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陈莺  陈少玫 《山西中医》2014,(12):41-43
<正>1酸枣仁汤溯源酸枣仁汤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7条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该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主治因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寐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虚烦"表现:"外热曰燥,内热曰烦,虚烦之证,内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  相似文献   

2.
酸枣仁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了酸枣仁汤所主为因劳而烦,因烦而不得眠的基本病机。细究其因,此处所指之虚劳症状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指本虚加劳,心血亏虚,血不养心,故见虚烦,不得眠;二是指久劳成虚,  相似文献   

3.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12,34(2):215-216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叙述了2个症状:烦、不得眠,但属寒热虚实何证?我们在临床中运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即多诊互参),对酸枣仁汤方证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4.
庞德湘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9-910
失眠在中医学属“不寐”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素问·逆调论》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张景岳阐述了不寐的病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连建伟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经验,临床颇多验案,现特选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八、酸枣合剂(即酸枣汤原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三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卷二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1.方剂来源及方名解说  相似文献   

6.
论述酸枣仁汤证中"虚劳,虚烦,不得眠"的内涵,并介绍酸枣仁汤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情况及其有关作用机制。指出临证时要谨守"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这一基本病机,症见不寐、疲劳、稍劳即累、稍劳即烦则可用之。  相似文献   

7.
某先生在讲解《金匮要略选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条“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时提出,鉴于川芎辛温,耗阴助热,不仅无助于治疗虚烦不得眠之候,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主张易川芎为白芍。认为白芍与君药酸枣仁可以相须为用,增强酸甘化阴之效,有助于滋养阴液,扶阴抑阳,以改善病情。然而细细体味仲景原方,觉得其说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8.
张喜  张育红  李冠英  张志宝 《河北中医》2009,31(9):1360-1361
不寐,又称失眠,古代文献称之为“不得眠”、“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轻者不易入眠而易醒,或时眠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眠,重者整夜不眠,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症状。《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指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由此可以看出,不寐的主要病因分因虚而致和因实而致。《景岳全书·不寐》篇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论述有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从中可以看出,虚证多由阴血不足,而实证则多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扰及神明而引起。  相似文献   

9.
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欣  王守勇 《中成药》2003,25(5):414-416
酸枣仁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卷上 ,名为“酸枣汤”《医门法律》卷六始名酸枣仁汤。原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二两组成 ,配伍以酸收为主 ,辛散为辅 ,兼以甘缓 ,体现了《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酸”、“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和“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等配伍理论和治疗原则 ,功善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之“虚劳虚烦不得眠”。《张氏医通》载本方还可用于治疗“盗汗”症。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内经》养生当以养神为要的养生理论 ,针…  相似文献   

10.
失眠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范畴,临床较多见,且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师沈家骥主任从医40多年,根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的理论,结合临床,运用酸枣仁汤为基础加入山楂,少量三棱,莪术,作为基础方治疗不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失眠证治     
1 肝血不足,阴虚内热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肝藏魂",失眠与心肝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血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加之血虚不能养心,则神魂不宁,所以心烦不得眠.因此,酸枣仁汤主治的失眠属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常伴有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后世温胆汤所载方药与之有所不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千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7条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均言,本条论述肝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治,即本证由于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神明所致[1-2]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尽妥当,本条论述的应是心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即由于心阴亏虚,阴虚不能制阳,水不制火,内生虚热所致.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始载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历代数经衍化,每多用治失眠、不寐之证,特别是近年来临床应用颇为频繁,在失眠等神经精神疾患中屡建奇功,笔者临床用于失眠每每奏效,所获良多,现就其源流、配伍及临证加减体会试作分析,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1方剂源流据考温胆汤最早载于《集验方》(此书已佚),其后《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要方》均有引载,其中《千金方》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未言其出处;《外台秘要》言“《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联庆  苗萌  王路平 《陕西中医》2005,26(3):287-288
失眠症即中医的不寐 ,轻者入寐困难 ,或寐而不酣 ,时寐时醒 ,醒后不能再寐 ,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寐 ,使人精神不振 ,工作效率下降。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 ,《金贵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说 :“虚劳虚烦不得眠”。可见其发病原因不外乎虚实两种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 ,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 ,神其主也。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 ,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皆虚”。失眠症原因很多 ,情志所伤 ,劳逸失调 ,房劳过度 ,病后…  相似文献   

16.
酸枣仁、柏子仁均为养心安神药。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敛汗,为治虚烦不眠的主要药物。《别录》谓此品”治烦心不得眠……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为治血虚怔忡,或心肾不交,惊悸不眠,盗汗肠燥便秘诸证之要药。《本经》谓本品“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对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应用,酸枣仁按《本经》用枣实而未言核仁,今枣实已不常用,前人又有“生枣仁治多眠、炒枣仁治失眠”之说,而柏子仁又有用仁用霜之别,若临床应用不讲炮炙,则功用迥异。为此,我们开展了酸枣仁、柏子仁的炮炙前后层析比较,和对阈下催眠剂量异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的比较实验。  相似文献   

17.
半夏能治夜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版《中药学》教材“半夏”条云:“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汤。”其意思很显然,半夏本身并无安神助眠之能,而用治不寐,是与秫米相配之散。其实,半夏本身确有安眠作用,除了《内经》半夏秫米汤外,历代用半夏治不寐的方剂不乏其例。如《小品》流水汤,以半夏配茯苓、粳米,治疗虚烦不得眠。《千金》温胆汤是著名的治不寐效方,其用半夏配合降气清热化痰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外台》在“伤寒门”亦收有半夏茯苓汤,用治伤寒不得眠。《古今医鉴》中有张小有名气、治“心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首先见于《千金要方·胆虚实篇》:"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积实各二两,桔皮一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右六味哎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由半夏、桔皮、积实、竹茹、甘草、生姜六味组成.主治胆虚痰热上扰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获等一两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呢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痛等证.它是从《备急千金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方名温胆者,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之证.20余年来,笔者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在问心堂本的《温病条辨》下焦篇之风温、温热中附有"人身阴阳生死寤寐图形",将不寐的病机根据阴阳总纲分为"阳从上脱"、"阴从下脱"、"阴阳交脱"三类。审查其病因病机,依据中医脏腑辨证体系其或为痰湿流于胃腑不寐、或为痰热不眠、或为胆虚不寐、或为虚烦不眠、或为虚劳不寐等,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综合吴鞠通现存著作中有关不寐的病案及论述,探其规律,挖掘吴塘辨治不寐的遣方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全书以论治精辟,用药精当而著称于世。在审病求因,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了“同病异治”的治疗方法。所谓同病异治,就是对于同一疾病,由于病位、病性、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治法。如虚劳一病,在“虚则补之”的总的治法下,属于脾虚的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属于肾虚的用肾气丸;属于心血不足,见脉结、心悸的用炙甘草汤;属于肝阴不足,症见虚烦不得眠者用酸枣仁汤;属阳虚失于摄阴,阴不内守而梦交遗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