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继伟 《现代保健》2011,(24):127-12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8例和观察组(胰岛素泵组)48例,后将两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尿酮体转阴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小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明显,优点较多,广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2.
CSII治疗糖尿病酮症56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胰岛素泵在治疗糖尿病酮症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该院110例住院的糖尿病合并酮症的病人分为胰岛素泵组(CSII组)56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滴注组(常规组)54例,观察2组病人血糖、血酮、尿酮体、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CSII组在平均胰岛素用量、静脉补液量、血糖、血酮达标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均低于常规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急诊收治的7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治疗,按照不同给药途径,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者进入观察组;35例采用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CVII)治疗者进入对照组,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达标时间、PH值恢复正常时间、胰岛素使用总量、低血糖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达标时间、PH值恢复正常时间更短,胰岛素使用总量更少,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FPG、2h PG、CO2CP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均较治疗前降低,CO2C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比静脉滴注胰岛素效果更好,患者病情改善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科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10例)与实验组(10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评估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时间,并统计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更短,尿酮恢复时间更早,且低血糖次数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单盲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试验组予以胰岛素泵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胰岛素应用量少于对照组,pH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快速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研和分析持续静脉应用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到本院糖尿病科接受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68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持续静脉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情况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消失时间、血浆pH值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胰岛素应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4.71%(P<0.05)。结论: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相比较于持续静脉应用胰岛素,胰岛素泵应用胰岛素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积累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选择60例住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组(CSⅡ组)30例和传统方法 治疗组(对照组)30例,并对2组患者进行了治疗、技术、健康宣教、心理、饮食等全方位的护理.结果 CSⅡ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pH值恢复、所用胰岛素正常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SⅡ能模拟人胰岛素24 h生理分泌模式,治疗DKA安全、有效;实施正确全方位的护理是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佳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DKA患者根据胰岛素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5例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B组35例给予胰岛素常规小剂量连续静脉输注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血糖。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DKA具有显著的效果,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促进各项指标恢复,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差异进行评估。将本院住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随机分成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组(CSII)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各18例。观察两组病人血糖、血酮、尿酮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CSII组血酮恢复时间(3.5±0.7)d,较对照组(4.5±0.5)d明显缩短(P<0.05);尿酮转阴时间(27.2±11.1)h,亦较对照组(42.2±9.2)h明显缩短(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0.6±0.2次/人)较对照组(1.2±0.4次/人)明显减少,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择158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组(观察组)和胰岛素静脉滴注(对照组),监测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p H恢复时间、尿酮阴转时间、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阴离子间隙(A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C肽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稳定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尿酮体阴转时间、p H恢复时间、平均每人每日低血糖次数、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4,39.01,33.62,17.46,2.28,9.23;均P<0.05),两组治疗后低血糖发生人数(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4.45,P<0.05)。治疗后观察组AG和Hb Alc均低于对照组,而CO2-CP和C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8,3.46,4.37,9.24;均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显效快、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疗效、副作用、住院时间及费用。方法将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40例(酮症酸中毒28例,乳酸酸中毒2例,高渗昏迷2例,心衰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组(CSII组,20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血糖和体重指数(BMI)相比无显著差异。观察两组血糖、尿酮体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①两组经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下降,达到目标血糖值的时间(h)相比,CSII组(34.2±10.6)较对照组(52.7±23.5)明显缩短;②CSII组尿酮转阴时间(10.4±4.7)较对照组(49.5±10.2)明显缩短;③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2.96%)较对照组(8.68%)明显减少;④CSII组住院时间(96.3±34.5)较对照组(135.7±56.8)明显缩短;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住院费用(元)CSII组(3365±657)较对照组(3100±456)稍多,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疗效、副作用、住院时间及费用。方法将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40例(酮症酸中毒28例,乳酸酸中毒2例,高渗昏迷2例,心衰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皮下榆注组(CSII组,20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血糖和体重指数(BMI)相比无显著差异。观察两组血糖、尿酮体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①两组经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下降,达到目标血糖值的时间(h)相比,CSII组(34.2±10.6)较对照组(52.7±23.5)明显缩短;②CSII组尿酮转阴时间(10.4±4.7)较对照组(49.5±10.2)明显缩短;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2.96%)较对照组(8.68%)明显减少;④CSII组住院时间(96.3±34.5)较对照组(135.7±56.8)明显缩短;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住院费用(元)CSII组(3365±657)较对照组(3100±456)稍多,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临床及血白蛋白浓度进行分析,研究其与疗效关系。方法对该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20例重症DKA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低蛋白血症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20例重症DKA中,低蛋白血症与患者血糖下降时间、酮体消失时间、胰岛素用量、治疗过程中球结膜是否水肿有明显的独立相关性(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治疗使血糖相对平稳后转换为胰岛素多点皮下注射治疗,比较胰岛素泵治疗时的基础量和甘精胰岛索之间的剂量关系及转换前后整体血糖的波动情况.方法 将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使血糖平稳后,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多点皮下注射治疗,在空腹血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观察胰岛素泵基础用量及甘精胰岛素用量,同时比较转换前后全日血糖的波动情况.结果 胰岛素泵的基础量为(0.30±0.11)U/(kg·d),甘精胰岛素的用量为(0.28±0.09)U/(kg·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泵治疗达标时的日平均血糖为(7.94±1.32)mmol/L,胰岛素多点皮下注射治疗达标时的日平均血糖为(7.49±1.34)mmol/L,两者的日平均血糖分别大于3倍的样本标准差.结论 甘精胰岛素可以起到类似于胰岛索泵基础量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微量注射泵与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72例为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微量注射泵组(实验组)38例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射胰岛素方案治疗;静脉滴注组(对照组)34例患者,采取静脉滴注胰岛素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经过治疗发现微量注射泵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静脉滴注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②经过治疗发现微量注射泵组患者血酮转阴时间短、住院时间少、血糖达标时间短及维持胰岛素量小对比静脉滴注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的方式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确切,对比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两周后血糖等诸参数的比较.方法:将5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组25例,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DI)组2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总用量、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达到良好控制,但CSI组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D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的特点,并且优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胰岛素泵进行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2型糖尿病并肺部感染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将住院的2型糖尿病并肺部感染患者83例随机分为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42例)和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组(MSII组,41例),观察血糖、血糖下降至正常的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费用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治疗后均明显下降,达目标血糖值的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CSII组较MSII组明显减少(P<0.05);CSII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而空腹C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而MSII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II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减少费用和住院天数,并能减少低血糖发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7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组(CSII组)38例,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组(MSII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感染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等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CSII组对血糖的控制优于MSI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住院天数均低于MSI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血糖,缩短感染控制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安全有效,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智梅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226-1228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运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特点及观察其疗效。方法 89名Ⅱ型糖尿病人按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49例即糖尿病强化治疗(CSII),对照组MSII(多次皮下注射)组40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系列心理、技术等综合方面的护理。结果观察组调整期空腹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5);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综合护理是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