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载不同浓度银离子的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对小鼠前成骨细胞株体外毒性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CHA与AgNO3及NaC l复合,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制备载银CHA,通过扫描电镜和背散射电子探针研究了材料的显微结构,分析了银在材料表面的分布情况。采用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鉴定了材料表面上的元素成分和物相组成,并采用MTT法评价了材料对小鼠前成骨细胞株MC3T3-E1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载银CHA表面上的银颗粒呈散点分布。材料表面上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a、P、Ag、C、O,且随着AgNO3浓度的升高,材料表明上的银颗粒晶体数量和Ag含量随之增加。载银材料的物相组分主要有CaCO3和羟基磷灰石,并含有少量的Ag2O、AgO和Ag3PO4。当AgNO3浓度≤1×10-4mol/L时,材料对小鼠前成骨细胞无毒性作用。结论负载银离子后的CHA的表面形貌和成分发生变化,且载银浓度小于1×10-4mol/L的材料对小鼠前成骨细胞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人工骨材料的制备方法,并评价其细胞毒性.方法 将珊瑚羟基磷灰石微粒与左旋-聚乳酸通过不同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的工艺,制备数字化CHA人工骨材料.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其浸提液对L-929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MTS法检测对L-929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以评价其...  相似文献   

3.
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Hydroxyapatite,CHAP)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cell,BMSc)的生物相容性,为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骨缺损提供依据。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外培养,进行形态学、细胞增殖、蛋白含量、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能粘附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上,增殖、生长不受珊瑚羟基磷灰石的影响。结论珊瑚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材料应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4.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纳米晶骨修复和重建复合材料(n-HA/PA66)可能存在的潜在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的评价标准和要求,采用规定的L929细胞(小鼠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分别经直接接触、材料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等方式对n-HA/PA66复合材料进行细胞毒性测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定性观察各组L929细胞在24、48、72h各时相点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1、2、4、7d L929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来判别材料对细胞的毒性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两两比较对L929细胞的增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n-HA/PA66与L929细胞相容性好,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标准属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5.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新型眶内植入体。HA义眼座植入术是恢复眶内容积和义眼运动以达到美容目的的术式。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义眼座暴露、排出、感染等。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使植入的HA义眼座位置接近生理要求,达到美容效果,我院自2000年6月~20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纳米锶磷灰石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为将其应用于骨折临床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纳米锶磷灰石浸提液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体外共培养2d、4d、7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计算细胞相对增殖度,用六级毒性分类法进行评级。结果培养期细胞贴壁生长,形态良好,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细胞大量增殖,毒级为0~1级。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的纳米锶磷灰石浸提液的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初步证实纳米锶磷灰石具有人体应用的生物安全基础,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7.
珊瑚羟基磷灰石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21例颈椎间盘病变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HA植入术,14例颈椎多节段受压或伴有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先颈后路椎板双开门成形CHA植入术。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是近年研制的抗癌新药 ,具有作用缓和及抗瘤谱广的特点。我们从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诱导人肝癌BEL 740 2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其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机制 ,为纳米材料用于临床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由华东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中心提供 ;RNase酶、蛋白酶K、碘化丙锭 (PI)及Hochest3 3 2 5 8荧光染液购于Sigma公司。Hi tachi 60 0型透射电镜 ,日立公司 ;FAC Sort流式细胞仪 ,BectonDickinson公司。人肝癌细胞系BEL 740 2 ,武汉大学典藏中心提供 ,培养于含 10 %小牛血清的RPMI 164 0培养液中 …  相似文献   

9.
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因为仿生细胞外基质,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机械性能、可控降解性能、缓释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骨修复领域。由于生长因子参与骨修复过程,因此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负载生长因子逐渐成为骨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载生长因子在骨损伤或骨缺损治疗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丝素蛋白(silkfibroin,SF)表面修饰对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细胞相容性的影响。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stromalstemcells,MSCs)复合sF表面修饰的HA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观察MSCs的黏附和生长情况、检测细胞活力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1。P)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MSCs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均可黏附和生长,黏附于sF修饰HA的细胞活力和ALP活性明显高于未经SF修饰组。各组细胞周期未见明显变化,未见异倍体细胞。结论sF表面修饰对H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有明显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经体外细胞毒性测试初步筛选一类新型的聚醚型聚氨酯作为可注射型人工髓核材料。方法设置5个实验组:即样品1、2、3组为加入不同配比催化剂合成的软硬段配比不同的聚醚型聚氨酯;样品4组是不加催化剂,在37℃下经缓慢聚合而成的聚醚型聚氨酯;样品5组为单体有毒基团完全反应的聚醚型聚氨酯。另设1个对照组为不含材料浸提液的培养基。称取每组实验材料各0.6mg,经消毒后分别制成浸提液,经稀释50%后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分别培养至第3天、4天、5天,使用3-(4,5-二甲基- 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唑(MTT)比色法比较材料组与对照组间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得的490nm处的O D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来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样品4组和样品5组与对照组相比,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细胞毒性分级属于0~1级;样品1~3组与对照组L 929细胞相对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毒性1~2级,但细胞形态正常。结论未加催化剂的体内聚合聚氨酯材料没有细胞毒性,具有作为髓核替代材料的应用潜力。加入催化剂后快速聚合的材料毒性有待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组和非排斥组患者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表达情况;结合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肝组织中不同区域的阳性细胞数量。结果肝移植术后共行移植肝组织活检108例次,其中排斥组62例次,非排斥组46例次。两组移植肝汇管区及小叶内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肝胆管或血管中表达阳性的细胞浸润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阳性细胞数与排斥反应组织学分级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和γ-谷酰转肽酶)升高成正相关。结论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分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尿路清对解脲支原体 (UU)的抑菌作用。 方法 :6 3株临床分离的UU用肉汤稀释法判定临床耐红霉素和四环素情况 [最小抑菌浓度 (MIC)≥ 16 μg/ml],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1995年标准 ;以UU 1~ 14型抗血清 ,采用MIT法作血清分型后 ,经 3次传代成纯培养物后接种于 96孔板中 ,药液倍比稀释成 2 5 0~ 0 .4 8g/L ,37℃培养 ,加药组以 72h后仍不出现培养基由黄→红色变化的最小药物浓度为该药的MIC。 结果 :尿路清对 6 3株UU临床株MIC范围为 0 .4 8~ 15 .6 3g/L ,MIC50 ≤ 1.95 g/L ,MIC90 ≤ 3.91g/L。UU临床株对尿路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对四环素的敏感性 (χ2 =18.38,P <0 .0 1) ,UU临床株对尿路清的敏感性与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χ2 =1.85 ,P >0 .0 5 ) ,14种和未定型血清型别中 ,除 11型、1型、2型、3型对尿路清的敏感性稍差外 (极少数菌株MIC≥ 7.81g/L) ,其余血清型对尿路清的敏感性均较高 (MIC≤ 3.91g/L)。 结论 :中药尿路清对 6 3株不同血清型耐药 (四环素、红霉素 )UU菌株显示出了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浙江省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分型及菌株的耐药性。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省11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MRSA147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对13种抗菌药物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SCCmec分型和spa分型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并比较不同分型菌株的耐药谱。利用辛普森指数计算三种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47株MRSA菌株共分为14种ST型,其中ST239(75株)、ST5(24株)和ST59(23株)为主要流行克隆;SCCmec分型以Ⅲ型为主(76株),其次是Ⅳ型(32株)、Ⅱ型(24株)和V型(9株),6株菌株无法分到已知型;spa基因分型被分为23种,其中以t030、t437、t002和t037菌株数最多,分别为57,17,15和12株。药敏结果显示,MRSA菌株除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敏感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很高,尤其是主要流行克隆ST239以及SCCmecⅢ型菌株耐药情况严重。三种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分别为0.6885,0.6577和0.8165,其中spa分型方法对菌株的区分能力更强。结论浙江省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存在主要流行克隆ST239-SCCmecⅢ-t030-MRSA,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院内耐药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非清髓性方案在诱导大鼠后肢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抗体重组腺病毒(AdCTLA4-Ig)的非清髓性方案在造血干细胞嵌合体诱导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以近交系Brown 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以后肢移植当天记为day 0.实验分4组,A组:受体直接给予同种异体后肢移植,移植前不进行非清髓件预处理,移植后连续100 d,每天仅给予低剂量环胞素A(CsA),8 mg/kg腹腔注射.B组:受体先给予非清髓性预处理,移植前第33天至移植后第100天,每日用免疫抑制剂三联方案腹腔注射雷帕霉素(RAPA,0.2 mg/kg)+麦考(MMF,20 mg/kg)+甲泼尼龙(MP,10 mg/kg),在移植当日及移植前及移植后第30天分3次尾静脉注射AdCTLA4-Ig(5×109 PFU/d),后肢移植前30 d接受单次3 Gy(照射率0.5 Gy/min)低强度全身照射,不予骨髓移植(BMT).C组:受体预处理方案同B组,移植前30 d,在低强度全身照射后4 h内给予单次尾静脉注射供体骨髓细胞(100×106 cells).D组:受体预处理方案及BMT方法同C组,但大鼠后肢移植供体为第三方动物WF大鼠.在后肢移植后第100天开始,B、C及D组均停止免疫抑制剂三联方案,每日仅给予低剂量CsA(8 mg/kg),连续100 d,直至大鼠后肢移植物发生排异反应而坏死.通过外周血嵌合率检测、移植物抗宿主病检测、后肢移植物存活情况观察、移植物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评价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免疫耐受状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C组外周血嵌合率移植当口为(38.8±10.6)%,并长期保持稳定,移植后第300天为(29.3±11.9)%,均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停止免疫抑制剂三联方案后移植物存活>200 d,A、B、D组均发生免疫排异,后肢移植物分别存活(8±2)、(18±3)及(20±2)d,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移植物病理学检查显示无毛囊炎及血管周围炎等慢性免疫排异现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为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状态.结论 基于AdCTLA4-Ig的非清髓性BMT方案可以诱导长期稳定的造血干细胞嵌合体状态,并可以诱导受体对大鼠后肢移植物的供体特异性部分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ACT/ALERT 3D系统快速培养和绝对浓度法药敏试验对指导脊柱结核个体化化疗的应用价值,分析研究脊柱结核耐药情况.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50例患者诊断为脊柱结核,并接受手术治疗.收集术中所取脓液、干酪样组织.低温避光保存,8 h内送检,常规处理后接种液体培养基,使用BACT/ALERT 3D系统进行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培养阳性者接种PNB和TCH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并将细菌接种至含药改良罗氏培养基,按绝对浓度法进行11种常用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结果 50例标本培养阳性21例(42%),人型结核杆菌19例,牛型结核杆菌2例.结核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平均耗时41 d(28~58 d).其中耐药11例(52.4%),异烟肼耐药4例(19.0%),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各1例(4.8%),链霉素3例(14.3%),力克肺疾2例(9.5%),左氧氟沙星8例(38.1%).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准确度高,费用低,可检测常用一线和二线药物的敏感性,适用于指导脊柱结核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和)链霉素联合用药方案对多数初治脊柱结核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一种包封硫酸依替米星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缓释骨支架, 为临床治疗骨缺 损、骨髓炎提供一定帮助。方法 离子凝胶法制作载硫酸依替米星的壳聚糖颗粒, 载药颗粒结合纳米级 羟基磷灰石于模具中成形, 采用冻干成孔法制备多孔缓释载药纳米骨支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支架表面及其研碎颗粒、X线多晶衍射检测判断其组成、总孔隙率测定以了解其相关表征;进行抑菌实 验及长期和累计释药实验了解骨支架抗菌性及缓释性;最后通过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支架共培养, 检测 支架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载药纳米骨支架为多孔圆柱形颗粒, 电镜下其具有纳米级球棒状微观结构, 材料表面及内部孔隙分布良好, 总孔隙率为 70.68%, X线多晶衍射为典型羟基磷灰石波形;抗菌性实验 中其抑菌效果可维持 1周以上, 7d后仍有药物释出;对骨髓间质干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包封 硫酸依替米星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缓释骨支架具有与松质骨类似的孔隙结构及组成成分, 良好的缓 释抗菌效果, 可降解, 组织相容性好, 是较有前景的人工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8.
Biofilm‐associated infections, particularly those caus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are a major cause of implant failure. Covalent coupling of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s to implants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reduce the risk of infection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titanium substrates on which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antibacterial agent SPI031, a N‐alkylated 3, 6‐dihalogenocarbazol 1‐(sec‐butylamino)‐3‐(3,6‐dichloro‐9H‐carbazol‐9‐yl)propan‐2‐ol, was covalently linked (SPI031‐Ti). We found that SPI031‐Ti substrates prevent biofilm formation of S. aureu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vitro, as quantified by plate counting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SPI031‐Ti substrates in vivo, we used an adapted in vivo biomaterial‐associated infection model in mice in which SPI031‐Ti substrates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and subsequently inoculated with S. aureus. Using this model, we fou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iofilm formation (up to 98%) on SPI031‐Ti substrates compared to control substrates. Finally,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titanium surfaces with SPI031 did not influence the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human cells important for osseointegration and bone repair. In conclusion,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SPI031 to be used as an antibacterial coating for implants,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implant‐associated infections. © 2016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Published by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Orthop Res 34:2191–2198, 2016.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atheter lock solutions are used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activity of daptomycin and vancomycin lock solution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 an in vitro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model. METHODS: Biofilm-producing reference strains of S. aureus and S. epidermidis were evaluated. After 24 h of bacterial growth in a CVC model, daptomycin and vancomycin bactericidal activity (+/- preservative-containing heparin sodium) were separately evaluated as a lock solution using 0.5, 1 and 35 mg/ml. Calcium carbonate (50 mg/l) was added to all lock solutions containing daptomycin. Each CVC was drained, flushed and sonicated at 72 h to assess CFU/ml. RESULTS: After 72 h of exposure in the catheter lock solutions, daptomycin and vancomycin at 0.5, 1 and 5 mg/ml demonstrated bactericidal activity (>3.0 log10 CFU/ml) against S. aureus and S. epidermidis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