵守梅,陈彤,高树伟外直肌后徙术是矫正外斜视常用的手术,通常认为原则上后徙量为6—8mm〔1〕,对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故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被提出。为了探讨超常量手术的疗效。本文对行超常量... 相似文献
15.
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徒介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不管共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徒6mm ̄8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增加直肌后徙量以减少多肌肉的手术.我院对6例大角度水平斜视病例施行双侧同名肌超常量后徙术,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直肌后徙可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在全麻下采用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术后1~2 d内进行缝线调整,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11例达正常眼位,23例因欠矫或过矫需要调整,其中过矫9例及欠矫11例均调至正位,有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在6~24个月随访中,未调整的患者中欠矫1例,经过调整的患者中欠矫2例,术后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采用可调整缝线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是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再次手术风险,使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手术的成功率获得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86年willshaw报道23例内直肌与球结膜同时后徙矫正大度数内斜,可以增加矫正效果。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曾用此法治疗大度数内斜和外斜(均指≥30~Δ)。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1986年12月至1989年12月收治50例。病例无选择性。追踪观察到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40岁,平均16.84 相似文献
19.
1资料与方法 将82例共同性水平斜视分为两组,双侧同名肌后徙并延长缝线过矫治疗组42例,常规手术治疗组40例作为对照组。同名肌后徙并延长缝线过矫组中男12例、女3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8岁,其中部分调节性内斜6例,非调节性内斜4例,交替性外斜28例,废用性外斜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0岁。其中部分调节性内斜8例,非调节性内斜4例。交替性外斜23例,废用性外斜5例。两组病人斜视度均超过 25°,术后随访 l~3年。检查由作者按同一标准完成。手术前后用角膜反光点法测… 相似文献
20.
双侧同名肌超常量后徙术在水平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同名肌超常规量后徙术的治疗效果,寻求斜视手术最佳方案。方法将119例分成两组,双侧同名肌超常规量后徙治疗组63例,常规手术治疗5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3月眼球正位率93%,7%欠矫,无一过矫。对照组正位率85%,P<0.05。两组均未发生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同名肌超常规量后徙术矫正效果好且具有快捷、易掌握、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