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意义、制备方法及评价作一整体的综述,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理论有2个:(1)基于"证"的概念理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分为2种:诱发疾病病证结合模型和自发遗传性疾病证侯模型;(2)基于西医疾病的模型叠加中医证候因素理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根据造模因素复合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也分为2种:"西医病+中医传统病因"模型和"西医病+病理生理"模型。要不断制备出更完美的模型,才有助于中西医学者更深入地研究贴近人类各种疾病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周玉平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04-1505
目的评析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出问题和展望。结果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肝郁脾虚型、气虚血淤型、血淤型几种较为成熟的模型。结论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的研制一直是探讨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进行病证结合探索,构思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再予以经典中药反证,建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型,这种"以方测证"的病证结合模式在目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动物模型是医学实验假说和临床研究的实验基础,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结合西医疾病特征和中医证候因素而制备的动物模型,符合临床实践并有利于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目前中医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根据病种、证候、造模原理分为多种类型,但存在研究病种和证候集中、造模因素叠加且逻辑关系证据不足、模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应基于优势病种广泛开展、把握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构建证候模型体系、完善诊断依据、验证模型、规范模型制作标准等中医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思路,为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的首要因素,而颈椎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塑造是实现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研究的关键环节。就有关颈椎病的病与证、疾病模型、证候模型及病证结合模型的研制(包括动物选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相关内容加以论述;从病证同塑、病证复合、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等角度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病证结合模式评价中药临床前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药研究角度分析了运用病证结合模式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实施该评价模式的载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介绍了常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思路并进行了评价;认为通过积极的探索研究,逐步完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运用于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来肝纤维化中医证候动物摸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实验结果对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选择、建立方法及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分析。结论:以40%CCl4油剂为基础,及(或)其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病因干预因素的综合法复制病证结合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病理上符合肝纤维化疾病模型,大鼠外在一般表现符合中医证的模型,并经中医药反证,表明该病证结合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  相似文献   

8.
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的一点看法和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模型的研制是中医科研的最主要手段 ,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继承与发展的基石 ,本文就直接满足临床需要的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的研制提出一些问题和设想。1 病证结合概念的澄清笔者认为病证结合是指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结合 ,如果将中医的病和证的结合就没有实际意义。中医的病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剖析常用的流产动物模型、流产相关的中医证候模型以及病证结合流产动物模型的研究设计,分析病证结合流产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优势,并以肾虚-黄体抑制病证结合流产动物模型为例,归纳该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方法,总结该模型的应用相关研究。此外,文章还通过探讨病证结合流产动物模型构建与评价中存在的难点与不足,拟为模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角度,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两方面来对该类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意义、模型构建模式等环节及模型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同时指出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罗小泉  陈晓明  万睿  吴伟  祁风义 《陕西中医》2007,28(12):1657-1658,1687
目的:论述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困惑与思考。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命题进行分析探讨。结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目前尚难成为揭示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想载体,今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在优选纯化造模因素的基础上,深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加强对自发性证候动物模型的定向培养,力求使现有证候模型完整、规范,使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能够更好地为中医药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2.
脾虚模型实验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79 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家报道脾虚动物模型研制以来,脾虚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从最早的大黄致腹泻模型到最近常用的多因素模型,以及病证结合模型,虽然思路不同、方法有异,但其研究方法在脾虚动物模型的不同研究阶段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脾虚证的认  相似文献   

13.
虽然单纯证的动物模型的现代医学疾病属性确定无疑,但证的属性则因中医病因造模、干预后动物症状体征辨证和理化检测指标异常与证没有特异性对应关系而无法确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叠加了现代医学疾病模型和中医证模型两种造模方法,此类模型不仅自身存在各种弊端,而且还存在两种造模方法叠加后不确定的关系。病证结合模型通常不是在同病诸证的比较中建立起来,因而不具备排他性。中医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证属性评价方法存在众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西医疾病诊断的症状体征与该病所辖诸证的症状体征相差悬殊,西医疾病的症状体征甚少,而病辖诸证辨证的症状体征远远超出疾病的症状体征,辨证症状绝大多数来历不明,以一种虚拟状态存在,进而导致由虚拟症状抽象出众多虚拟证,并通过相关辨证标准得以体现,给动物模型的研制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为提纲,分别从模型含义、研究意义、造模原则、造模方法等方面阐释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作者认为模型的制备方法和证候属性评价是现阶段研究遇到的两个主要难题,提出建立以临床辨证标准和基础大样本、可重复研究结果相结合为基础的糖尿病证候动物模型评价体系,可能是解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瓶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建立方法各式各样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文章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临床角度出发,就目前PMOP模型动物选择、构建方法和模型动物与临床吻合度进行对比,结合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思路,从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MOP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胃病与证的动物模型研讨已成为相关中药及复方实验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胃病模型、胃证模型及胃病证结合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分类阐述,并提出,研制与中医证型相近的动物模型是突破中医药动物实验研究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六个方面论述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 ,即 :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减轻兴奋性毒性、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脑缺血的动物模型研究。指出 ,目前气虚血瘀证脑缺血的研究多数仍采用单纯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 ,不符合中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 ,即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总结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探讨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的制备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2011年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通过阅读发现记载中风疾病动物模型有100多篇;记载证候动物模型的有57篇文献;而记载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文献有15篇,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模型为多。文章就中风各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现状进行综述、评价与思考,为中风各证型的动物模型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发展方向。方法:分析和归纳现有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优势及不足,提出完善现有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思路和方法。结果:建立体现病证结合的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和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反治验证,有利于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结论:病证结合方法是完善更年期综合征模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一个结合点,笔者在整理近10年国内相关文献基础上,从病证结合的形成,病证结合在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以及动物模型研制方面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其未来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