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作者医院治疗的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采用同时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AMB并联合应用氟康唑或氟胞嘧啶治疗。结果痊愈4例,好转3例,死亡1例;鞘内注射后均有头疼、恶心呕吐及下肢麻痛等症状,并出现短暂性双下肢截瘫2例,尿潴留1例,意识障碍2例。结论反复行腰穿放脑脊液控制颅压并联合鞘内注射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肯定,但患者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进展。方法对2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其治疗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其中21例脑脊液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生长。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疗,总有效率达76.92%(20/26);4例早期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可减少误诊率。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均为一线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组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十5一氟胞嘧啶方案者优于氟康唑十5一氟胞嘧啶方案,主张氟康唑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治愈后巩固治疗及年老体弱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者。两性霉素B+5一氟胞嘧啶治疗痊愈病例平均疗程6个月,两性霉素B静滴总量平均6.3g,最大可达8.5g,鞘内注射量平均26.4ms最大43.5mg。痊愈标准应以临床症状消失,连续三次(每次间隔7天)脑脊液涂片未找到隐球菌为准,而隐球菌培养阴性仅作参考指标。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均可致药物性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鞘内注射与非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观察组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头痛及颈项强直消失时间、脑脊液涂片及进行培养转阴时间皆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的静脉注射,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更好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临床上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的一种颅内真菌感染。多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脑脊液中发现病原菌为确诊根据。其治愈率低,疗程长,死亡率高。治疗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但副作用大,尤其是两性霉素B,大部分病人不能耐受。近年来配合鞘内注药的开展,使治愈率得到了提高,降低了死亡率,缩短了治疗时间。笔者在临床上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鞘内注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氟胞嘧啶治疗,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脑脊液压力、生化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效果优于低剂量两性霉素+氟康唑+氟胞嘧啶组,脑脊液培养、脑脊液生化结果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探讨CM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CM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确诊前均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多数患者无基础病变(65.0%).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发热(90.0%),头痛(95.0%);发热、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和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表现;19例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阳性,1例多次涂片阴性,培养出隐球菌.氟康唑和二性霉素B联用疗效显著.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和细菌培养为确诊依据.氟康唑和二性霉素B联用效果好,二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5-氟胞嘧啶口服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有增高趋势,且病情较重,常易误诊,病死率高[1].本病的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2004-08~2007-08,本院成功应用静脉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Miconazole是用以治疗真菌感染的一种嘧唑衍生物。它已被广泛用于球状胞子虫病,且也用于少数其他真菌感染。对隐球菌脑膜炎效果不一。Miconazole过去用静脉给药或静脉与鞘内联合治疗,尚未单独鞘内用过。本文报导一例隐球菌脑膜炎用Miconazole脑室注射获得成功。 59岁男性患者,因头痛、共济失调和抽搐入院。脑脊液墨汁涂片和培养新型隐球菌阳性,隐球菌乳液凝集试验(LCAT)阳性。曾用两性霉素B治疗5月,总计静脉用药4.5克,脑室用药7.5毫克,还曾合并5—氟胞嘧啶数周(因白细胞降低而未再继续)。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附4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43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先用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AmpB)治疗者2例,AmB(或脂质体) 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C)治疗者36例;待患者症状好转、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氟康唑(fluconazole, FCZ)口服巩固维持治疗;5例仅接受FCZ治疗者;14例脑室扩大行侧脑室外引流术.随访观察治愈20例,好转9例,死亡9例,自动出院5例,脑室外引流术能缩短疗程.结论 联合用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脑室引流能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为配伍因素将病人分设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采用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药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好转4例,无效或死亡3例;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6例,无效或死亡6例,两组的临床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疗法安全且能进一步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8例临床治疗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1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单用氟康唑治疗6例,随访观察治愈、好转者3例,死亡3例;两性霉素B(Am B)和氟康唑(FCZ)序贯治疗12例,随访观察治愈、好转者10例,死亡2例。结论联合用药抗真菌效果较好,脑室引流能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肾脏病患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分析4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并发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治疗特殊性和转归。结果例1为原发性小血管炎、Ⅲ型新月体肾炎患者;隐球菌败血症用氟康唑治疗过程中并发隐球菌脑膜炎和葡萄球菌败血症。例2、3、4均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狼疮性肾炎(LN)维持治疗期出现发热,头痛,例1和例4继发癫痫,例2复视。例2和例3分别误诊3和5个月。4例均无家鸽接触史,有多种抗生素应用史,脑脊液均发现隐球菌。抗真菌治疗5~9天后体温正常。例1:氟康唑治疗22个月,大蒜素(120~60mg)7个月,痊愈。例2两性霉素B(总量2837mg)和氟康唑17个月。例3尿毒症行腹膜透析,伏立康唑静脉输注,1月后死亡。例4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输注并伏立康唑口服。例2和例4仍在抗真菌治疗中。结论肾脏病患者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尤其是癫痫、复视者,警惕隐球菌脑膜炎;有效长程抗真菌治疗外,加强支持治疗和并存的其他感染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合并疾患、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治疗及转归等的特征,探寻其中的规律。结果该组患者皆不伴有明确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多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通过脑脊液检查能够较快确定诊断,脑实质的影像学改变很常见,两性霉素B治疗安全有效,鞘内注射及脑室穿刺等治疗方法也是可行的,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病因仍有不明之处,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仍有待规范,预后不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经验。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10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患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损害症状,累及脑实质者可出现癫发作、偏瘫、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误诊率较高,尤其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对疑似患者,反复多次脑脊液细菌涂片、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诱导治疗后联合氟康唑维持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疗效,外科手术(如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的有效方法。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对于疑似患者,应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细菌涂片,结合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采用联合、长期抗真菌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剂量氟康唑治疗难治性隐球菌脑膜炎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抽取我院收治的难治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62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1)与研究组(n=31)。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研究组采用氟康唑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脊液隐球菌数变化情况,1a后随访,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3.87%)明显高于对照组(54.84%),不良反应发生率(22.59%)、疾病复发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64.51%、2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3.23%vs6.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脑脊液隐球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剂量氟康唑治疗难治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脑脊液隐球菌数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作者在援非医疗队期间中非友谊医院于 1998年8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 3 1例HIV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HIV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头痛、高热最为常见 ,脑脊液检查 ,墨汁染色见新型隐球菌 2 6例 (83 9% ) ,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 (ELISA法 )阳性 2 9例 (93 5 % )。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与 5氟胞嘧啶 (5 FC)或与咪唑类药联合治疗。结论 :讨论了HIV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与评价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2例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顽固性高颅压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同时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定期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墨汁染色查隐球菌,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记录拔管时间.结果 经腰大池置管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艾滋病(ADIS)合并隐球菌脑炎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28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炎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2~60岁;入院时已经进行HAART治疗9例,未行HAART治疗19例;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者20例(20/28),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抗原阳性15例(15/15)。颅内压明显升高>350mmH2O 7例,腰大池置管引流术9例;给予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氟胞嘧啶治疗21例,给予两性霉素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3例,单用氟康唑治疗1例,未抗真菌治疗1例;好转2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2例。结论 AIDS合并隐球菌脑炎的患者免疫力低下,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抗原检测可提高隐球菌脑炎的诊断率,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该病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及病死率,今将2007年收治的3例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性,25岁。主因头痛10余天,加重伴恶心呕吐3天于2006-12-30入院。既往体健。主要神经系统查体:视乳头边界不清,颈强直,克氏征阳性。1月8日腰穿压力612mmH2O,脑脊液细胞学显示:脑脊液可见成堆隐球菌(图1)。确诊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静点氟康唑0.2g2次/日,并同时给与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利尿脱水、降颅压。3天后,呕吐加剧,T38.4℃,并出现烦躁不安、坐起、意识不清等症状。1月12日晚,开始改用静点伏立康唑,首日6mg/kg2次/日。13日上午,患者意识状态好转,头疼较前减轻,能正确回答问题,可自行进食及排便,伏立康唑改为维持量4mg/kg2次/日,同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0.25g,16日患者意识状态及精神状态均较前明显好转。经检测脑脊液:可见散在隐球菌,数量较前次明显减少(图2),22日颅压降到224.4mmH2O,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当日查脑脊液:未发现隐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