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生理的变化及其与心理卫生状况间的联系。方法 对 69例失眠症患者及 2 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睡眠行为调查及全夜多导睡眠图 (PSG)检测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 69例失眠症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1 )与对照组比较 ,失眠症组睡眠潜伏期延长 [(40 .7± 2 1 .3)min] ,总睡眠时间减少 [(31 7.8± 88.6)min] ,觉醒次数增多 [(9.5± 5.5)次 ] ,睡眠效率下降 [(75.5± 8.6) % ] ,深睡眠减少 [(7.8± 3 .8) % ] ;(P <0 .0 5 0 .0 1 )。 (2 )失眠症患者SCL 90的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与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 ;N量表分与SCL - 90的各因子分间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结论 失眠症患者存在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的异常变化 ,并与其心理卫生状况及个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进行评估。方法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人各98例分别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症状自评量表问卷(SCL-90)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SCL-90评定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各因子分[分别为(72.89±25.67)分,(2.13±0.49)分,(2.25±0.69)分]与对照组[分别为(31.28±12.73)分,(1.81±0.58)分,(0.73±0.5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睡眠效率降低、快眼动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43.69±11.54)分,(314.65±91.89)分,(9.89±9.07)分,(64.51±18.59)分,(33.26±15.61)分],与对照组[分别为(16.01±10.44)分,(446.41±77.81)分,(3.54±2.89)分,(91.32±3.58)分,(93.21±21.63)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自我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时间不一致。结论失眠症患者不仅睡眠质量差,且伴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失眠越严重,心身症状就越明显。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定量分析可区分出主观性失眠和客观性失眠。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观评估与客观检测结果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进行评估.方法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人各98例分别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症状自评量表问卷(SCL-90)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SCL-90评定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各因子分[分别为(72.89±25.67)分,(2.13±0.49)分,(2.25±0.69)分]与对照组[分别为(31.28±12.73)分,(1.81±0.58)分,(0.73±0.5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睡眠效率降低、快眼动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43.69±11.54)分,(314.65±91.89)分,(9.89±9.07)分,(64.51±18.59)分,(33.26±15.61)分],与对照组[分别为(16.01±10.44)分,(446.41±77.81)分,(3.54±2.89)分,(91.32±3.58)分,(93.21±21.63)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自我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时间不一致.结论失眠症患者不仅睡眠质量差,且伴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失眠越严重,心身症状就越明显.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定量分析可区分出主观性失眠和客观性失眠.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观评估与客观检测结果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整夜多导睡眠图记录在抑郁症患者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日本光电1500型多导生理记录仪,对19例抑郁症患者和21名正常人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1.抑郁症组表现为醒觉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均下降,第三、四阶段睡眠百分比改变和快速眼球运动潜伏缩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2、抑郁症组的入睡困难,早醒及睡眠维持率障碍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多导睡眠图中的REM指标改变是抑郁症患者所具有的特定脑电生物学指标,应与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结合起来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5.
失眠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导睡眠图(PSG)是研究人类睡眠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文对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门诊及住院20例失眠症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探讨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失眠症患者的PSG表现,以期对临床诊断及其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日本光电1500型多导生理记录仪,对19例抑郁症患者和21名正常人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1.抑郁症组表现为醒觉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均下降,第三、四阶段睡眠百分比改变和快速眼球运动潜伏期缩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2.抑郁症组的入睡困难、早醒及睡眠维持率障碍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多导睡眠图中的REM指标改变是抑郁症患者所具有的特定脑电生物学指标,应与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结合起来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7.
慢性失眠症的多导睡眠描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多导睡眠描记对12例青壮年和8例中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了研究,并与同年龄组正常人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年龄组失眠症患者的慢波睡眠(SWS)、快波睡眠(PS)和总睡眠时间(TST)均减少,其中以深睡(S_3+S_4)减少尤为明显。觉醒次数(Wn)和觉醒持续时间(Wt)均增加,睡眠潜伏期(Lsws)延长,睡眠效率降低。提示慢性失眠症患者不仅睡眠量减少,而且睡眠质量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黄依琴  傅卜年 《现代实用医学》2003,15(11):701-701,704
儿童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身体、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已逐渐被重视〔1〕。OSAS轻症者常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 ,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如生长发育迟缓 ,学龄儿童学习成绩下降等。为探讨儿童鼾症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对其行多导睡眠监测 (PSG)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3月在我院睡眠呼吸疾病障碍专科门诊就诊的儿童鼾症者共 2 0例。1 .2 方法 用美国 (BEMBBANDT)全数字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的monet1 9导监测仪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的睡眠结构和睡眠相关事件等多导睡眠图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成人(年龄≥16岁)癫痫患者和58例非癫痫患者的含16导脑电图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图,进一步分析比较癫痫组和对照组、男性和女性癫痫患者的夜间睡眠结构及睡眠相关事件特征。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出现率更高(42.6% vs 13.8%,P<0.05);(2)与女性患者比较,男性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及OSAHS出现率更高[(24.04±2.86)vs(20.08±3.01)kg/m2; 54.3% vs 21.1%,P<0.05],而2组间的睡眠结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癫痫患者夜间睡眠中OSAHS较常见,在男性肥胖患者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特点及中医证候类型,为老年CID的预防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断为CID,并行PS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05例,基于年龄差异分为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统计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采用PSG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结构和进程参数,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的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效率[TST/总卧床时间(time in bed,TIB)]、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s movement,REM)期总持续时间、N2期总持续时间、N3期总持续时间,REM%均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睡后清醒时间、N1期潜伏期、N2期潜伏期、N1%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ID患者的中医辨证以心肾不交证较为多见。结论 老年与非老年组CID的患者多导睡眠检测存在差异。较非老年组而言,老年组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潜伏期延长、REM总持续时间减少,临床中医辨证分型中以心肾不交证常见。  相似文献   

11.
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袁(SCL-90)评定518例高一学生,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作多因素分析。结果:父母的温暖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EPQ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因子负相关;SCL-90高分组学生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等负性情感。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过多使用负性情感易使子女出现心身症状及不良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300名本科学生个性特征,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不同学习成绩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偏执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E维度中,较差组与其余两组之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科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高等院校应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方法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对300名军人进行为期8个月的心理素质训练,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16PF),对参加心理素质训练的军人进行训练前后的团体测试,训练结束后同时用自编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调查表对参训人员进行训练效果的自我评价.按训练前后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后,16PF各因子,恃强性得分[(5.90±1.31)分]明显升高(P<0.01),忧虑性得分[(5.12±1.55)分]明显降低(P<0.01),适应与焦虑得分[(5.25±1.37)分]明显降低(P<0.05),在α=0.10的检验水平上,聪慧性、心理健康得分明显升高(P=0.06),内向与外向因素得分明显升高(P=0.08);②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后,军人参训态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态度变得更为积极;战士、干部间的训练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训练后战士发生的变化更大.结论系统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产生明显影响,这些影响与训练的系统性、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及训练对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方法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对300名军人进行为期8个月的心理素质训练,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16PF),对参加心理素质训练的军人进行训练前后的团体测试,训练结束后同时用自编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调查表对参训人员进行训练效果的自我评价。按训练前后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后,16PF各因子,恃强性得分[(5.90±1.31)分]明显升高(P<0.01),忧虑性得分[(5.12±1.55)分]明显降低(P<0.01),适应与焦虑得分[(5.25±1.37)分]明显降低(P<0.05),在α=0.10的检验水平上,聪慧性、心理健康得分明显升高(P=0.06),内向与外向因素得分明显升高(P=0.08);②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后,军人参训态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态度变得更为积极;战士、干部间的训练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训练后战士发生的变化更大。结论系统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产生明显影响,这些影响与训练的系统性、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及训练对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医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帮助。方法: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和人格特征问卷(EPQ-RSC)对133名医生进行测试。结果: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35.3%,人格特征对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应当重视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充分考虑人格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老兵的心理健康现状、人格特征, 为指导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对某师912名新兵和355名老兵进行测试.结果 与总体常模比较,新兵得分高的因素有A(乐群性)、B(聪颖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N(世故性)、Q1(实验性)、Q3(自律性)、内向外向型、感性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个性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得分低的因素有: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适应焦虑型、怯懦与果断型、创造能力个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成人常模的比较,老兵A(乐群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均增高,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Q1(实验性)、Q3(自律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集训后新兵I(敏感性)、L(怀疑性)、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适应焦虑型等因子分数升高,与集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个次级因素基本同入伍前.结论 (1)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集训后的老兵心理健康状况有所降低.(3)总体情况显示,老兵自立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索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人格特征及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的强度依赖性.方法:本研究比较了37名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失眠组)与44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的AEP对声音刺激的强度依赖性.采用Zuckerman感觉寻求量表(Zuckerman's sensation seeking scales,SSS)、Zuckerman-Kuhlman人格问卷(Zuckerman-Kuhlman's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ZKPQ)测量受试者的人格特征,Plutchik-van Praag's 抑郁问卷(Plutchik-van Praag's depression inventory,PVP)测量受试者的心境状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失眠组患者神经质-焦虑、PVP得分偏高(P<0.01),冲动、攻击-敌意也偏高(P<0.05);AEP的N1- P2幅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70、80、90、100 dB之间存在差异(P<0.01);ZKPQ活泼得分与80 dB时的N1潜伏期、100 dB时的P2潜伏期呈低等程度相关(r=0.270和r=0.276,P<0.05);感觉寻求量表总分与70、90 dB时的N1-P2幅度有中等程度相关(r=0.3746和r=0.35329,P<0.01);经历寻求与70、80、90 dB时的N1-P2幅度也呈中等相关(r=0.539、r=0.3439,P<0.01),经历寻求与100 dB时的N1-P2幅度呈明显相关(r=0.439、r=0.3278,P<0.05);不甘寂寞与ASF斜率呈低等程度负相关(r=-0.282998,P<0.05),危险和冒险寻求与90 dB时的N1-P2幅度有相关(r=0.2789,P<0.05);PVP与70 dB时的N1-P2幅度、80 dB时的N1潜伏期呈负相关(r=-0.3434、r=-0.3158,P<0.05).结论: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具有神经质-焦虑、抑郁、攻击-敌意和冲动等人格特质得分增高,且与AEP强度依赖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