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86年春对河南省发生过银耳中毒的三个县进行调查研究,检测各类自然环境样品和各期银耳样品730余份。在红薯窖土、屋内墙壁土和贮存黄豆中首次分离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从外观正常银耳、烂银耳及干、鲜银耳中均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或米酵菌酸,检出率14.87%,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2.
栽培银耳生长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所需的外环境条件十分相似。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印证了栽培银耳生长的中晚期具备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最适条件的论点。  相似文献   

3.
王静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6,25(3):160-161
选取十二烷基磺酸钠或溴化乙锭(EB)为诱变剂,采用高温连续传代培养法处理椰毒假单胞菌株(NCIB 9450)和部分典型的强产毒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株(Co7、Co5、Co14和HN892y 等),筛选出4株失去产毒能力的菌株:Co14S,Co5S,Co7S 和 P.coS。处理后的菌株一般生物学性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刘秀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nas Cocovenenas Subsp. farinfermentoans)是一种新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由该亚种污染酵米面、鲜银耳等食物产生外毒素所致的食物中毒目前仅在我国发现。自1953年黑龙江省首次报告以来,已相继在14个省发现。四川自1981年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6.
何树森  吴乐 《中国公共卫生》1994,10(12):547-548
根据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生理生化特性,在抑菌实验基础上,研制出以无机盐和无机氮源为基础,以有机碳源为限制因子的双抗生素合成培养基(PCFA)。该培养基抑杂菌性强,选择性高,最低检出菌量6.3~89个/ml,检出灵敏度较传统培养基PDA提高了1000倍以上。适于从杂菌含量高的自然环境样品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该菌中毒检验和进行自然分布调查与污染原追踪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 7月 3日 ,本市某医院肠道门诊收入一名食物中毒患者 ,女性 ,年龄 48岁。其主要临床症状 :上腹部痛 ,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 ,腹胀、轻微腹泻、头痛、头晕、全身无力、烦躁、轻度皮下出血。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来源 :患者呕吐物 ,残存食物 (凉拌银耳及未加工的鲜银耳 )。1 2 诊断血清 :系卫生部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供给 ,在有效期内使用 ;所用生化培养基均由本实验室自制 ,按[1] 培养基制造方法进行。1 3 分离鉴定 :方法按[2 ] 食物中毒的细菌检验方法进行。1 3 1 分离 :将所采取的标本接种PDA平板 ,同时将检样…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因食用变质黑木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中毒原因。【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及患者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起食物中毒为家庭内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3人,死亡1人。2名患者血液中检出米酵菌酸毒素。【结论】该起事件是一起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食物疑是黑木耳。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氯霉素、青霉素对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米面亚种的影响,并用于两次食物中毒样品的分离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ELISA检测椰酵假单胞菌菌体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已知有0—Ⅲ、0—Ⅳ和0—Ⅴ等菌体抗原型。常规血清试管凝集法检测分型耗时费力。本文在制备不同血清型菌体抗原的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结合物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椰酵假单胞菌的间接非竞争法、直接非竞争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具有快速、简便和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张圣光  高徐昌 《卫生研究》1994,23(4):247-248
用pH6.8磷酸盐缓冲液鸡蛋斜面、PDA斜面和玉米粉3种材料,覆以液体石蜡作保存椰酵假单胞菌效果研究,结果以pH6.8磷酸盐级冲液鸡蛋斜面覆以液体石蜡,放于室温或4℃冰箱,被保存菌株16个月或12个月仍存活,而且保存后菌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保存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12.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种不同来源样品的4株椰酵假单胞菌的16SrDNA的序列进行了测定,以确定其系统发育位置及与其它菌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实验中设计了7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4株细菌的16SrDNA,通过扩增产物的克隆测序或直接测序,获得了它们的16SrDNA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其它菌种的16SrDNA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状图。树状图及不同菌种之间的同源性比值:椰酵假单胞菌(P.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gladioli)、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cocovenenans)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与其它菌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椰酵假单胞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可归属于一个独立的系统发育系。  相似文献   

13.
邱茂锋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8,27(2):119-121
用rDNA指纹图对42株椰酵假单胞菌进行核糖型分类,探讨该菌的产毒力与核糖型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3.8%的菌株具有产毒力,它们分布在大多数核糖型中,来源于食物中毒样品及正常食物样品。而产毒力阴性菌株只占26.2%,它们集中于少数核糖型中,而且都来源于正常食物样品。多个克隆产毒力阳性菌株的广泛存在,提示对该菌的潜在性危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椰酵假单胞菌新血清型(0~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梅  文卫华 《卫生研究》1993,22(4):231-233
运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醋凉粉中舞菌株SX8801进行血清学分型的研究,获得了分泌椰酵假单胞菌菌体抗原共同因子O抗体的克隆细胞系(SX2C2)及SX8801菌型特异性O抗体的克隆细胞系(SX2C8)。SX8801的型特异性因子为0~Ⅷ,是椰酵假单胞菌的一种新血清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复性速率法(Tm值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生化性状比较相近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唐菖蒲伯克霍尔德低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共7个菌株的鸟嘌呤(G)和胞嘧啶(C)摩尔百分含量(G+C)%进行测定,并对这2种方法做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3个种的7个菌株的(G+C)%比较接近,不能否定这3个种的细菌属于同一个种。另外,HPLC法比Tm值法的准确性好,但重复性不如后者。  相似文献   

16.
椰酵假单胞菌的染色体DNA经BglⅡ+EcoRV同时消化后分离,用生物素标记的16S+23SrDNA探针杂交,制备其rDNA指纹图。用rDNA指纹图分析方法将51株椰酵假单胞菌分为20个核糖型,其中RT6、9、2包含了一半以上菌株(占52.9%)。一个省(市)常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核糖型,其亲缘关系有近有远;尽管有的核糖型在不同省(市)交叉分布,但各核糖型都分别局限于部分区域。在贵州、江苏、河北3个省的4起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到同一核糖型(RT6)的菌株,说明这4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可能由同一克隆的菌株所引起。借助于核糖型分类和聚类分析结果,推断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追踪椰酵假单胞菌的传播途径、探讨其进化关系和流行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是应用龙胆紫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氯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而不抑制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的特性,通过正交试验,找出影响分离因素的最佳条件,设计出一种比较合理的增菌培养液,简称“椰酵菌增菌液”,结合卵磷酯酶试验,提出了比较适用的分离培养程序,提高了检出率。培养液的组成是:龙胆紫浓度0.01‰,氯霉素浓度20μg/ml,pH5,基础液为 PD 水(组成:土豆300g,葡萄糖20g,蒸馏水1000ml);培养温度37℃,48h。本增菌液适用于从环境和食品中分离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基因水平上确认医院内术后暴发感染的致病菌 ,并建立一套快速的PCR方法鉴定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方法 根据分支杆菌的rrn操纵元序列即 16srDNA和 16s - 2 3srDNA间隔区序列 ,分别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并以结核分支杆菌和常见速生长非结核分支杆菌作对照 ,对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 ,并根据DNA带的大小和数量鉴定分支杆菌。结果  5 3株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 ,用16srDNA扩增 ,均被扩增出一条特异的 5 84bpDNA带 ,相应的 16s - 2 3srDNA扩增 ,为特异的380bpDNA带。而速生长的非结核分支杆菌均扩增出不同大小的 1或 2条DNA带。 结论 基因水平上确认此次引起医院内术后暴发感染的致病菌为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rrn操纵元PCR扩增检测体系灵敏、特异 ,能鉴定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临床株 ,并与其它速生长分支杆菌区别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