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总结女性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2-04-2010-10期间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或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性别分为女性患者组(72例)及男性患者组(17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组...  相似文献   

2.
袁军  林英忠  刘伶 《内科》2008,3(5):704-70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行腔内隔绝术的1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带膜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CTA随访14例假腔完全血栓化,夹层破裂死亡1例,出现新发破口2例,内漏1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前破口定位。术中真腔确认及支架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患者施行腔内隔绝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4月~2010年10月入院并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0例,其中包括62例老年患者(老年组,年龄≥60岁)及148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手术结果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冠心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1)。外伤、马方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均见于非老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型夹层仅见于老年组,但两组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以胸背部疼痛为表现者低于非老年组,以下肢疼痛和呼吸困难为表现及并发心功能不全者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1)。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程、术前及术后最高收缩压、降压药种类数无统计学差异。非老年组术前及术后最高舒张压均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腔内隔绝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残余内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切口感染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术后胸背部疼痛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1)。两组随访时间、总随访率、影像随访率、随访期间胸背部疼痛发生率、内漏发生率、截瘫发生率、血压控制不达标比例、主动脉夹层相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影像随访患者主动脉重构发生率均为100%。老年组全因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需提高警惕,以免延误诊治。在有经验的中心对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资料,年龄(53.4±11.1)岁。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于腔内隔绝术后3~7 d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腔内隔绝术成功率100%,共置入208枚主体覆膜支架及13枚cuff支架。20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无左上肢及脑供血不足症状。26例患者行PCI成功率100%,对32支靶血管共置入36枚冠状动脉支架,无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0±35)个月,随访率96.6%(201/208)。33例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3例术后有残余内漏,其中8例残余内漏于术后3个月自行封闭。术后半年,3例再发升主动脉夹层,1例发生截瘫。术后1年,1例发生迟发性内漏。行PCI患者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本组共死亡6例,其中与腔内隔绝术有关死亡4例,分别发生在术后1 h、术后5 d、出院后2 d、15 d,与腔内隔绝术无关死亡2例,分别问胃癌晚期和肺心病。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及长期疗效好、并发症低。合并冠心病患者择期二次行PCI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对老年患者施行腔内隔绝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入院并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0例,其中包括62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及148例非老年患者(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手术结果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冠心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外伤、马方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均见于非老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型夹层仅见于老年组,但两组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以胸背部疼痛为表现者低于非老年组,以下肢疼痛和呼吸困难为表现及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程、术前及术后最高收缩压、降压药种类数无统计学差异。非老年组术前及术后最高舒张压均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腔内隔绝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残余内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切口感染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术后胸背部疼痛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随访时间、总随访率、影像随访率、随访期间胸背部疼痛发生率、内漏发生率、截瘫发生率、血压控制不达标比例、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影像随访患者主动脉重塑发生率均为100%。老年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需提高警惕,以免延误诊治。在有经验的中心对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其中2例主动脉瘤,4例Stanford B型夹层,2例Stanford A型夹层行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6例Standford B型夹层行介入支架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治疗;结果均顺利治愈出院,没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没有下肢的功能障碍,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的患者有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过透析治愈。结论主动脉大血管病变积极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92例,按腔内隔绝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81例)及无并发症组(211例),术后半年、1年、2年随访,观察患者近、中期全因死亡.结果 292例均获临床成功,院内总死亡率1.7%.并发症组院内死亡率为6.3%,无并发症组院内死亡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平均随访23个月,失访4例,随访期内总死亡率为5.6%,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死亡率分别为10.3%和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中,术前升主动脉最大直径(HR=3.651,95%CI 1.304~10.220,P=0.014)和降主动脉最大直径(HR=1.528,95% CI 1.237~1.886,P=0.001)为患者2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近中期死亡风险增加.术前升主动脉最大直径及降主动脉直径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近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对79例胸主动脉疾病行主动脉支架植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79例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9例;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7例。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进行评估。1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术中支架置入,其余61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行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内漏8例(10%),4例于术后3月内自行闭合,1例再次腔内隔绝治疗,3例未进一步治疗;死亡8例(10%)均在术后1月内,其中3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 4例死于严重的合并症,1例死于主动脉瘤破裂。随访生存3年以上7例(9%),2年以上14例(18%),1年以上26例(33%),1年以内24例(30%)。结论: 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可减少手术风险,降低病死率,广泛适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  相似文献   

10.
国产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4例,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Aegis或Hercules国产支架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平均随访(19±17)个月。结果34例手术均获成功。32例置入1枚支架,2例分别置入主体和短支架各1枚,平均支架直径(33.5±3.5)mm,平均支架长度(96.5±17.6)mm。1例术后2h死于夹层破裂。3例术后存在原发性内漏。2例肾功能不全。出院后随访,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9个月发生继发性内漏,1例1年时升主动脉再次发现夹层,1例6个月后发生截瘫,2例死亡。结论国产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急、慢性期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02年5月至2010年2月由于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处于急性期的115例,处于慢性期的63例.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分析其临床特点、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 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组胸腔积液(13.0%比1.6%,P=0.01)、肢体或内脏缺血(18.3%比3.2%,P〈0.01)、D2聚体〉0.5 mg/L(97.4%比33.3%,P〈0.01)、C反应蛋白〉8 mg/L(93.9%比30.2%,P〈0.01)发生率较高;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1.3%比14.3%,P=0.01).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了(30.8±21.9)个月随访,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比4.8%,P=0.44).Kaplan-Meier曲线提示,两组长期无事件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P=0.46),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组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0.0%,慢性主动脉夹层组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2.5%.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急性主动脉夹层组较慢性主动脉夹层组并发症增多,但两组随访期内死亡率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住院期间转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7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12.7)岁,发病时间以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7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AD的诊治水平。方法对78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①De Bakey分型:Ⅰ型35例(44.8%),Ⅱ型13例(16.7%),Ⅲ型30例(38.5%)。②78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常见首发表现,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误诊率高达38.5%。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③超声心动图、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④治疗早期静脉应用硝普钠,口服美托洛尔,联合其他降压药,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内科保守治疗是治疗AD的基础,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恰当的治疗是提高AD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性期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完成80例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在发病72 h内完成.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夹层强化CT检查,在DSA手术室全麻下切开股动脉进行支架置入术,出院前进行CTA检查,手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复查CTA.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后失去随访.5例术后造影提示有Ⅰ型内漏,4例1年内复查消失或造影剂溢出量明显减少,1例手术后仍有明显Ⅰ型内漏,1年后接受再次支架手术成功.其余支架安装后造影显示破口封闭,无内漏.住院期间死亡2例,1例为高龄患者降主动脉破裂,1例为夹层逆行撕裂至升主动脉后破裂.住院期间发生严重低氧血症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修复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入选7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 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 高血压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喉癌发病特点及预后——155例病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70岁及以上喉癌患者的发病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70岁及以上喉癌病例共155例,进行回顾和随访。总结其发病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全组患者共155人,平均年龄(75.7±4.8)岁,男女比例24.8:1。发病时间〈1月-600个月,中位时间4个月。声门型116人,声门上型31人,跨声门型8人。临床分期:1、2期98人,3、4期56人。术前合并症:高血压50人(32.3%),心律失常11人(7.1%),冠心病5人(3.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人(3.9%),陈旧性肺结核、支扩、哮喘、肺癌术后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4人(2.6%),糖尿病11人(7.1%),贫血1人(0.6%)。治疗方式:根治性放疗13例(8.4%),显微喉镜下激光喉癌切除术14例(11.5%),部分喉切除术40例(32.8%),全喉切除术5l例(54.1%),全喉或部分喉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17例(13.9%),姑息手术或未治20例(12.9%),和全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患者接受姑息治疗和主动放弃治疗的比例增高(P〈0.05)。术后并发症与患者术前合并症相关。术后一年生存率94.5%,三年生存率76.2%。术后局部复发14人(10.9%),颈部淋巴结转移9人(7.0%),远处转移6人(4.7%),与全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喉癌患者术前合并症发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合并症相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晚期喉癌得到根治性手术的机率低。接受合适的治疗后,老年喉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全年龄组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我院2007年8月~2011年8月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72例(63.16%),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42例(36.84%),平均年龄(59.41±12.59)岁,男女性别比2.8: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5.4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史(OR=11.156,P〈0.001)和入院舒张压偏低(OR=6.146,P=0.013)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知晓患有高血压(OR=0.230,P=0.021)和手术或介入(OR=0.066,P=0.002)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保护因素。结论:吸烟史和入院舒张压偏低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知晓患有高血压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或腔内介入隔绝术为独立的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孙氏手术、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两手术方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以孙立忠教授主动脉细化分型中AC型为入选标准,选取患者24例.孙氏手术组患者12例,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9例,同期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1例.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组患者12例,单纯三分支支架术中置入3例,同期升主动脉替换8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1例.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每年复查主动脉全程重建CT.结果 孙氏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0.00±1.60)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53.33±49.3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41.41±27.5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9.67±10.28)min.住院死亡4例,死亡原因:多脏器衰竭2例,术后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组:平均手术时间(7.77±2.06)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8.25±32.05)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79.75±29.5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4.33±6.53)min.住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1例术后一直未醒,术后第5天少尿,家属放弃治疗.孙氏手术组随访(11.09±6.87)个月,无死亡及需再次手术者.联合三分支支架术中置入组随访(18.40±8.03)个月,术后死亡2例,1例术后1年胸痛发作,心脏彩超提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主动脉后壁分离为两层,当即死亡;1例术后2年随访主动脉全程重建CT提示无名动脉近端内漏.结论 孙氏手术和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术是治疗大多数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简化了手术步骤,术后内漏是高危因素,对该种手术方式患者选取应有一定针对性,根据患者信息订制更加个体化支架,并且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加改良支架象鼻技术(孙氏手术),治疗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42.1±10.4)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8例,Bentall手术1例,Mini-root手术2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166.0±44.8)min,主动脉阻断(103.7±17.5)min,深低温停循环(55.1±11.3)min,肾衰竭需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1例,术后院内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5.6±2.0)个月,随访中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支架血管段假腔闭合效果好的占81.8%。结论:应用孙氏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