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吸虫组织蛋白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从其尾蚴穿透宿主皮肤到在体内的移行直至虫卵排出,需要各种组织蛋白酶来维持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的蛋白酶参与了尾蚴穿透皮肤的过程,有的则在消化宿主血红蛋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的则与卵的形成有关,所以开展针对血吸虫组织蛋白酶用于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将为血吸虫病的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血吸虫组织蛋白酶包括两大类,一种是半胱氨酸,属于此种的蛋白酶包括B、H、L;另一种是天冬氨酸蛋白酶,属于此类的有D.还有未列入上述分类的,如组织蛋白酶C.由于近几年对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研究较多,而对埃及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报道的较少,故本文将以前者为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尾蚴穿透宿主皮肤是血吸虫成功感染终宿主的第一步。尾蚴钻腺分泌的蛋白酶在穿透宿主皮肤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血吸虫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内的尾蚴分泌蛋白
酶上。已有研究表明, 曼氏血吸虫主要靠尾蚴分泌的弹性蛋白酶穿透宿主皮肤, 日本血吸虫则主要利用组织蛋白酶B2侵
入宿主体内。尾蚴入侵分子机制的阐明有助于新型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和药物靶点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何庆丰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11,(2):136-138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尾蚴弹性蛋白酶(SjCE)的结构,为药物靶标、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Prot-param、SignalP、DNAMAN、SOSUI、Emini、BepiPred、MLRC、Geno3d等软件对SjCE的蛋白质理化参数、亲水性、可溶性、表面可及性、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抗原表位等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 SjCE由2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理论分子质量单位为28.5 ku,等电点为6.94,属于可溶蛋白;有6个表面可及性区域;BepiPred 1.0 Server预测有7个抗原表位;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分子建模显示,该蛋白含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部位,位于裂隙区的中间。结论 SjCE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是可溶性蛋白。该蛋白有6个潜在的抗原表位,是潜在的疫苗候选分子和药物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4.
氯硝柳胺缓释剂杀灭血吸虫尾蚴与钉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阳桂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1,13(5):317-319
缓释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的高新技术 ,它不仅用于农业、林业、航空等领域 ,近年来医疗药品工业也广泛应用。随着药物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 ,已将一些稳定性较差 ,副作用大、有效期短的药物制成缓释剂 ,起到了缓慢释放 ,降低毒性 ,增强药效 ,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减轻污染的良好效果。在血吸虫病防治中 ,缓释杀螺剂的研究 ,最近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缓释技术和不同类型氯硝柳胺缓释剂杀灭血吸虫尾蚴与钉螺的效果综述如下。1 缓释剂的制备原理缓释剂是根据药物控制释放理论 (膜控释和孔道性骨架控释 )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把药物贮存于缓释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尾蚴体表结构.方法阳性钉螺逸出的尾蚴固定在4%戊二醛溶液中1~3 d.固定的标本按扫描电镜(SEM)要求,清洗、固定、脱水、干燥、镀金,用SX-40型SEM进行观察.结果尾蚴小棘几乎布满全身.尾体顶端的头器有两排隆起的围褶,中央为钻腺开口.围褶外围有无鞘的单纤毛乳突.腹吸盘位于体部的后1/3处,有尖刀状棘.尾干小棘比体部小棘长、少且不均匀.尾叉的棘较少,分布不均匀.尾叉的末端各有一个长约3.6 μm、直径3.2 μm的圆柱状尾突,中央均可见一个近似圆形、孔径约0.8 μm的排泄孔.结论观察到了小棘几乎布满全身的日本血吸虫尾蚴体表结构.观察并测量了尾叉末端尾突排泄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的增殖与传代技术。 方法 无菌收集日本血吸虫活尾蚴5 000~10 000条,置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用组织刀快速割切尾蚴使成组织碎裂物,加入250 U蟹胶原酶在26℃下孵育30 min,然后离心去酶,加入含有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O.1 mg/ml)、两性霉素B(0.25μg/ml)和适量促细胞生长物的RPMI 1640改良培养基中作原代培养,当贴壁细胞增殖长满瓶底时,以1:2的接种率进行传代培养;获取第5代培养细胞作ELI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抗体。 结果 在原代培养的第3天可见尾蚴组织的周围有呈单个存在或索状排列的发亮细胞,第10天可见单层细胞形成,第14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并作传代培养;在传代培养中可见细胞呈均匀生长,每7~14 d传代一次;用第5代培养细胞作抗原,检测31例患者的阳性率为90.3%,检测30名正常人血清的假阳性率为6.7%。 结论 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体外传代培养至第5代,可用于免疫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血水草生物碱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实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水草生物碱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效果。方法 配制不同浓度的血水草生物碱水溶液,分别吸取各种浓度的药液100μl于载玻片上,观察不同时间尾蚴存活情况及小鼠感染情况。结果 药物浓度为2.5,5mg/L,接触药物60min,血吸虫尾蚴死亡率分别为97.71%和100%,药物浓度10,20mg/L,接触药物30min,血吸虫尾蚴无感染性。结论 血水草生物碱确有一定的杀灭血吸虫尾蚴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徐国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20(3):167-167
南京血吸虫的扫描电镜(SEM)观察已有报道阻^[1-2],但尾蚴尾干的小棘呈鳍状排列未有报道。作者对南京血吸虫尾蚴尾干上的小棘进行SEM观察,见有排列整齐鳍状小棘,两侧对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余晴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5,42(3)
在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等防治工作中开展血吸虫感染性水体的测定与识别研究,能够早发现、提示或预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及潜在的感染高风险环境,最大程度防止人或动物感染,从而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生。该文就血吸虫尾蚴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大蒜油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蒸馏法提取大蒜油,并配制成不同浓度,观察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时间;用经大蒜油处理3min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45d后处死,计数检获成虫数,计算感染率和减虫率,试验设去氯离子自来水为对照。结果大蒜油原液1s内可迅速杀死日本血吸虫尾蚴,稀释度为10-2、10-3、10-4、10-5、10-6的大蒜油杀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4±0.54)s、(28.4±4.24)s、(60.6±3.43)s、(387.0±19.05)s和(820.4±22.34)s;用以上稀释度大蒜油处理后的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感染率分别为0、0、0、0、60.00%、80.00%,对照组感染率为100%。结论大蒜油有较强的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血吸虫病 ,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寄生虫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有关机构的重视 ,血吸虫病的防治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然而在有些发展中国家血吸虫感染的病例却未见减少。近年来一些大规模的水利资源发展计划尤其可能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提供理想的繁殖场所 ,引起血吸虫病的扩散和爆发。为了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 ,人们需要了解血吸虫的生物学特征、免疫学效应以及它的致病机理、抗药机制等。而开展血吸虫基因组的研究可以帮助阐明有关基因编码序列的特征 ,鉴定新的基因 ,提供有用的基因标记 ,比较基因序列的同源… 相似文献
12.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化学治疗控制血吸虫病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现阶段的治疗血吸虫病药物中,吡喹酮以其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随着吡喹酮在流行区的大量长期使用,血吸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虽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已30余年,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充分阐明,这极大地阻碍了抗血吸虫新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吡喹酮是高效、低毒的口服抗血吸虫首选药物,自1970年代研制出至今,已被大规模反复用于现场30余年。血吸虫是否会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已引起了高度关注。该文对血吸虫抗药性的定义、吡喹酮抗药性的实验和现场研究近况、抗药性产生机制、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抗药性产生的相关因素及控制措施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流行性疾病,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损害是由宿主对沉积于肝脏内的血吸虫虫卵产生免疫应答而引起的肝脏肉芽肿继而肝硬化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血吸虫虫卵多聚糖在诱导宿主免疫应答进而诱导肝脏病理变化及血吸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近几年关于日本血吸虫虫卵多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34年,Fisher等对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研究发现,年龄与流行率/感染度之问存在“凸”线型关系,从而提出了人体存在与年龄相关的获得性免疫力的假说。而真正意义上的再感染研究始于1983年Sturrock等对肯尼亚小学生化疗后感染曼氏血吸虫的观察,其研究结果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多项研究表明,影响再感染的因素有:疫水接触、治疗次数、化疗前感染度、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的尾蚴和成虫能快速建立并长期维系与终末宿主的寄生关系, 源自于其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高度适应性。
本文概述了血吸虫寄生适应性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简要介绍其因寄生性适应而进化出的功能基因在血吸虫病防治靶
标发掘方面以及其天然活性分子在多种应用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肿瘤转移作为一系列复杂事件的结果,这一过程需要很多酶的参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肺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理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有很多特殊的作用底物,过量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可导致弹力蛋白的降解,还可导致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肺癌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量不仅可作为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而且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肺癌种植模型中,一种特殊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ONO-5046完全抑制了肺癌细胞的生长.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望成为阻止肺癌侵袭和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chistosome cercarial density detected by mouse bioassays in village irrigation ditches in Sichua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pear RC Zhong B Mao Y Hubbard A Birkner M Remais J Qiu 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2004,71(5):554-557
A mouse bioassay was used monthly over the infection season of 2001 to determin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chistosome cercarial density in irrigation ditches in five villages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variability was due to the village and site within the village, with little contribution from air temperature, weekly average rainfall, or the month within the infection season in which the bioassay was performed. The location-specific variability i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epidemiologic studies will generally have low power to detect the influence of water-contact intensity on human parasite burden without taking account of variations in cercarial density at sites of water conta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掌握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疫水接触特征,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方法 选择鄱阳湖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村居民作为观察对象, 以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居民接触疫水情况。结果 结果
鄱阳湖区居民接触疫水比例及频率较高, 平均疫水接触率为69.77%, 98.96%的疫水接触行为发生在春、 夏、 秋3个季节。
成年男性以生产性接触疫水为主, 主要接触方式为捕鱼和游泳/玩耍; 成年女性以生活和生产性接触疫水并重, 主要接触方
式为洗衣和捕鱼; 学生以生活和娱乐性接触疫水为主, 主要接触方式为游泳/玩耍和洗手, 3类人群疫水接触率分别为
73.33%、 71.63%和61.87%。居民接触疫水频率>1次/周、 1次/周~1次/月和< 1次/月的构成比分别为62.61%、 23.74%和
13.66%。结论 结论 鄱阳湖区居民接触疫水主要时间段为春、 夏和秋季, 主要接触方式为捕鱼, 种田和打草等生产性接触疫水
已由过去的主要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次要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