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院为基层医院,由于条件受限,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多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减压、植骨内固定。笔者就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单节段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5d,平均3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9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骨折部位:T5骨折l例,马骨折2例,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5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内固定失败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2.9±1.5、93.8±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可提高骨折椎体复位效果和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弥散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6.3岁。按照Magerl等分型:A2型5例,A3型14例,B1型3例,B2型5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21例。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对伤椎椎体压缩百分率、Cobb角、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6个月。椎体压缩百分率由术前的(46.6±10.5)%恢复至术后的(5.2±3.7)%,末次随访时的(6.7±4.6)%,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8.3±7.2)°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的(7.1±3.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30.2±7.2)%恢复至术后的(6.3±4.2)%,末次随访时的(7.2±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神经功能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新鲜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同时,加CPC行椎体成形。结果33例获随访5~29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3例发生CPC渗漏至椎管和椎间孔内,椎管内静脉丛漏2例,椎前静脉漏1例。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CPC椎体成形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同时经椎弓根对骨折椎体进行撬拨,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并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0例(34椎)胸腰椎骨折.男23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0.8岁.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性骨折,其中6例合并骨质疏松.植骨材料分别采用Cem-Ostetic人工骨浆(3例)、自体骨(17例)和同种异体骨(10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分别平均为(15.5±3.8)mm、(23.3±5.7)mm和(22.5±5.1)mm;椎体后高分别平均为(25.8±3.4)mm、(28.6±2.0)mm和(28.3±2.2)mm;后凸角度平均分别为23.5±7.6°、14.3°±7.1°和15.7°±7.5°;VAS分别平均为7.57±1.45、2.57±0.65和2.07±0.62.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骨折椎体密度等同或高于上、下邻椎体,部分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病例亦达到临床融合标准.结论 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提高骨折椎体密度,增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经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的78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微创手术的38例纳入微创组,行开放手术的40例纳入开放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病人术后3 d、6个月、1年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周、3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78例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明显并发症。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放组;但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放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组术后1周、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经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维持脊柱稳定性和伤椎高度方面与开放手术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行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病程2h~7d,平均2d。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25例,A2型48例,B2型9例。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9例,D级17例,E级56例。术中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的上下椎体中,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而术后随访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骨折椎的尾侧椎间盘高度(h/H)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在骨折椎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较,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前瞻性将34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17),分别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经皮组)和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平均复位丢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3~21个月,平均18个月.经皮组手术时间平均(130±11)min,与切开组[(129±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P=0.870).经皮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0±37)mL,与切开组[(287±31)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1,P<0.05).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52.1%±5.8%恢复至术后95.5%±2.2%,后凸Cobb角平均从术前16.2°±1.7°恢复至术后5.7°±0.8°,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1.2%,与切开组(13.1%±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是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的较好方法,其与传统切开短节段固定手术相比,疗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田观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6,29(7):588-592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55~72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 h~9 d,平均4.5 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35例,爆裂型13例。骨折部位:T_(11)9椎,T_(12)15椎,L_1 14椎,L_2 7椎,L_3 3椎。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I)随访期间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5个月。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为75 ml。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6.4±2.6)%、(91.2±1.6)%、(86.9±3.2)%;局部后凸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6.6±3.2)°、(6.2±1.0)°、(6.8±1.5)°;SI分别为(51.6±4.2)%、(90.2±5.9)%、(88.7±4.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cle,VAS)分别为7.6±1.2、2.8±1.9、1.1±0.4。术后3 d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神经功能损坏、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再发。结论: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同时可有效恢复脊柱正常生理负荷传导,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后路椎弓根钉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终板撑开钳复位终板、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终板撑开钳复位中央终板、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爆裂患者30例(32个椎体),男22例,女8例;年龄25~71岁,平均47岁。骨折节段:T111椎,T125椎,L114椎,L28椎,L32椎,L41椎,L51椎。按Denis分型:A型4椎,B型25椎,C型1椎,D型1椎,E型1椎。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8个月时椎体前缘相对高、椎体成角,了解随访期间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再发情况;通过CT测量术后椎体内空隙率,通过CT重建片了解术前中央终板骨折塌陷及术后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15个月,平均12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术前40.1%,术后98.2%,术后8个月97.8%,术后较术前显著改善,而术后8个月与术后无显著性差异。伤椎椎体成角:术前18.3°,术后2.7°,术后8个月3.2°,术后较术前显著改善,而术后8个月与手术后无显著性差异;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术后椎体内空隙率3.1%,中央终板骨折塌陷复位满意。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能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同时终板撑开钳对中央终板具有良好的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2001年2月起,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加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行椎体内灌注成形,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对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失败的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63岁,平均37.2岁;初次手术至并发症出现时间为6~44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折不愈合7例(其中合并断钉4例),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进行性腰背痛6例.1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8例患者均行前路翻修手术治疗,其中保留后路内固定行前路手术9例,完全拆除内固定后前路手术9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0个月,平均30.5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X线及薄层CT扫描显示骨折愈合良好.ODI评分术前31.6±5.1,术后3个月8.6±5.7,末次随访8.3±3.2;VAS评分术前7.2±2.3,术后3个月2.3±0.7,未次随访2.1±1.1;后凸畸形术前(-21.2±7.8)°,术后3个月(-5.3±6.8)°,末次随访(-5.8±7.8)°.与术前比较,ODI、VAS评分和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能出现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前路重建可能是治疗后路手术失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或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技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5例,男65例,女30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固定58例(经肌间隙组),微创经皮入路固定37例(微创经皮组).对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未发现切口感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短、住院期间费用低(p<0.05);而微创经皮组较经肌间隙组切口总长度小(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及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易于学习掌握,无须增加患者手术费用和遭受过多的医源性辐射,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5.
经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Wiltse经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手术治疗的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3例,女10例,平均41岁(19~62岁)。节段分布:T116例,T1211例,L122例,L214例。其中28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部塌陷程度的变化以及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还是在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改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两种入路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同的整复效果,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伤椎椎体内自体植骨、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及相邻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6例。根据AO分型,A2型18例,A3型8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10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患者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ASIA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伤椎高度和矫正角度均无明显丢失。全组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ASIA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和内固定松动迹象。结论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由于椎体高度丢失所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郁文  武勇刚  贾励军 《中国骨伤》2004,17(5):285-286
中老年人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我们在1998年5月—2002年2月手术治疗共23例脊柱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中老年人,对其手术操作和内固定的选择采取相应的变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唐晶  赵培兴  高宇  赵玉明  万鸣 《中国骨伤》2003,16(8):492-493
1993-2001年采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马尾损伤3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AF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1998年4月以来,采用全椎板减压AF系统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5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