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来源的嗜肺巴氏杆菌在实验大鼠和小鼠中的传染性.方法取源于野鼠、实验大鼠和小鼠的嗜肺巴氏杆菌3株,对30只受试大鼠和小鼠进行交叉人工感染,并于感染后不同时期取咽拭子分离培养,对感染前后菌株,应用RAPD-PCR、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基因型、蛋白和抗原成份比较,以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受试实验动物对3株嗜肺巴氏杆菌均易感,被接种的动物能稳定携带嗜肺巴氏杆菌直到试验结束,重新分离的嗜肺巴氏杆菌在生物学特性、蛋白成份、抗原性和基因型方面无明显改变.结论同一株嗜肺巴氏杆菌能在实验大鼠和小鼠中相互传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一种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表现出强选择作用的选择性培养基,用于该菌的常规检测。方法 药敏试验及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研制了嗜肺巴氏杆菌选择性培养基(PPSM培养基)及嗜肺巴斯德杆菌增菌液(PP肉汤)。嗜肺巴斯德杆菌在PPSM培养基上,37℃48h培养,形成1mm左右,凸起、湿润、灰黑色并有金属光泽的特殊菌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氏菌的抑制率为100%,对变形杆菌的抑制率为76%,并能抑制其迁徙生长;通过PP肉汤增菌培养,PPSM培养基使SPF小鼠粪便中嗜肺巴斯德杆菌检出率从0增至67.2%;用小鼠咽拭子接种该培养基,其初代培养物几乎为纯培养物。结论 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使用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进行检测可以简化检测程序、防止漏检、在不处死动物的情况下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进行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3.
对清洁级昆明小鼠常规监测中分离的一株可疑嗜肺巴氏杆菌进行了有关遗传学和生物表型特征的检定。该菌形态学及一般培养特性与嗜肺巴氏杆菌相似 ,与嗜肺巴氏杆菌参考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生化试验不符合嗜肺巴氏杆菌典型特征 ,染色体DNA的G -Cmol%测定不能排除巴斯德氏菌属细菌的可能 ,进一步生化检定不符合国外报道的嗜肺巴氏杆菌Jawetz和Hey 1 .2个生物型 ,但与国外报道的Pasteurella .sp组细菌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部分地区嗜肺巴斯德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随机多态扩增PCR(RAPD -PCR) ,两条单一随机引物S1和S3 ,对分离来自北京和南京不同实验动物饲养单位的大鼠、小鼠、野鼠的 1 5株嗜肺巴斯德杆菌及参考株共 1 6株菌基因组随机扩增 ,比较DNA多态性图谱。结果  1 5个流行株可分成 4种基因型 :来自相同饲养单位的小鼠株、大鼠株及野鼠株基因型亦不相同 ;野鼠株与部分小鼠分离株基因型相同。结论 同一地区嗜肺巴斯德杆菌流行株呈明显的多态性 ;野鼠有可能成为实验动物嗜肺巴斯德杆菌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起罕见的清洁级昆明小鼠群中散发的嗜肺巴氏杆菌病进行了临床病理观察和病原学诊断,并对该动物群进行了带菌状况调查。该鼠群中嗜肺巴氏杆菌病发病率为3.8%,发病小鼠全部为三同龄左右.全身状况良好,仅表现出结膜炎,剖检除眼眶有米粒大脓肿外全身各脏器均未见异常;从脓肿中仅分离到嗜肺巴氏杆菌,本次流行株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显示部分菌株可有溶血性,吲哚试验阴性;其带菌率为:种鼠80%、5~6周龄90%,3~4同龄100%,提示:幼龄鼠对该菌的易感性高于成年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嗜肺巴氏杆菌外膜蛋白(OMP)和脂多糖(LPs)作为血清学诊断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用OMP、LPS和全菌(WC)作为Western blot和ELISA的诊断抗原检测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嗜肺巴氏杆菌小鼠相应的IgG抗体滴度,同时测定3种抗原与实验动物常见致病菌的交叉反应.结果与嗜肺巴氏杆菌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小鼠血清的ELISA反应中,不同时期,LPS作为诊断抗原时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WC次之,OMP最低.自然感染小鼠群中,出生4周LPS抗体阳性率即可达80%,而同期的WC和OMP仅为25%和20%,故LPS敏感性最高.与实验动物常见致病菌免疫血清和阴性种鼠血清的ELISA反应中,WC抗原表现出较高的吸光度(A)值,经Western blot证实,其反应为非特异性反应,LPS抗原特异性最强,OMP抗原次之.结论混合多株具有型或种特异性的OMP或LPS作为ELISA的诊断抗原,无论从特异性和敏感性上均高于全菌抗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设施大鼠、小鼠细菌携带状况。方法比较国内外实验动物细菌监测方案,选取螺杆菌、啮齿柠檬酸杆菌、牛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作为检测项目,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收集样品共计848份,采用PCR方法对上述6种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 SPF级设施均无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清洁级设施2014年无肺炎克雷伯杆菌污染,其它病原体在不同级别设施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所有清洁级设施均存在螺杆菌和牛棒状杆菌污染。螺杆菌、啮齿柠檬酸杆菌和牛棒状杆菌在不同级别动物上均检出阳性。螺杆菌、绿脓杆菌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而啮齿柠檬酸杆菌、牛棒状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率则呈上升趋势。结论本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细菌携带状况,为提高实验动物质量和饲养管理水平起促进作用,为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L型嗜肺巴氏杆菌在诊断学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方法 青霉素液体法诱导,并对嗜肺巴氏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结果 嗜肺巴氏杆菌L型具有典型的“煎蛋状”(L型)和“丝状”(F 型)菌落,扫描电镜观察,L型菌体呈球状、杆状、长丝状;革兰染色呈阴性、缠绕的长丝体,并具有圆球体及巨型体,细胞壁染色显示细胞壁缺失;对紫外线、新洁尔灭抵抗力较原菌增强5~10倍;自然干燥环境中,原菌2 d死亡,而L型可存活12 d;能透过0.45μm滤膜;回复的最初几代,其菌体形态较原菌大数倍。结论 L型嗜肺巴氏杆菌在形态学方面有较大变化,对理化因素及外界环境抵抗力增强,有可能透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本研究提示L型嗜肺巴氏杆菌在该菌诊断学及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2013~2015年广东地区实验小鼠和大鼠的病原携带情况。方法 本文涉及的样品主要来源于监督检测的抽样样品和委托检测的送样样品,共收集到广东省12家监督单位和32家委托单位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项目及标准外的螺杆菌和小鼠诺如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监督检测和委托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3年中监督检测的小鼠检出4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0.7%)、嗜肺巴斯德杆菌(0.3%)、肺炎克雷伯杆菌(0.7%)和鞭毛虫(1.7%),未检出病毒;大鼠检出1种病原即嗜肺巴斯德杆菌(1.1%),未检出病毒和寄生虫。委托检测的小鼠检出15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3.7%)、嗜肺巴斯德杆菌(5.2%)、支原体(1.9%)、金黄色葡萄球菌(0.7%)、肺炎克雷伯杆菌(0.8%)、螺杆菌(45.3%),小鼠肝炎病毒(8.5%)、小鼠脑脊髓炎病毒(7.0%)、小鼠诺如病毒(16.2%)、鼠痘病毒(0.3%)、小鼠细小病毒(0.5%)、仙台病毒(0.1%)、鞭毛虫(11.7%)、蠕虫(1.0%)、体外寄生虫(0.1%)。大鼠检出8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3.4%)、嗜肺巴斯德杆菌(8.6%)、支原体(0.9%)、金黄色葡萄球菌(2.9%)、泰泽病原体(4.8%)、大肠杆菌(1.0%)、大鼠细小病毒H-1株(3.0%)、大鼠冠状病毒(1.0%),未检出寄生虫。其中,实验小鼠7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嗜肺巴斯德杆菌、螺杆菌、鞭毛虫、小鼠肝炎病毒、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和小鼠诺如病毒,大鼠2种病原,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泰泽病原体,检出范围广、检出率较高,而且存在区域分布特点,即设施污染后能在多次送检的动物中检出这些病原。结论 本研究获得广东省实验大小鼠病原流行情况和分布,这些数据的统计为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各动物实验设施的质量控制方案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靛基质是嗜肺巴氏杆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但在常用的手册及标准方法中,仅介绍了常规的靛基质试验方法,按此方法一般不易检测出嗜肺巴氏杆菌产生的较微量的靛基质。为此,我们就嗜肺巴氏杆菌靛基质试验时细菌的接种量,结果观察时靛基质萃取物二甲苯的使用两方面进行了探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meningitis following a dog bi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38 year old man developed meningitis following a dog bite. 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usually an animal pathogen, was isolated from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The patient made a complete recovery after antibiotic therapy.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2.
嗜肺巴斯德杆菌(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人兽共患。主要危害啮齿类动物,特别是免疫缺陷或抑制的动物,可引起炎症和脓肿等症状。该菌是实验动物中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之一,多呈隐性感染,给动物实验带来了极大的干扰。本文针对嗜肺巴斯德杆菌的流行病学、检测和鉴定、分子分型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4种实验动物病原体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Gen Bank基因设计出特异性引物;经过多重PCR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建立多重PCR体系。应用该PCR体系检测人工感染样本和实验动物的气管分泌物,并与传统方法做对比。结果多重PCR扩增出多杀巴氏杆菌(356 bp)、支气管鲍特杆菌(237 bp)、支原体(266 bp)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42 bp)的目的条带。肺炎克雷伯杆菌敏感性为10 pg,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敏感性为1 pg,特异性检测未从其他病原菌中检测出目的条带。应用建立的多重PCR体系检测人工感染样本的不同组合,45只实验动物气管检测出15只多杀巴氏杆菌阳性,9只肺支原体阳性,但传统培养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未检测出阳性标本。结论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实现对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4种实验动物病原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蝇蛆粉对大鼠的致畸性,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家蝇蛆粉按比例定量添加到普通饲料原料中混匀,干燥,做成高、中、低剂量家蝇蛆粉饲料。将性成熟的98只SD大鼠按雌雄2:1的比例同笼交配。取64只孕鼠平均分为四组:家蝇蛆粉饲料低剂量组;家蝇蛆粉饲料中剂量组;家蝇蛆粉饲料高剂量组;普通饲料对照组。于受孕后称量体重增长情况。最后脱颈椎处死孕鼠,称子宫重量,并进行胎鼠检查。结果家蝇蛆粉饲料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雌鼠体重增长未见显著差异,子宫重量未见显著差异,无吸收胎、早死胎、晚死胎;各组间雄性与雌性胎鼠数均未见显著差异;各组间雄性与雌性胎鼠的外观、体重、体长均未见显著差异。各组间胎鼠骨骼和胎鼠内脏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家蝇蛆粉对SD大鼠未见致畸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pH饮用水对SPF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21日龄SPF小鼠9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0只,分别给予三类水,即酸化水(pH 3.0),中性水(pH 7.0)和碱性水(pH 9.0),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饲养。每组分别在饲养4周、8周、12周末各处死10只动物,取血清按SPF国标项目检测了细菌、病毒、寄生虫,取回盲部内容物,根据细菌16S rRNA的保守性设计引物,构建文库,进行高通量(Illumina)测序,获得10 G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结果以pH 3.0处理的小鼠肠道微生物丰富度适中,稳定性高。结论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选取pH 3.0饮用水小鼠能较长时间维持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稳定性达到一个平台。本研究为长期稳定维持动物质量的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也是胃肠道宏基因组学技术在动物质量控制领域的一个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for albendazole therapy for alveolar echinococcus infection in gerbils and mice. METHODS: Mice and gerbils were infected of metacestode tissues by intraperitoneal (i.p.) transplantation and treated with albendazole-medicated feeds. Th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of the treated and control groups in terms of host mortality, larval metastases to lungs and liver, final larval weight, histo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examination of metacestode tissues. Viability of metacestode tissues at necropsy of treated animals was tested by intraperitoneal transplantation into uninfected animals. RESULTS: Albendazole-medicated feed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larval growth of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E. multilocularis) both in mice and gerbils with markedly reduced host mortality and pulmonary and liver metastases. Viability test showed that albendazole therapy was parasiticidal in early stage of experimental infection. Light microscopic and ultrastructural examination of metacestode tissues of the treated animals revealed severe destruction and massive necrosis with marked calcification of protoscoleces and residual tissues. CONCLUSION: Continuous long term albendazole therapy in animal models is parasiticidal against larval E. multilocularis especially in early stage of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