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Vigileo监测在老年机械通气休克患者容量复苏中的应用。方法将进行机械通气的老年休克患者30例分为常规组和Vigileo组各15例,常规组根据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CVP)指导容量复苏,Vigileo组根据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容量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在复苏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Vigileo组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Vigileo组复苏后SVV等指标较复苏前改善(P<0.05)。复苏后两组心率、MAP、氧合指数均较复苏前下降(P<0.05);复苏后Vigileo组氧合指数升高较常规组更明显(P<0.05)。Vigileo组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Vigileo监测可以及时预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更快、更有效地指导容量复苏,优于传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老年机械通气休克患者中应用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血流动力学及容量复苏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18例老年机械通气休克患者,随机分予以Vigileo监测的观察组以及常规监测的对照组,复苏前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基础体征及干预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复苏前比较,复苏及液体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升高明显,每搏量变异度(SVV)、外周血管阻力(SVR)则降低明显(P<0.05)。复苏前,两组患者的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氧合指数、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升高明显,心率(HR)、机械通气时间、复苏时间及并发症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仅1例(1.69%),而对照组发生4例(6.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机械通气休克患者中应用Vigileo监测,可较好地对于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进行监测,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容量复苏及液体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下的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SVV组和对照组,各3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脓毒性休克的常规对症治疗,SVV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SVV、中心静脉压(CVP)指导下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CVP、MAP、CI、ELWI、PaO_2/FiO_2均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SVV组复苏后6h、24h后MA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ELWI、PaO_2/FiO_2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SVV组机械通气(MV)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24h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输液量均明显减少(P0.05)。SVV组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6.45%,显著低于对照组32.26%(P0.05)。结论基于SVV的液体复苏策略较CVP更为安全有效,有助于优化液体管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血乳酸的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DTA)前后血流动力学与血乳酸的变化。方法将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存活组30例,死亡组13例。并选择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31例为对照组。分别于诊断即刻、6h、12h、24h测定心率(HR)、血压(BP)、尿量(UV)、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计算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入院初始CVP、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Lac显著升高;经EDTA方案治疗,各组的CVP值明显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h仍未至60mmHg;死亡组血乳酸值较存活组明显升高,经积极治疗仍无明显改善;各组尿量在治疗初始均有改善,死亡组在24h后随MAP恶化明显减少。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血乳酸增高,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差的特点,经积极的治疗存活组较快达标,而死亡组各指标恶化,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的监测对预后的判断及临床治疗指导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复苏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ScvO2指导容量复苏,观察组采用重症超声联合ScvO2指导容量复苏。观察2组患者复苏前、复苏6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及液体复苏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6h复苏达标率、28d死亡率。结果:复苏6h时,观察组患者血LA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比较,复苏6h时对照组患者MAP、CVP水平显著升高,LA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患者MAP、CVP水平显著升高,HR、LA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患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6h复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28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超声联合ScvO2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复苏可降低复苏6h血LAC水平及复苏液体量,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提高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4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脓毒性休克组)和16例心源性休克患儿(心源性休克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脉搏分析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记录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4h后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记录两组患儿28d存活情况。根据两组患儿28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和28d病死率,并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28d病死率为59.09%,心源性休克组为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脓毒性休克组心输出量(CO)、心肌收缩力参数[心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心功能指数(CFI)]均明显高于心源性休克组,容量负荷指标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明显低于心源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性休克组死亡亚组患儿治疗24h后SVRI明显低于存活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心源性休克组死亡亚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24h后CO、CI均明显低于存活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4h后SVRI、CI分别是脓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患儿28d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结论治疗24h后CI、SVRI分别对心源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可对脓毒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患儿的救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1—2013年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液体管理,研究组患者根据PICCO监测结果进行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排血指数(CI)及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包括液体复苏6 h液体入量及液体复苏24 h液体入量、多巴胺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及血清乳酸水平〕、预后相关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医学科(ICU)时间、液体复苏6 h及24 h达标情况、液体复苏28 d死亡情况及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GEDVI、ITBVI、SVRI、CI高于对照组,EVLWI、PVRI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液体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液体复苏24 h液体入量大于对照组,多巴胺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于对照组,MAP、CVP、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血清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液体复苏6 h及24 h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液体复苏28 d病死率及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及时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机体氧合状态并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还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预测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液体复苏前后心排指数变化率(ΔCI)分为有反应组(32例,ΔCI≥15%)和无反应组(28例,ΔCI15%)。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后SVV、CVP、心率(heart rate, HR)、CI、MAP、ITBVI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分析液体复苏前SVV、ITBVI与ΔCI的相关性关系,并对SVV、ITBVI预测容量反应性予以ROC分析。结果有反应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期间液体总量与无反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反应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心率明显快于无反应组(P0.05),SVV、CI、ITBVI均明显低于无反应组(P0.05),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VI与ΔCI呈负相关性关系(r=-0.447,P=0.032),SVV与ΔCI呈正相关性关系(r=0.771,P=0.007),SVV与ΔCI的相关性比ITBVI与ΔCI的相关性更明显;SVV、ITBVI预测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VV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及P值均好于ITBVI。结论 SVV和ITBVI在容量反应性预测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但SVV与ITBVI比较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适宜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反应性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监测在脓毒血症休克行机械通气患者血容量复苏中的应用。方法脓毒血症休克行机械通气患者71例,分为SVV、中心静脉压(CVP)组,分别用经外周动脉波形分析(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SVV和传统CVP监测来指导血容量复苏,比较6 h后两组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MAP、24 h后血乳酸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情况。结果 6 h后SVV组与CVP组ScvO2、MAP相近(P均>0.05),24 h后SVV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CVP组(P均<0.05)。结论 SVV监测能更好地指导脓毒血症休克行机械通气患者的血容量复苏,效果优于传统CVP监测。  相似文献   

10.
林凤  唐忠平  管亚慧  杨翼 《山东医药》2012,52(43):65-67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0)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于PiCC0技术指导下行EGDT,对照组常规参照中心静脉压(CVP)进行EGDT。记录两组治疗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参数,6、24 h复苏液体量及多巴胺用量,30 d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达标时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MAP、CVP、PaO2/Fi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6、24 h复苏液体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均<0.01),多巴胺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0d内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更快纠正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比例的晶体液与胶体液(晶胶比)早期液体复苏对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48例SAP患儿急性期早期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早期液体复苏,以晶胶比3为界,将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低晶胶比组和高晶胶比组,各24例.观察复苏前(T0)及复苏结束后即刻(T1)、24 h(T2)、48 h(T3)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患儿的补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T1、T2、T3时点的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及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均较同组T0时点明显升高(P值均<0.05).除高晶胶比组的ELWI在T2时点较低晶胶比组明显升高外[(14.9±4.2)ml/m2比(11.9 ±3.1)ml/m2,P<0.05)],其他时点两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晶胶比组24 h总补液量、晶体液量、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晶胶比分别为(4931±518)、(3963±552)、(2619±367) ml及4.47±0.41,低晶胶比组分别为(4436±547)、(3348±421)、(1711±278) ml及2.31±0.37,高晶胶比组较低晶胶比组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高晶胶比组24 h胶体液量为(922±452) ml,显著低于低晶胶比组的(1117±390) ml(P<0.05).高晶胶比组机械通气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58.3%、33.3%、25.0%,均显著高于低晶胶比组的25.0%、8.24%、4.12%(P值均<0.05),但两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小儿SAP采用低晶胶比液体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液体潴留,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在扩容前后的变异是否可以成为鉴别心脏术后休克患者容量治疗有无反应的一个指标.方法 入选18例心脏术后需要扩容的休克患者,共进行了30次液体负荷试验.所有患者都放置了桡动脉插管、双腔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和PiCCO导管.在每一次扩容前后测定心脏指数(CI)、ScyO2,并将液体负荷后CI增加值(△CI)≥15%定义为液体反应阳性.其变化值用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测其鉴别容量反应性的能力.结果 扩容后ScvO2增加值(△ScvO2)与△CI显著相关.5%可作为△ScyO2的阈值去鉴别患者对容量治疗是否有反应,其敏感性是86%,特异性是94%.结论 扩容后ScvO2的变异可以确定容量治疗是否有效,在缺乏有创CI测定时,ScvO2可作为确定液体反应性的一个可选指标.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s of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 (IABP) were studied in 91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cardiogenic shock (75 pts), ventricular septal perforation (VSP) (12 pts), and/or mitral regurgitation (MR) (4 pts). Out of 44 p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in whom IABP was performed, 14 pts could not recover from cardiogenic shock, 6 pts became dependent on IABP and 13 pts survived (29.5%). In contrast, out of the remaining 31 p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who did not undergo IABP because of inability to insert IABP catheter or other reasons and were treated medically, only 3 pts survived (9.7%, p less than 0.05).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IABP, BPd, CI, SVI, SWI, TM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HR, CVP, PCWP, TP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IABP showed that SVI and SWI at 24 hours were higher and CVP lower in survivors. Out of 7 pts with VSP who underwent IABP 2 pts were operated and survived. In conclusion: short-term mortality in p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IABP-treated group,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mproved after IABP, survivors from cardiogenic shock had higher SVI, SWI, BPd, and lower CVP than non-survivors, patients with VSP and MR had worse prognosis in spite of IAB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和多巴胺组(DA组)。2组均给予有效液体复苏后,DA组由中心静脉泵入多巴胺2μg/(kg·min),NE组泵入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改善情况,组织氧代谢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HR、CVP、MAP、尿量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组治疗后2、4、6 h HR、CVP、MAP、尿量、血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氧饱和度显著优于DA组(P0.05)。结论:采用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均可改善微循环及组织氧代谢,但去甲肾上腺素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去甲。肾上腺素(NE)降阶梯治疗对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执行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NE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去除24h内死亡及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8例,两组均有21例最终入选。两组均根据EGDT进行目标液体复苏治疗,第一组为常规使用NE组(CNE组),即逐渐加量NE至血流动力学稳定;第二组为降阶梯NE组(DNE组),开始就给予NE0.5或1.0gg/(kg·min),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逐渐减量。在治疗前对所有休克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1I)评分,记录应用NE前及应用30min,2h,6h,12h,24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同时比较两组患者24h液量、急性肾损伤(AKI)、应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用镇静药物后出现血压下降和出现应激性溃疡的例数及28d内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均可完成EGDT目标,MAP和CVP在用药30min和2h时,DNE组明显高于CNE组[MAP:(72.3±5.5)VS(61.0±6.8)mmHg,(71.9±6.I)vs(66.1±6.2)mmHg;CVP:(10.3±1.9)VS(8.5±2.4)mmHg,(10.5±1.8)vj(8.74-2.2)mmHg;均P〈0.051。MAP和CVP在其他时间点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血乳酸值、ScV02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心液量DNE组较CNE组减少[(57084-934)VS(63524-1208)ml,P〈O.05]。应用镇静药物后血压下降的患者,DNE组较CNE组减少(6VS15,P〈O.05)。而两组患者在出现AKI、应用CRRT、ARDS和出现应激性溃疡的患者例数及28d内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的降阶梯使用在脓毒症休克中更便于EGDT的执行,对重要脏器并未增加缺血风险,有利于复苏液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FloTrac/Vigileo系统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其与肺动脉导管(PAC)心排量监测(CCO)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50例择期OPCABG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应用连续心排出量(APCO)和CCO进行心排量(CO)监测,分别在切皮前、吻合左冠状动前降支、吻合回旋支、吻合后降支、关胸后5个时间点,测定2种方法监测的CO、心排指数(CI)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术中在固定器放置、改变心脏位置、血管活性药物及使用正性肌力药情况下,APCO监测结果均有所改变,变化趋势与PAC监测结果一致。2种监测方法在各时间点监测的CO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59,0.78,0.74及0.85,各时间点CI差值的偏倚范围分别为:(0.39±0.06)L.min-1.m-2、(0.48±0.12)L.min-1.m-2、(0.26±0.06)L.min-1.m-2、(0.27±0.06)L.min-1.m-2及(0.30±0.05)L.min-1.m-2,提示2种方法监测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2种监测方法所得(SVR)在吻合血管时变化趋势与各自监测所得CO变化趋势相反。结论:APCO用于OP-CABG术中连续CO监测具有可行性,与PAC监测法所得CO结果相关,监测结果体现了较好的即时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连续心排量监测(Vigileo)技术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Vigileo监测技术在连续性监测SVV、CI和ScvO2下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照组常规完成EGDT,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达到EGDT目标所需时间、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在EGDT达标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gileo技术指导EGDT能够在保证有效组织灌注的同时,降低容量过负荷及降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与MO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血氨基端B-型尿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期末内径( LVEDd)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NT-proBNP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Ⅲ~Ⅳ)、LVEF<40%、Swan Ganz导管检查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3mmHg患者共32例.在植入Swan Ganz导管前8小时内,进行血NT-proBNP水平检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冰盐水热稀释法连续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PAP)、PCWP、系统血管阻力指数( SVRI)和心脏指数(CI)三次,并记录平均值.对NT-proBNP水平与LVEF、LVEDd及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LVEF、LVEDd与CI及PCWP之间无显著相关性;NT-proBNP与CI具有显著相关性(r=-0.356,P< 0.05),与PCWP无显著相关性;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中,MPAP,PCWP,SVRI与CI具有显著相关性(r=-0.358,r=-0.309,r=-0.576,P<0.05),MPAP与PCWP具有显著相关性(r=-0.822,P<0.05);其它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急性失代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用血流动力学指标中,仅NT-proBNP与CI具有显著相关性,NT-proBNP水平对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双心房输注对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复杂先心病)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复杂先心病矫治术的患儿46例,年龄6月一5岁,体质量5~19kg,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n=23):双心房输注组(经左房泵入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正性肌力药,从右房或肺动脉泵入血管扩张药物)和右心房输注组(直接经右房泵入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物)。腔静脉开放后常规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双心房输注组经中心静脉输注米力农0.5~0.75μg/(kg·min),经左心房输注多巴胺5~lOμg/(kg·min)、肾上腺素0.03~0.1μg/(kg·min)。右心房输注组经中心静脉输注米力农0.5-0.75μg/(kg·rain)、多巴胺5-10μg/(kg·min)、肾上腺素0.03~0.1μg/(kg·min)。分别于给药前5min(TO)、给药后5min(T1)、10min(T2)、30rain(耶)和60min(T4)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HR、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心房压(L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排出量(CO),计算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心指数(cI)。结果:与11D时比较,双心房输注组T1一T4时MAP、CI和SVRI升高,HR、MPAP、T|AP、CVP和PVRI降低(均P〈0.05);右心房输注组T1~T4时MAP、MPAP、LAP和PVRI降低,cI升高(均P〈0.05),HR、CVP和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右心房输注组比较,双心房输注组MAP、CI和SVRI升高,HR、MPAP、LAP、PVRI和CVP降低(均P〈0.05)。结论:双心房输注可改善复杂先心病患者矫治术后左心排血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和肺循环血管阻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中上腹部手术期间血液动力血改变及缺血性心肌改善。方法择期中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35例,年龄70~85岁,平均(76±5)岁,ASAⅠ-Ⅲ级,监测HR、NIBP、ECG、SPO2,Flotrac传感器至Vigileo监测仪上得到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指标,心排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连接至OhmedaS/5型监护仪得到动脉压力波直接得到有创动脉(IBP)以及心电图ST段改变分析;并记录在麻醉前,胸段硬膜外阻滞后15min,全麻诱导后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术毕,拔管后等各时期的指标。结果麻醉前,全麻诱导时,切皮时,探查时,术毕时,IBP,CVP,SVR显著下降(P〈0.01);在硬膜外阻滞后以及全麻诱导时ST段压低改善(P〈0.01);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全麻诱导时,CI降低(P〈0.01),在术毕和拔管时可恢复至麻醉前的水平(P〉0.05)。总结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指数在硬膜外阻滞后,全麻诱导,然后加深时逐渐恢复,至拔管时可以恢复至麻醉前的水平。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中上腹部手术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肌改善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