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30例经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3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内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随访6-24个月未出现脑卒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观察颈总动脉血管粥样斑块与该血管颅内供血区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颈部超声观察有粥样斑块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该血管颅内供血区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颈总动脉血管有粥样斑声者,颅内供血区动脉血管出现异常的机率增加,且两者有70%显示为高度相关.同时表明动脉内膜厚度改变较粥样斑块大小与血流速度异常相关明显;结论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可明显影响该血管颅内供血区动脉血管的血液供应,并显示出动脉内膜厚度改变较粥样斑块大小变化对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影响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彩色多普勒超声分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组(1888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或存在颈动脉斑块)、颈动脉中膜增厚组(332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和正常组(135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比较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血尿酸、空腹血甘油三酯、空腹血总胆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血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资料。结果 三组年龄、病程、脑梗死病史、收缩压、血尿酸、LDL、TG、TC、LDL、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正常组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年龄、病程、BMI、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收缩压、血尿酸、L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史、足溃疡病史、TG、TC、空腹血糖方面,正常组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或正常组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正相关(r=0.04,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以预防和减缓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卒中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因头痛、头晕入院患者经相关检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脑梗死等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比两组患者IMT厚度、斑块检出情况、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血流参数情况.结果:卒中组检出颈部动脉有斑块者105例,斑块数为151个,对照组检出有斑块者15例,斑块数为29个.卒中组斑块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IMT厚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斑块为低回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强回声斑块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等回声斑块中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卒中组PI、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SV、EDV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河南地区汉族人群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7(ADAMTS7)基因rs3825807和rs438002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易感性、病变程度间的关系。方法:提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A)确诊的416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期27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测序确定rs3825807和rs4380028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量化)、颈动脉内膜厚度(超声检测)及其斑块数量间的关系。结果:在rs3825807位点中,等位基因T增加冠心病易感性,即使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rs4380028位点中,等位基因G与冠心病易感性无相关性,调整危险因素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3825807位点中的等位基因T与Gensini评分、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与颈动脉斑块数量无相关性;rs4380028等位基因G与Gensini评分、颈动脉内膜厚度无相关性,但与颈动脉斑块数量相关。结论:ADAMTS7的rs3825807等位基因T是冠心病的危险等位基因,增加冠心病易感性,主要是通过使血管内膜增厚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rs4380028等位基因G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有关,ADAMTS7的SNPs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宫园园 《医学信息》2019,(5):117-118
目的 研究LDL、Hcy、D-二聚体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不同NIHSS评分患者LDL、Hcy、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情况;同时选取正常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LDL、Hcy、D-二聚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例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LDL(4.11±0.42)mmol/L、Hcy(23.29±4.34)μmol/L、D-二聚体(1.62±0.38)mg/L均高于对照组的(3.05±0.37)mmol/L、(7.78±4.15)μmol/L、(0.25±0.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分的患者的LDL、Hcy、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NIHSS评分≤10分的患者,且评分高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比例高于评分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L、Hcy、D-二聚体升高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能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与颈动脉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 CAP)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至2017年数据库的体检人群1 34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1.5mm)正常组1 089例(男性586例,女性503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1.5mm)斑块组256例(男性191例,女性65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sdLDL-C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 随着sdLDL-C的增加,颈动脉最大斑块横截面积也逐渐增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dLDL-C以最低四分位数为参照,最高四分位数经多变量调整后患颈动脉斑块的OR=2.112(95%CI 1.056~4.224)。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显示,sdLDL-C与颈动脉斑块呈线性相关(P<0.001)。此外,在正常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及其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脑卒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0例高血压患者及40例正常人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120例高血压患者中内膜-中层增厚者112例,占93.3%;动脉粥样斑块形成89例,共165处,其中硬斑块68处,软斑块109处;管腔狭窄共计42例,其中轻度管腔狭窄25例,中度狭窄12例,严重的度狭窄5例.脑卒中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组,若以IMT > 1.1mm、动脉粥样斑块3处以上级及硬斑块2处以上作为预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其敏感性85%,特异性86%,阳性预测值83%.结论 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测高血压脑卒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颈总动脉血管粥样斑块与颅内血流速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颈总动脉血管粥样斑块与该血管颅内供血区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颈部超声观察有粥样斑块,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该血管颅内供血区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颈总动脉血管有粥样斑声,颅内供血区动脉血管出现异常的机率增加,且两有70%显示为高度相关。同时表明动脉内膜厚度改变较粥样斑块大小与血流速度异常相关明显;结论: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可明显影响该血管颅内供血区动脉血管的血液供应,并显示出动脉内膜厚度改变较粥样斑块大小变化对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影响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自2009年至今收治的因严重颈动脉硬化性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0例患者临床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20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20例患者的均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后轻度神经损伤1例,占5%;1例于术后3d出现偏瘫,占5%;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临床随访16例,随访率为80%,平均随访(12±4)月。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14例,占70%;症状改善、好转者3例,占15%;术后颈动脉再狭窄发生1例(均<50%),占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肯定,远期症状性再狭窄未见发生,适合狭窄程度超过50%有症状的患者及狭窄程度在70%~99%的近6个月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或缺血发作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围手术期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1月我院57例患者因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完整病例资料,围手术期监测头颈部CTA或DSA、经TCD、头部MRI,并动态监测患者收缩压,实现围手术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监测和有效干预。结果 57例患者经术后CTA/DSA证实颈动脉狭窄斑块完整切除,1例(1.75%)患者经临床症状及TCD、MRI影像学证实存在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出现头痛,手术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及认知功能下降,经积极控制血压及TCD动态监测,患者于术后7 d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7 d无颈部血肿、声音嘶哑、颅内出血、脑缺血发作、植物生存及死亡患者。结论 围手术期加强监测是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重要方法,而控制血压是治疗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有效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经颈部彩超初选,全脑DSA明确,9例患者颈动脉狭窄50~80%(均为单侧),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8例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1例患者术后1d死于严重心功能不全。结论 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满意的疗效。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疆伊犁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斑块发生率。方法:检测80例维吾尔族和80例汉族冠心病患者血液hs-CRP、cIMT及斑块发生率并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维吾尔族、汉族冠心病患者hs-CRP、cIMT、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监测hs-CRP及cIMT可为冠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相关研究认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存在相关性,但此观点仍存在许多争议。 目的:评价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比较的相关研究,按照Meta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文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数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8篇,总样本量3 602例。合并结果提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加权平均差WMD=0.056,95%CI(0.020,0.092)]。敏感性分析的合并结果采用7项质量更高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加权平均差WMD=0.064,95%CI(0.024,0.105)]。亚组分析中,在促甲状腺激素≥10 mU/L的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更有显著性关联[加权平均差WMD=0.082,95%CI(0.049,0.116)]。同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与收缩压增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等存在相关性。结果提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存在相关性,这可能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高血压有关。尽管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去进一步评估此观察的结论,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是有必要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甲襞微循环变化。方法:将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DMCI组(n=40)和非糖尿病脑梗死组(NDMCI组,n=70),并设健康体检对照组(CON组,n=60)。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各组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采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测各组甲襞微循环(NFM)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并运用加权积分法分析比较各组分值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DMCI组颈动脉内膜增厚者为15.00%,与NDMCI组的15.7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MCI组颈动脉斑块占67.50%,显著高于ND-MCI组的54.29%,P<0.01。DMCI组NFM形态和袢周状态积分值与NDMCI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DMCI组NFM流态积分值(2.16±0.70)明显高于NDMCI组(1.16±0.66),P<0.01;主要表现在DMCI组微血流呈粒缓流和/或粒摆流,甚至停滞,同时白色微小血栓(白微栓)数量及红细胞重度聚集和微血管渗出、出血均比NDMCI组严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明显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和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6.
从超声图像准确提取颈动脉内膜,为基于颈动脉超声图像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服务.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启发式A*算法从超声图像中提取颈动脉内膜边缘的方法.先使用图像分割法区分血管腔和血管壁,再采用结合图像灰度值特点的A*算法准确地提取颈动脉内膜边缘.结果 通过对临床采集的32幅颈动脉超声图像的分析研究,表明本方法自动提取的结果与医生手工描绘的结果基本吻合.结论 本方法有望应用于超声图像颈动脉内膜的自动提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201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及随访的160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抗癫痫治疗过程中曾服用或正在服用德巴金,按照患者服用德巴金时间的长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80例,服用德巴金在1-3年;观察组患者80例,服用德巴金在8年以上。调查并统计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A-IMT)以及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右侧以及平均CA-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粥样斑块的检出率为56.2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25%;观察组患者CA-IMT以及粥样斑块的检出率与德巴金的用药时间呈正比,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德巴金可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甚至增加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且与用药时间呈正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斑块形态等超声检查指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寻求针对严重程度最合适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璧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门诊患者的血管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利用血管造影评分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与超声检测得到的CIMT、最大斑块高度和窦部斑块总面积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到不同参数的临界值来分析冠心病严重程度。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50%的严重冠心病患者CIMT值、最大斑块高度、斑块总面积分别为(0. 92±0. 05) mm、(2. 59±0. 70) mm、(45. 3±12. 0) mm~2,而狭窄程度小于50%的冠心病患者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0. 79±0. 06) mm、(1. 67±0. 69) mm、(30. 8±12. 8) mm~2,冠心病患者的3个超声检查指标均随其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 0. 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3个指标的最佳临界值:CIMT为0. 83 mm、最大斑块高度为1. 55 mm、斑块总面积为28. 5 mm~2。其中,CIMT的阴性似然比(0. 07)最优。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检查对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及冠心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除了常用的CIMT指标,颈动脉斑块形态也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敏感的图像指标。  相似文献   

19.
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国外资料显示有1/3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源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脱落或狭窄[1-3],国内学者认为造成脑缺血的主要原因是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狭窄所致[4],但缺乏客观检查资料加以证实。1997年以来我科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并针对74例患者不同病变情况进行溶栓、颈动脉内支架置入(CAS)、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治疗,现将检查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74例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13例,年龄9~72岁,平均52.73岁。在TIA发作者中,颈动脉系统61例,椎动脉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